热点科技
标题: NV高端全面败退 ATI HD5850国内首测试 [打印本页]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23
标题: NV高端全面败退 ATI HD5850国内首测试
就在上周,显卡业界迎来了两件大事——全球首款DirectX11显卡RadeonHD5870诞生、同时也标志着在单核性能上ATI击败了NVIDIA,坐上了久违的最强性能宝座。另外,其实与RadeonHD5870一同发布的还有RadeonHD5850,由于时间关系ATI并没有在同一天为大家展示次期舰RadeonHD5850的性能,而就在一周后,我们IT168显卡频道收到全球首款RadeonHD5850显卡,它来自新锐AIB品牌景钛。
-
a9d53465-5374-4256-8b4f-c5b7978b93e0.jpg
(242.63 KB, 下载次数: 256)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24
与HD4000系列划分大有不同,关于HD5850的规格——
在RadeonHD4800系列的时代,最高端单核心的RadeonHD4870与次高端的RadeonHD4850仅仅在核心和显存运行频率上有所差异,核心内部其他所有细节规格包括流处理器数量、纹理单元数量等等都完全一样。不过这次RadeonHD5800系列就有所不一样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核心规格上有什么具体不一样的:
-
edc771db-fe60-413a-b7da-8708eeb93b90.jpg
(107.18 KB, 下载次数: 220)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24
ATI官方规格对比
首先在运行频率上,RadeonHD5850的核心频率为725MHz,比RadeonHD5870的850MHz要低出125MHz,显存频率也由RadeonHD5870的4800MHz降低到4000MHz。另外流处理器单元方面RadeonHD5850较RadeonHD5870完整的1600个简化至1440个,纹理单元也相应由80个降低至72个。除核心内部规格之外,显存方面并没有改动,仍然采用256Bit位宽/1GB容量的规格,核心功能和也RadeonHD5870保持一致,包括支持DirectX11、支持Eyefinity(三屏)、加强版UVD 2.0和HDMI 1.3的7.1环绕声系统等等。
-
bade9556-875c-4015-83f8-19f5335a210f.jpg
(200.25 KB, 下载次数: 208)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25
HD5850核心规格示意图
ATI为何以内部规格去区分HD5870与HD5850——
按照RV870完整的内部架构来说,20组SIMD阵列里面,每个SIMD阵列里面包含16个矢量shader,每个矢量shader包含5个流处理器单元,合共1600个流处理器单元。而RadeonHD5850简化了两组SIMD阵列,所以流处理器单元也就等于18x16x5=1440个。
为什么这次ATI要按照流处理器数量为指标,来划分RadeonHD5870与RadeonHD5850的区别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来自两点:首先RV870的334mm2核心面积远比RV770的263mm2要大不少,所以相比之下成品率会更低,为了不让一些非完美成品的RV870核心浪费,可以通过屏蔽核心部分工作单元的办法,推出简化版本以循环再用那些非完美成品的RV870核心,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一点是因为这次RadeonHD5850和5870都同样采用了GDDR5显存(RadeonHD4850和RadeonHD4870分别采用GDDR3和GDDR5显存),如果RadeonHD5850与RadeonHD5870只在频率上有所区分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出现RadeonHD5850超频版影响RadeonHD5870销路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ATI刻意从核心内部规格去区别两款旗舰产品。
-
edf0de84-7d1a-4155-83ab-0aeec7525fbd.jpg
(77.3 KB, 下载次数: 214)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25
关于HD5850的市场定位——
ATI官方声称RadeonHD5850的售价低于300美元,换算过来是2100人民币左右,而国内RadeonHD5850的标准报价为2299元,比RadeonHD5870低1000元正。而NVIDIA方面目前GeforceGTX285国内售价普遍在2399元左右,刚好市场定位与RadeonHD5850重叠,所以这两款显卡的比拼将是2000元市场的焦点,我们也将在接下来的测试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接口配置与RadeonHD5870一致,双DVI+HDMI+DisplayPort的高端输出配置,废弃掉老旧的D-SUB模拟输出口。
-
7c0abc15-377a-49bb-ac0a-df9d15277677.jpg
(105.99 KB, 下载次数: 238)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27
景钛HD5850整体
