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科技

标题: 【继续追踪】AMD delays the R600 yet again [打印本页]

作者: caihua58    时间: 2007-2-25 00:39
标题: 【继续追踪】AMD delays the R600 yet again
【继续追踪】AMD delays the R600 yet again
http://www.techspot.com/news/24458-amd-delays-the-r600-yet-again.html
Not a terribly big surprise, AMD has stated that yet again the release of the R600 series will be delayed. Originally planned for November, it has been pushed back twice and now a third time.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AMD's reasoning for this doesn't seem to be due to technical issues, but rather a simple re-planning of the launch:

Even this latest scenario will go by the wayside as AMD announced that "To better align our strategy with current market opportunities, we've changed the launch plan for R600.”
Superb reasoning. Nvidia has had the G80 out for quite some time, which is letting them get an even larger lead over AMD. They'd better act soon.
嘿哈哈

[wmv]http://music1.66t8.com/66t8music/music_tt9006/0570/505239.wma[/wmv]
作者: 83202719    时间: 2007-2-25 00:45
现在看来,IBM救过不少命
作者: 383728596    时间: 2007-2-25 00:50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2-25 00:45 发表
现在看来,IBM救过不少命
太晚了没意思,为了个MC512弄得自己辱身败名
作者: tannytao    时间: 2007-2-25 00:50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2-25 00:45 发表
现在看来,IBM救过不少命
这么快就忍不住嘴了啊,嘿嘿
作者: friendshipli    时间: 2007-2-25 00:54
有人提过回炉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事情似乎还没有正式决定

起码目前看来,回炉后解决问题的时间虽然更长但是解决问题的几率也更大

具体怎么办,现在还没定呢.这次你不用急着渲染这个事情
作者: longsheng    时间: 2007-2-25 00:55
送给泛A一首歌词: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嘿哈哈
作者: wenxm1102    时间: 2007-2-25 00:56
再delay下去今年都看不到r600鸟~~

看来a饭只能通过宇宙卫星转播来YY 在火星上的r600了
作者: carnation    时间: 2007-2-25 00:56
原帖由 mooncocoon 于 2007-2-25 00:54 发表
有人提过回炉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事情似乎还没有正式决定

起码目前看来,回炉后解决问题的时间虽然更长但是解决问题的几率也更大

具体怎么办,现在还没定呢.这次你不用急着渲染这个事情
回炉就意味着R600将延期至9月
作者: joesz    时间: 2007-2-25 01:00
再提醒你一次~乐急是可能生悲的哦……这是一个充满了奇迹的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

静静的观望是最好的态度~  
作者: houkang    时间: 2007-2-25 01:01
原帖由 mooncocoon 于 2007-2-25 01:00 发表
再提醒你一次~乐急是可能生悲的哦……这是一个充满了奇迹的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

静静的观望是最好的态度~  
ATI有特别解决方案
作者: bpcc310410    时间: 2007-2-25 01:02
原帖由 mooncocoon 于 2007-2-25 01:00 发表
再提醒你一次~乐急是可能生悲的哦……这是一个充满了奇迹的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

静静的观望是最好的态度~  
我只知道,修正这种问题不是一两天可完成的事情,而是用月份来计算的嘿哈哈
作者: av6421165    时间: 2007-2-25 01:07
原帖由 phk 于 2007-2-25 01:02 发表


我只知道,修正这种问题不是一两天可完成的事情,而是用月份来计算的嘿哈哈

没准还就是一两天
作者: sixsun    时间: 2007-2-25 01:11
原帖由 fineday 于 2007-2-25 01:07 发表


没准还就是一两天
一两天能解决的话,根本不用向媒体宣告延期到Q2嘿哈哈
作者: liulongzhe111    时间: 2007-2-25 01:27
原帖由 phk 于 2007-2-25 01:11 发表


一两天能解决的话,根本不用向媒体宣告延期到Q2http://image2.sina.com.cn/sms/sinapic/27124291-index.gif嘿哈哈
AMD连Roadmap都随便改,这种事情还不是张口就来
作者: coveyliao    时间: 2007-2-25 01:32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2-25 01:01 发表


ATI有特别解决方案
你前段时间天天挂在的深埋绝缘层?
作者: a285243215    时间: 2007-2-25 01:50
原帖由 lacri 于 2007-2-25 01:32 发表


你前段时间天天挂在的深埋绝缘层?
那个解决的是频率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安装问题
回想R600第一次流片“成功”(注意不是第一次流片)时的工作频率刚刚超过586,之后某版本频率终于达到Celeron 300A的一般OC频率时,温度基本上是水银的超导温区 一直弄到第13版,才终于像点样子了
作者: wenlearning    时间: 2007-2-25 04:16
问题解决了 势在必行 A15 已出 采用 某些垃圾的技术
作者: ctlyql    时间: 2007-2-25 09:37
难产了,哎————
作者: kxh    时间: 2007-2-25 10:31
原帖由 fineday 于 2007-2-25 01:50 发表

那个解决的是频率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安装问题
回想R600第一次流片“成功”(注意不是第一次流片)时的工作频率刚刚超过586,之后某版本频率终于达到Celeron 300A的一般OC频率时,温度基本上是水银的超导温 ...
根据多年来还没有遗忘的PC diy记忆和物理常识,我大概明白了这句话。。。
作者: cyfisme    时间: 2007-2-25 10:49
原帖由 fineday 于 2007-2-25 01:50 发表

那个解决的是频率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安装问题
回想R600第一次流片“成功”(注意不是第一次流片)时的工作频率刚刚超过586,之后某版本频率终于达到Celeron 300A的一般OC频率时,温度基本上是水银的超导温 ...
水银超导的温度是-268.98℃ 。难道AMD实用液氦来冷却的
作者: gcz594510907    时间: 2007-2-25 10:52
450MHz需要在那种温度下
作者: sony1370599    时间: 2007-2-25 10:54
IBM大神出手相救吧
作者: cl190736    时间: 2007-2-25 12:29
别到终于憋出来的时候 面对的是geforce10……
作者: cmer    时间: 2007-2-25 12:42
原帖由 happypunisher 于 2007-2-25 12:00 发表

请不要信口开河,什么叫基本上?4.2K或者5K-10K?
就一般的情况来说,你的逻辑应该是对的

但这次,信口开河的是你
作者: txl883    时间: 2007-2-25 12:52
原帖由 happypunisher 于 2007-2-25 12:46 发表

请问是在什么设备上得到这个温度的?
我不知道如此详细的情况,但他说的是事实
作者: houghstc    时间: 2007-2-25 13:17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2-25 13:13 发表
R600第一个版本的频率,电压,电流,没有一个跟实际的最终版本吻合。R600的第六个流片在65MHz上通过的基本物理检测,然后ATI就跟我们放出消息说是ALL CLEAR了
其实这是第3次系列流片,大概时间是11月份,当时I ...
貌似ATI的设计能力越来越差了吧,理论上设计出来的东西实际生产起来总是如此难产如此怪胎。
作者: WANGJUN168    时间: 2007-2-25 13:23
原帖由 lacri 于 2007-2-25 13:17 发表


貌似ATI的设计能力越来越差了吧,理论上设计出来的东西实际生产起来总是如此难产如此怪胎。
公平的说,从NV10开始,ATI就总是在追赶竞争对手的步伐,期间只有R300一个例外
在这种奋力追赶中,某些大跃进是难免的

实际上,R400,R520上市之前都有着极为曲折的过程,为了把R520造出来,很多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如果没有INTEL和IBM,ATI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在R520的时候就将不复存在
作者: junccn    时间: 2007-2-25 13:25
sorry,因为一些原因,中间我自己那贴必须删掉,看到了的就看到了吧
作者: 1601053    时间: 2007-2-25 13:37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2-25 13:25 发表
sorry,因为一些原因,中间我自己那贴必须删掉,看到了的就看到了吧
为什么要删除?
作者: woshinima    时间: 2007-2-25 13:38
晕,一个午觉错过了今天最精彩的内容
作者: lsig1534    时间: 2007-2-25 13:41
删除的到底什么内容,谁看到了贴一下吧
作者: ws00703754    时间: 2007-2-25 13:44
原帖由 happypunisher 于 2007-2-25 13:36 发表