整体设计沿用RadeonHD5870风格,全罩式散热起只露出尾部两个空口,不过RadeonHD5850的电源接口安置在其中一个空口里面,从美观角度方面看有点欠
-
9314c0eb-d6ea-47e1-92a5-a02e230ed008.jpg
(127.38 KB, 下载次数: 218)
-
e69634a8-8e1d-4a7a-aacb-47d841335d1f.jpg
(132.12 KB, 下载次数: 199)
HD5870与HD5850外观对比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28
HD5870与HD5850外观对比
从外观来看,RadeonHD5850与RadeonHD5870只在长度方面有所不一样,无论是PCB还是散热器,RadeonHD5850都可以看成是RadeonHD5870的迷你版。
景钛HD5850
-
abc8c1dd-75c7-4b4f-9b34-d1099306c712.jpg
(644.37 KB, 下载次数: 227)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29
PCB
从RadeonHD4870X2开始ATI开始把黑色作为公版PCB的颜色,抛弃掉使用已久的经典红色。另外,根据编辑多年对显卡接触的感觉,这次RadeonHD5800系列显卡的PCB设计与用料方式都与过去ATI显卡风格有所不一,总体上来说没有红色公版时代YY。
-
654d334f-6a0b-4713-b243-e3a289cbfdc5.jpg
(826.68 KB, 下载次数: 212)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30
RadeonHD5850在供电上比RadeonHD5870有一定简化,核心使用的三相数字供电,比RadeonHD5870少一相,配合三颗VT1157SF这种控制+整合MOSFET的数字模块。细心的读者应该可以发现PCB上其实还有一相空焊预留位置,由此判断不排除RadeonHD5850会有更高频率的版本,或者是有设计能力的品牌自行添加以获得更稳定的超频性能。
-
41952c66-8f6d-434e-975e-0ecac50dd578.jpg
(715.98 KB, 下载次数: 213)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33
给电路控制器和显存I/O部分的一相供电位于PCB前半部分
-
2b0ddc75-2e67-47eb-b023-871a0a6bbcc4.jpg
(486.4 KB, 下载次数: 207)
景钛HD5850散热器
-
5b36bff6-0cf2-4266-bb88-16dd2c21118a.jpg
(688.09 KB, 下载次数: 224)
给电路控制器和显存I/O部分的一相供电位于PCB前半部分
-
eb642969-cced-41d0-9bb9-21329e9ff292.jpg
(738.77 KB, 下载次数: 195)
显存部分的两相供电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34
景钛HD5850散热器拆解
老实说,RadeonHD5850这个公版散热器的构造比目前市面上很多中端显卡散热器要简单,同时份量也一点都不重。编辑在拆解散热器的时候就深深地感觉到,40nm工艺带来的优越性实在很大,相比如此旗舰级别性能的显卡来说,仅仅需要如此小巧的回流焊散热片和双热管就能满足散热需求。
-
b6fa7d41-0855-4f1c-b314-04042b37f77b.jpg
(278.27 KB, 下载次数: 216)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35
40nm工艺制造,拥有21亿个晶体管的RadeonHD5850核心,拥有1440个流处理器,默认频率为725MHz。
-
28aaa361-e4bd-4f3c-a5d9-3d1683fce639.jpg
(163.66 KB, 下载次数: 197)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35
我们还是首次在显卡上看到三星品牌的GDDR5显存,由于德国奇梦达已经倒闭,所以ATI转而找到显存巨头三星合作。RadeonHD5850采用-0.4ns的三星GDDR5颗粒,正面8颗32Mx32bit显存颗粒一共组成了1024M/256Bit的显存规格。从理论上来看0.4ns颗粒的工作频率为5000MHz,而RadeonHD5850的显存官方默认频率仅为4000Mhz,所以在显存方面RadeonHD5850有着很大的超频空间。
-
ed4982b2-c99b-4160-a0f8-5e05fca12d25.jpg
(123.2 KB, 下载次数: 213)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37
设计芯片技术不是唯一,设计策略才是大局转变的关键
经过R600的失败和RV670的启发后,ATI开始在产品开发思路上走着和NVIDIA不一样的路:由于在早期人类并设有预见到当集成度与微观世界发生联系定律会遇到如此多的问题,大量的物理化学定律在微观领域中失效或被改写,半导体的发展不再只局限于制造工艺,转而材料学开始成为晶片设计制造水平和可靠性的关键问题,同时成为芯片性能提升的重要因素。所以ATI认为NVIDIA那种通过盲目增加核心面积,塞进更多的晶体管去提高芯片性能的方案已经寸步难行。
-
1130664.jpg
(319.34 KB, 下载次数: 193)
设计芯片技术不是唯一,设计策略才是大局转变的关键
-
1270298.png
(204.97 KB, 下载次数: 196)
采用全屏蔽封装的输出接口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38
T200夸张的核心面积