(运行温度是4.9K) 指的是用的液氦沸点温度还可以相信 如果说是GPU温度,那是胡扯 你可以问一下上液氮大炮的几个,沸点77.35K(-195.74)温度显示会是多少~~ 再来关注 ...
你不会认为流片测试的时候跟现在OC一样还要PCB,然后给PCB加散热设吧....
作者: jackyzhou583    时间: 2007-2-25 13:47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2-25 13:23 发表



公平的说,从NV10开始,ATI就总是在追赶竞争对手的步伐,期间只有R300一个例外
在这种奋力追赶中,某些大跃进是难免的

实际上,R400,R520上市之前都有着极为曲折的过程,为了把R520造出来,很多人付 ...
这方面的现在应该不是秘密了,有空写点出来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

nv40这边有什么疯狂的努力么?作为nv的翻身之作,应该也有不少秘闻可以写吧。
作者: sfy395    时间: 2007-2-25 13:49
原帖由 EveningRain 于 2007-2-25 13:41 发表
删除的到底什么内容,谁看到了贴一下吧
贴出来继续被删?

基本上就是说,r600的工程样品初期完全不能用,和设计预想相差太大,召唤ibm接手以后终于走到只需要解决把基板装上pcb这一步了。
作者: csllzh78    时间: 2007-2-25 13:51
原帖由 happypunisher 于 2007-2-25 13:50 发表

一句话,要通电不?
牛角尖就不必钻了
前面我也说了具体情况我不知道

但实验室里的情况,很多时候是无法用正常思维去衡量的
作者: youxia128    时间: 2007-2-25 13:52
原帖由 westlee 于 2007-2-25 13:47 发表


这方面的现在应该不是秘密了,有空写点出来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
抱歉,半导体工艺制程方面我的水平跟大家一样,都只懂点皮毛。甚至更低

不过我可以考虑鼓动别人写我转述,呵呵
作者: bkmd    时间: 2007-2-25 13:57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2-25 13:52 发表



抱歉,半导体工艺制程方面我的水平跟大家一样,都只懂点皮毛。甚至更低

不过我可以考虑鼓动别人写我转述,呵呵
看来nv工艺制程上的保守是很多教训得来的经验。
作者: diyxpcom    时间: 2007-2-25 14:02
happypunisher是个思维很严谨的人,但有时候,跳出先入为主的思维你会看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下面这个东西,它可以将一组标准平面电路冷却到0.005K

类似的冷却设备IBM有数套,适用于不同大小不同温度环境的平面电路
作者: zwm2424    时间: 2007-2-25 14:04
PS:现在的极限是单个门电路-7次方K
作者: cqtv    时间: 2007-2-25 14:06
既然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把前面那贴补上吧,厚道一回
R600第一个版本的频率,电压,电流,没有一个跟实际的最终版本吻合。R600的第六个流片在65MHz上通过的基本物理检测,然后ATI就跟我们放出消息说是ALL CLEAR了
其实这是第3次系列流片,大概时间是11月份,当时IBM已经做好了接手擦屁股的准备
而且所谓的400MHz也不是常规环境,而是应ATI方的“好奇”做了个极限,运行温度4.9K……本来这个时候的芯片也不是常规芯片了。返工之后ATI在IBM接手之前的所有流片都是平面摸型,也就是说没有互连层,所有电路都是平铺的,这个时候低温只要基底受得了电路是没有问题的,反正没有力学性能要求。4.9K是硅晶体的解体点,再冷点就够量子计算机的环境了

作者: xajixing    时间: 2007-2-25 14:06
原帖由 来不及思考 于 2007-2-25 14:02 发表
happypunisher是个思维很严谨的人,但有时候,跳出先入为主的思维你会看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下面这个东西,它可以将一组标准平面电路冷却到0.005K

类似的冷却设备IBM有数套,适用于不同大小不同温度环 ...
这不是传说中的8量子位计算机么?