从GT200身上我们可以体验到NVIDIA那种为求提升性能而继续不择手段的疯狂,不过AMD/ATI他们却不希望GPU继续走着这样的老路子:先造出一颗大型GPU,然后不断屏蔽一部分规格以对应不同市场。基于产能和可扩展性的考虑,ATI开始把每一代核心的开发重点放在中型级芯片上,然后采用单卡双芯的方式推出顶级显卡。
-
5aa01937-604f-4142-a4c5-a87c078ea86c.jpg
(70.18 KB, 下载次数: 212)
-
1270470.jpg
(226.32 KB, 下载次数: 207)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39
Sweet Spot策略正式起源于RV770时代
在2005年的时候,ATI和NVIDIA都面临这样的情况:造一颗最快的GPU,并提供稳定的驱动程序,那么就可以赢得市场,在DirectX9时代乃至DirectX10初期ATI一直是这么做。但是在ATI内部有一些人认为是时代改变了,在很多方面ATI和NVIDIA都面临不同的挑战,NVIDIA从之前激进的工艺更新策略中汲取了教训,GT200仍然采用老的,更成熟的工艺,因此导致GT200的面积很大。ATI选择走一条NVIDIA没有走过的路,在制造工艺问题日渐严峻的情况下选择制造更小面积的GPU——2005年当时草拟的结论正是2008年大有成就的RV770系列
-
9aef9f25-ab64-40e8-9ce6-f912fe135989.jpg
(73.26 KB, 下载次数: 205)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39
RV870时代的Sweet Spot策略延伸
经过RV770的初步成功经验,ATI对RV870就更有信心了,RadeonHD5800系列仍然遵从Sweet Spot策略,采用中型单核产品作为性能级的代表,通过双核形式来与对手最高级单核产品进行对抗,同时对性能级中型核心作一定程度简化,衍生出主流级的其他产品。Sweet Spot策略显然还为ATI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因为设计和生产中型核心的难度和周期远低于大型核心,所以这次RV870的发布速度要比GT300发布早不少。
RV870的尚方宝剑:DirectX 11特征概述
-
9a2713e9-9973-4e2d-b2c6-d5e90d987c4d.jpg
(164.9 KB, 下载次数: 220)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40
DirectX 11
DirectX 11是Microsoft提供给性能更强的下一代GPU的最新工业标准程序接口,同时它也是已经进入RTM流程的Windows 7操作系统的重要特性之一。当然,据AMD方面透露,Microsoft也会计划为Windows Vista提供软件升级与支持
-
e41d8882-f7bc-438a-abac-544153eb54a6.jpg
(148.63 KB, 下载次数: 217)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41
ATI此次全新推出的代号Cypress RV870核心的Radeon 5870、Radeon HD 5850和Radeon HD 5870X2是迄今为止,市面上唯一一款支持全新DrectX 11的GPU。DirectX 11最新的一项重要特性就是支持DirectCompute 11(通过全新的Compute Shader),它可以让开发者通过工具,开发出适用于并行运算性能更出色的GPU,这会比仅在CPU上运算快得多。
DirectX 11的Compute Shader,本质上就是将程序运行放在GPU上运行;这样可以使得众多的最新图形技术付诸实践:指令独立透明度、光线追踪、强化后的后期处理效果等等,这些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跟大家慢慢讲解。当然,这种通用化计算也可以运用于
-
e4c0ad81-d2a1-4710-b2ca-3f3af63e5c67.jpg
(53 KB, 下载次数: 209)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41
强大的并行运算能力是GPU“身兼数职”的前提
今天,GPU的规模使得GPU本身的性能输出已经远比付出的金钱或者功耗有价值的多。然而作为一种异构处理器,GPU缺少了一些CPU的复杂功能,同时GPU对于驱动和应用软件的依赖,这些也都对于开发者来说,是一件既行之惬意,又能挑战最大潜力的任务!以ATI RV870为代表的新一代GPU,包含的更多Direct X 11特性,使他们在拥有强大运算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变得更容易驾驭。
DirectX 11主要特征概述——
-
4042d68c-76da-4295-8944-14186e3b57f6.jpg
(180.91 KB, 下载次数: 210)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42
DirectX 11
从AMD此次公布的数据来看,新一代API:DirectX 11,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Tessellation(可编程式拆嵌细分曲面技术)、Shader Model 5.0、DirectCompute 11和HDR Texture Compression(HDR纹理压缩)。
上一代DirectX 10和10.1 GPUs硬件只能实现DX11的一些较底层的特效,只有硬件完整支持DirectX 11的GPU,才能够实现DirectX 11的功能和特效,包括DirectCompute 11和改进后的多线程管理等特性。但是,值得说明的是,硬件支持DirectX 10级别以上的GPU,都能够兼容DirectX 11。
-
f91b49ff-22df-442d-8a69-c059e10ad0c5.jpg
(131.93 KB, 下载次数: 208)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42
使用DirectCompute 11进行统一编程,需要穿越许多不同GPU架构和特性。而全新的DirectX 11程序接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被统称为DirectCompute Shader Model。虽然在低版本Shader Model中,也已经包含了一个超集合功能,但更高版本的DirectCompute Shader Model 5.0 包括了更多的新特性:
1、增强的并行性能
2、增强的高精度浮点数运算与整数运算
3、更紧密的结合Compute Shader与Rendering Pipeline
4、增强易编程性与显存利用效率
DirectX11在游戏技术中的应用
前面已经说过,DirectX 11的诞生,本质上是希望将更多的程序运行放在GPU上来实现;这样可以使得更多的最新图形技术付诸实践,比如:镜像处理和过滤、顺序无关透明、物理加速、AI人工智能、光线追踪以及强化后的后期处理(阴影渲染)效果等等。 这里着重讲一下几个重点:
-
7ddb1993-c675-4418-835a-10db814c23b1.jpg
(166.75 KB, 下载次数: 222)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44
指令独立透明(OIT,Order Independent Transparency)
指令独立透明(OIT,Order Independent Transparency),也有做顺序无关透明(OIT,Order-independent Transparent)翻译的,二者稍有出入,后者的解释更贴近实际,不过这个不重要,因为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Transparency(透明),这里就不深究。应该说,透过OIT,今后3D场景中的火焰、烟雾、毛发、草皮、水面、栅栏、树叶等等透明、半透明、重叠物等等的渲染将更加贴近实际
-
77c0c755-6be1-49d1-9c0f-02232c0a77f1.jpg
(153.37 KB, 下载次数: 214)
-
977aa3ad-b584-41f7-968b-f9cf772ddba2.jpg
(172.04 KB, 下载次数: 206)
事实证明,在表现既透明又重叠的多重透明场景时,开启OIT后的渲染效果明显更加真实,更加正确!
-
9650d2a8-a1fc-4cd5-bee1-934d7888f1a7.jpg
(152.63 KB, 下载次数: 224)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45
强化后的后期处理
跟之前一样,经过强化后的后期渲染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领域深度、动态模糊、平滑效果、锐利效果、边缘探测等等。
High Definition Ambient Occlusion,简称HDAO,翻译为高清晰环境光遮蔽 HDAO高清晰环境光遮蔽。这是一种基于纹理的阴影技术,能提供比普通环境光遮蔽更好的效果,同时保证系统性能足够好,用于提高阴影质量
-
1.jpg
(126.22 KB, 下载次数: 177)
-
2.jpg
(176.72 KB, 下载次数: 199)
-
3.jpg
(180.59 KB, 下载次数: 224)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46
开启HDAO之后,树干的阴影明显真实了很多。事实证明,HDAO在没有DX11的Compute Shader配合下,效率非常低。而在DX11 Compute Shader的配合下,速度相比没有Compute Shader会有2-3倍的性能提升。看来,HDAO虽然不一定是DX11 GPU转有,但要想在保证画质的前提下提供足够的性能表现,一款DX11级别的GPU是必不可少的。
DirectX 11的Texture Compression(纹理压缩)支持16bit HDR压缩,比例最高6:1。
DirectX 11:更多的并行线程处理
-
0b98a723-b7b6-44ea-bd56-c98b97ab9af0.jpg
(126.03 KB, 下载次数: 199)
-
324ec1bc-83c6-4129-aed0-7066d2580a8b.jpg
(141.71 KB, 下载次数: 217)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48
DirectX 11能够提供更多的并行线程处理能力
-
1.jpg
(152.23 KB, 下载次数: 198)
DirectX 11能够提供更多的并行线程处理能力
-
2.jpg
(141.6 KB, 下载次数: 210)
DirectX 11带来了更加宽松的编程环境
-
3.jpg
(155.47 KB, 下载次数: 215)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49
AMD用了一句“Sooner Than You Think”来形容支持DirectX 11的游戏。我们相信,在微软和AMD的共同推动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DX11游戏发布上市,而且,这个过程会比想象中的来的快的多!