嗯,的确运行温度4.9K看起来有些恐怖,但是IBM有的可不仅仅是纯铜大炮 加拿大的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温度能冷却到1K都不到,R600跑在4.9K当然不会是什么问题。
至于通电问题,探针不就是干这回事的? 不过说来也是ATi当时好奇了一把,才有这个数据罢了。
作者: hailidyu    时间: 2007-2-25 14:07
原帖由 fineday 于 2007-2-25 14:06 发表

这不是传说中的8量子位计算机么?

嗯,的确运行温度4.9K看起来有些恐怖,但是IBM有的可不仅仅是纯铜大炮 加拿大的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温度能冷却到1K都不到,R600跑在4.9K当然不会是什么问题。
至于 ...
怀疑IBM内混进了非地球人种
作者: xwzh2002    时间: 2007-2-25 14:09
原帖由 happypunisher 于 2007-2-25 14:03 发表

牛角尖? 通电代表有功率,这个关乎低温恒温器的大小。再问你一句,这个测试环境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封闭的可以达到这个低温,但是最大可能还是上的类似大炮之类,达到这个温度还是省省吧。但是封闭的有可 ...
嘿嘿,还是不要以常人的思维和想象力来看IBM这种外星人集散地吧。
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A13版基本上已经是AMD-IBM的产品了,和ATi几乎是完全没有关系了。
作者: wxy2    时间: 2007-2-25 14:15
原帖由 EveningRain 于 2007-2-25 13:41 发表
删除的到底什么内容,谁看到了贴一下吧
可以见我引用的31楼,虽然只有一部分,呵呵。

PS:思考不会把我的回复也杀人灭口了吧,
作者: panzhengwu    时间: 2007-2-25 14:22
原帖由 happypunisher 于 2007-2-25 14:20 发表

1K算个什么,普通买到的oxford实验级别的都能达到0.3K。问题是把R600的GPU运行于4.9K就是相当值得怀疑的
不都是芯片么,也就是R600规模大点罢了。另外,0.3K似乎和4.9K所需要的难度也不是一个档次的吧
作者: bobo2    时间: 2007-2-25 14:23
原帖由 happypunisher 于 2007-2-25 14:20 发表

1K算个什么,普通买到的oxford实验级别的都能达到0.3K。问题是把R600的GPU运行于4.9K就是相当值得怀疑的
什么事情都靠单一冷却介质+接触式热传导不是IBM的风格
作者: gaoxinwei    时间: 2007-2-25 14:39
IBM确实是救世主啊!哈哈
作者: jjyyqqzz    时间: 2007-2-25 14:40
好奇只是一个形容词
尚在验证阶段的样品,实验总是多多益善的

并且,IBM完全有这个“玩”的资本
POWER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实验室永远是走在前面的,不为人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IBM在这方面的手段是非常丰富的
作者: urbanwalker    时间: 2007-2-25 14:50
实际上,本来IBM现在搞的量子电路就是基于电子电路的改良思路,而现在设计的量子电路工作都需要低温,所以各种规模的冷却系统IBM都有,以适应不同的规模上的验证实验。只要有钱给,替别人做几个实验同时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也是IBM经常喜欢干的事情。而且IBM不光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同时也在为未来更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或量子电路的环境稳定理论积累实践经验。

所以流片之后进行低温实验很平常,但如果低温实验表现出了比较好的“苗头”,继续降温是很正常的。当温度的下降与现象的积累刺激到了一些人好奇的神经同时这组实验并不会过大的影响到R600本身的进度时,事情就自然而然了
更不用说低温物理部门那群老小孩跟R600本来也没什么关系
作者: realleaft    时间: 2007-2-25 16:22
hehe
本来我就只是随便爆点
信不信都是各位看官自己的事
作者: kunkunyeah    时间: 2007-2-25 18:20
如果不客气的说,实际参与者是第一手,那么到我这算第2手
作者: windseeker    时间: 2007-2-25 19:06
原帖由 happypunisher 于 2007-2-25 16:12 发表

要进行低温试验,没必要到4.9K,这个和上高频没有任何联系,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R600的芯片持续运行中降到4.9K,除非到外太空 现有的恒温器还没有这个水平。
IBM这些设备可不是为了倒腾r600准备的
IBM在搞制称方面应该会需要很多物理特性方面的试验 其中自然应该有各种温度环境




欢迎光临 热点科技 (http://www.itheat.com/activity/)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