第五代!Shader Model 5.0详解
-
1.jpg
(158.49 KB, 下载次数: 197)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49
Shader Model 5.0
Shader Model 5.0的主要新特性在于:
1.新的指令设置,能够更随意数据读、写、控制数据
2.Vertex Shader、Hull Shader、Domain Shader、Geometry Shader、Pixel Shader、Compute Shader 融汇贯通共享指令集。
3.以3D物体作为编程的出发点,功能和子流程的编写和执行更简便
Compute Shader相比其它同类编程模型在并行处理器方面的优势是:不论是哪种Shader类型的图形编程,它们都共享一个统一的指令集合,如Pixel Shader和Vertex Shader等等,一如上面第2条所列举Shader之种类。
-
06c14410-3d2d-4ecb-97b3-6ab2db25d688.jpg
(172.23 KB, 下载次数: 205)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50
尽管Compute Shader是DirectX 11的“新”特性,但Shader Model还是可以通过减少部分特性集合运行于较老的硬件上。这样就允许开发者来做选择:到底是要将低版本的Shader Model运用到极致?还是选择更高版本的Shader Model来进行简化,再在老硬件上获得最大的性能?
DirectX 11提供了一种选择:这是开发者所要面对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可能本质目的上并无大异,殊途同归!
Shader Model 4.0 -> DirectX 10 class or newer GPUs
Shader Model 4.1 -> DirectX 10.1 class or newer GPUs
Shader Model 5.0 -> DirectX 11 class GPUs only
当然,许多有趣的算法和技术确实只有在支持Shader Model 5.0的DirectX 11 GPU上才能执行和实现。这里我们列举了Shader Model 5.0的相比Shader Model 4.0的重大改进:
-
addb54d9-ebef-45fc-8cfd-57234eb411f3.jpg
(53.31 KB, 下载次数: 204)
-
204c5908-dff1-4930-be57-f4d4cdfbe20a.jpg
(178.26 KB, 下载次数: 208)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51
上面两幅图的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只是我们或许的途径不一样。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Shader Model 5.0开始支持3D线程的拆分,而Shader Model 4.0以及此前的只支持2D,同步线程数量上限也从Shader Model 4.0的768条上升到1024条,提高了33%理论上,Shader Model 5.0能够带来更好的性能表现。线程组中,线程间的互访缓存,也从Shader Model 4.0的16k上升到双倍的32k。
而片上共享的缓存的变化,Shader Model 5.0则是革新的。以往的Shader Model 4.0仅仅提供了256b只写共享缓存,而Shader Model 5.0测提了高达32k的可读可写共享缓存,效能大大提高!其它诸如:64bit精度运算(双倍精度)、Atomic Operation、Gather4以及Append\Consume Buffers,在Shader Model 5.0上都得到了支持。
视觉无极限:ATI Eyefinity多屏技术
-
ac7a63c9-fb8e-4d1c-b8c5-626ce95ee712.jpg
(134.32 KB, 下载次数: 203)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52
除了DX11的光环,超强的性能和相当不错的功耗表现,此次AMD-ATI Radeon HD 5870还为我们带来了ATI的全新多显示技术:Eyefinity!
AMD表示,ATI的整个DX11显卡产品线都会支持Eyefinity技术,不过非Eyefinity特别版或者低端型号最多只能连接三台显示器。该技术的实现得益于新的DisplayPort接口:AMD在DX11 GPU内集成了六条DisplayPort输出信道,每条信道连接一台显示器,全部由一个显示引擎驱动。
软件方面支持Windows Vista/7和Linux操作系统,而且如果在催化剂控制中心里开启SLS模式(Single Large Surface),六台独立显示器就会被视作是单独一台拥有超高分辨率的显示器,现在经常碰到的多显输出麻烦完全不存在了。
多显系统不仅对显卡有特殊要求,显示器同样重要。为此,AMD目前正在和业内显示器巨头洽谈,筹划合作将推出专为ATI Eyefinity技术设计的新显示器。这些显示器的两大特点就是:一是配备DisplayPort接口,二就是边框非常窄,以尽量消除多台显示器并排带来的“分割线”,带来“无缝沉浸”的视觉体验。
-
c4201044-9d0d-4b75-a7f7-db4d13d9ed88.jpg
(97.46 KB, 下载次数: 163)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56
Radeon HD 5000系列单个GPU就能同时连接最多六台液晶显示器,每台分辨率最高2560×1600(30寸),按照3×2的方式排列总分辨率就是7680×3200,亦即2457.6万个像素。而事实上,人眼只能直接处理大约700万个像素。
显示器的数量和排列方式是灵活的,除了六台3×2还可以五台5×1横向组合也可以3台3X1横竖随意。
下面,是几种显示器的摆放方式:
-
0bf611d7-3802-424b-83a4-21a1e2da6d2b.jpg
(156.73 KB, 下载次数: 178)
3×2横
-
1cce4ce3-5f7b-4024-8a7f-b7de1b2ea546.jpg
(121.6 KB, 下载次数: 200)
三竖
-
2e47436c-ca4b-4891-a41b-b309f6c4a357.jpg
(137.59 KB, 下载次数: 187)
3×2横
-
1208f6ad-8308-47bb-9f62-15fc84071cfe.jpg
(144.11 KB, 下载次数: 154)
1竖2横
-
7177b8fb-700e-4483-8184-eb98c343e2d0.jpg
(119.59 KB, 下载次数: 190)
三横
-
c2a9cb23-f857-47e8-817f-aa468c82ffdd.jpg
(133.81 KB, 下载次数: 171)
竖横竖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56
运用ATI Eyefinity技术,即使是使用22寸液晶(1680×1050)也能获得8400×1050的超宽分辨率,打游戏看电影,来将会有无比宽阔的视野。
加强版的UVD2.0:双1080P视频流
相信大家对在Radeon HD 2000/3000系列上大受好评的AMD高清视频解码技术UVD(Unified Video Decoder)都非常了解了,而采用RV770显示核心的AMD Radeon HD 4870在去年为我们带来了新的UVD2.0。UVD2.0在传承了第一代UVD技术的优良设计的同时,还进一步对其进行优化
-
71c17b94-7968-4724-aaf9-0e124d636dd2.jpg
(147 KB, 下载次数: 199)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58
AMD的UVD技术可以说是将CPU解放出来,可以对H.264和VC-1进行完美的硬件解码。而第二代UVD技术在高码流的播放上进行了优化,甚至可以播放码流超越40Mbps的片源。另外还可以对超高分辨率视频解码,新一代的UVD技术甚至可以对高达2160P分辨率的片源进行解码。而且更让大家吃惊的是,第二代UVD技术还加入了多流解码,即同时解码多部高清影片,这要比双流解码更强大
在RV870上,ATI带来了改进型的UVD2.0。硬件支持双1080P视频流加速,这一点还是非常吸引人的。UVD在各方面的升级,能为大家带来更加出色的高清体验,同时也不用考虑在解码过程中CPU的承受能力。RV870的Radeon HD5800系列在视觉设置上有着诸多改善,诸如更宽松的Gamma调节,“蓝色延展”技术,黑白延伸技术等等,都为提供更好的视觉输出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
63384a92-7bc0-4f71-a458-f0b59dacfe46.jpg
(160.51 KB, 下载次数: 196)
-
c4493a97-ac71-4052-84ad-7ff5f926c6ff.jpg
(152.09 KB, 下载次数: 183)
-
ceNVZUGUPSOWQ.jpg
(26.89 KB, 下载次数: 198)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58
HDMI 视频改进:支持HDMI 1.3a Deep Color和x.v. Color;HDMI输出色彩能力达到10亿色;支持广色域!
测试平台:
-
cd0ffa52-aad9-4207-98fc-999cff1e5dd4.jpg
(180.78 KB, 下载次数: 184)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8:59
性能测试项目方面,我们舍弃了老旧的3Dmark06,只采用最新的3DMarkVantage作为理论性能的项目。游戏方面我们选取了10款游戏,其中的极品飞车12和超级房车赛使用Fraps手动测试,其余游戏采用自带或者第三方Benchamark软件测试。分辨率方面,考虑到测试对象为旗舰级显卡,所以采用1920x1200和2560x1600这两个大分辨率对显卡进行最大限度的考验。
-
c9b466a8-ff85-4bc0-b510-1fc1dcb51ab9.jpg
(167.39 KB, 下载次数: 156)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01
关于游戏的FPS:
衡量一块显卡的性能我们通常都会用到FPS这个单位,帧数这个数字越大代表着显卡的每秒渲染能力越强,数值越高代表着用户在游戏中将获得体验效果越流畅。
通常一个游戏的FPS数值是通过测试数值求平均值获得,这样的测试通常可以展现真实游戏中场景与体验的一个预先录制片段。这个录制的片段将会被应用在每款测试的显卡上,测试的前提是每款显卡都采用相同的画质设置,这样才能保证获得客观真实的测试结果。
◆假如一款显卡在测试中平均帧数低于30FPS,那就意味着无法顺畅的玩该款游戏。
◆达到大约30~40FPS左右,我们将可以较为流畅的运行游戏,当然也会有片刻停顿的状况。总的来说,还是能够获得较好的游戏享受。在这个分辨率下获得匹配的最佳分辨率。
◆当一款显卡的平均帧数可以达到或者超越60FPS,那就是说我们可以放心地享受游戏带来的快感,并且打开所有可以打开的画质设置。
◆超越100FPS的显卡?或许这是一款怪兽级的显卡有或者是在一款相当老的游戏才会遇到的情况。
理论测试——3Dmark Vantage
-
40b826bc-63ca-4aed-92d8-5291811d918c.jpg
(101.9 KB, 下载次数: 187)
-
1385333.jpg
(50.39 KB, 下载次数: 169)
-
b15abc7b-649e-4c48-8252-c37042e255c5.jpg
(106.97 KB, 下载次数: 169)
-
f545e256-855d-41c9-ab77-445957ee6d3c.jpg
(108.59 KB, 下载次数: 185)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02
游戏测试——孤岛危机:弹头
-
64fd6392-7f88-4b58-84ac-0f364fb5b557.jpg
(146.59 KB, 下载次数: 187)
-
1222155.jpg
(68.97 KB, 下载次数: 195)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03
游戏测试——孤岛惊魂2
-
1.jpg
(193.17 KB, 下载次数: 170)
-
2.jpg
(143.67 KB, 下载次数: 200)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03
游戏测试——街头霸王4
-
1.jpg
(39.37 KB, 下载次数: 187)
-
2.jpg
(148.42 KB, 下载次数: 180)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07
游戏测试——生化危机5
-
1.jpg
(131.37 KB, 下载次数: 180)
-
2.jpg
(142.33 KB, 下载次数: 189)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08
游戏测试——极品飞车:变速
-
1.jpg
(215.92 KB, 下载次数: 184)
-
2.jpg
(144.76 KB, 下载次数: 196)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09
游戏测试——汤姆克兰西之鹰击长空
-
1.jpg
(128.67 KB, 下载次数: 184)
-
2.jpg
(195.83 KB, 下载次数: 216)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10
游戏测试——冲突世界:苏联入侵
-
1.jpg
(281.57 KB, 下载次数: 191)
-
2.jpg
(146.88 KB, 下载次数: 166)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10
游戏测试——潜行者:晴空
-
1.jpg
(48.09 KB, 下载次数: 206)
-
2.jpg
(145.08 KB, 下载次数: 184)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11
游戏测试——鬼泣4
-
1.jpg
(79.79 KB, 下载次数: 189)
-
2.jpg
(145.94 KB, 下载次数: 169)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12
游戏测试——超级房车赛
-
1.jpg
(80.19 KB, 下载次数: 192)
-
2.jpg
(185.52 KB, 下载次数: 194)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13
温度测试方面:
-
1.jpg
(149.21 KB, 下载次数: 179)
-
2.jpg
(153.6 KB, 下载次数: 185)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14
由于Rivatunner还没有正确识别RandeonHD5800系列,只有通过GPU v0.3.5版才能监制GPU的温度情况:
功耗因素测试说明 :
-
457743.jpg
(63.95 KB, 下载次数: 206)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15
在功耗的对比方面,我们选择了Seasonic的Powerangel功率测试仪器进行平台的功耗对比(不包含光驱、显示器及其他周边配件和外设)即机箱内设备功耗。测试主要划分为闲置与满载两个项目,其中闲置主要是针对进入系统后闲置的状态下,而满载则针对的是FURMARK进行渲染平均功耗读数测试进行。
注:都关闭主板板载的CPU节能功能。
-
8e9d31fb-ad9a-4503-9762-daeee9b87a4c.jpg
(225.19 KB, 下载次数: 181)
-
56a4d052-2878-41d2-ae24-838cf2ea9b6a.jpg
(164.24 KB, 下载次数: 189)
新一代的HD5800系列在功耗和温度控制上面都处理得相当好。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09:16
RadeonHD5850测试手记——
毫无疑问,即使是次高端的RadeonHD5850,其性能也全面超越了NVIDIA单核旗舰GeforceGTX285。而且在性能压倒性的情况下,RadeonHD5850的功耗、温度和噪音控制都相当理想,当我们把刚测试完毕的RadeonHD5850拿在手上的时候,其温度感觉和一张GeforceGTS250/RadeonHD4850级别的显卡完全没区别,远远低于RadeonHD4890刚下机的温度,DIY编辑部众多同事一致认为这代ATI的HD5800系列是用得最舒坦的高端卡。
RadeonHD5850到来——2000元级横扫对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ATI的单核产品线是完全无法涉足2000元以上市场的,曾经的RadeonHD4870和RadeonHD4890,性能都无法和对手2000元以上产品比拼,只能无奈地在价格上低于对手。而RadeonHD5800系列的出现终于让ATI有足够的武器在2000元以上市场反击对手,这次RadeonHD5850以2299元上市完全是针对GeforceGTX285而来的,在性能全面败退的情况下想必GeforceGTX285只有被迫降价的命运。
如果进一步深思熟虑的话,NVIDIA的GT200系列仍然是值得敬佩的,要知道它们已经是一年零三个月前的产物了,ATI在今天全面超越GT200系列对于NVIDIA来说也是无可口非。不过从时效性方面来看ATI的Sweet Spot小核心策略的确是相当有效,记得去年RadeonHD4800系列与GeforceGT200系列是同样在6月发布的,而到了今年ATI HD5800在发布时间上起码领先NVIDIA的GT300达2个月以上,小核心策略成本低、周期短的优势得到明显的体现。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0 12:31
自己顶一下呵呵
作者: smxwasp 时间: 2009-10-10 13:30
看的我也想买个A卡了
作者: lizoyu 时间: 2009-10-10 16:30
等G300出来再比较才有价值
作者: lloovveerr 时间: 2009-10-10 20:02
5850 性能很垃圾 和 5870差距那么大 不会考虑这种卡
作者: lloovveerr 时间: 2009-10-10 20:03
等G300 出来 我打包票 你们很快会看到 1399的 5850 和 1999的 5870
作者: lizoyu 时间: 2009-10-10 20:05
5850 性能很垃圾 和 5870差距那么大 不会考虑这种卡
lloovveerr 发表于 2009-10-10 20:02 
就是要拉开距离才能拉开档次,像以前的PRO,XT,XTX,性能差距太小,价格难以定位
呵呵..1399的5850啊..:a50:
我更想看到1399的GTX360:a180:
作者: godwon 时间: 2009-10-10 20:52
NV高端全面败退。。。
好的
继续
作者: ppmian 时间: 2009-10-10 21:01
NV快出GT300吧,我想入1999的5870
作者: DX0408 时间: 2009-10-10 21:57
不能这么比的啊
楼主不厚道哦
作者: x_tf 时间: 2009-10-10 22:14
5850 性能很垃圾 和 5870差距那么大 不会考虑这种卡
lloovveerr 发表于 2009-10-10 20:02 
HD5850温度功耗控制都不错,超频的潜力很大,值得期待。
作者: albert2kiss 时间: 2009-10-10 23:51
5850特价搞个CF,效果肯定不错;
作者: sunweipeng 时间: 2009-10-11 09:05
自己顶一下
作者: albert2kiss 时间: 2009-10-11 16:07
自己顶一下
sunweipeng 发表于 2009-10-11 09:05 
LZ是沉默的发帖者啊,哈哈
欢迎光临 热点科技 (http://www.itheat.com/activity/)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