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科技

标题: [分享] 数据恢复我来说…… [打印本页]

作者: xwb    时间: 2006-10-22 01:08
标题: [分享] 数据恢复我来说……
数据恢复我来说……
当我们拿到一块新硬盘时,必须先对其进行分区和格式化操作后才能使用。对于目前大多数朋友所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来说,硬盘被操作系统划分成主引导扇区、操作系统引导扇区、文件分配表、目录区和数据区这5个部分。其中主引导扇区在每块硬盘中都是唯一的,一块硬盘上只能有一个主引导扇区,而其他部分则在硬盘的每个分区里都会存在。
        软盘、光盘、闪存盘和硬盘的数据存储原理其实有较大不同。软盘的存储原理更像是录音带,直接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把磁场变化变成电流变化,对磁头和磁介质等材料并没有特殊要求。光盘上面也说了,至于闪盘,是直接用半导体储存高电位和低电位信号来表示0和1的数据信息。同时,各种存储介质所采用的文件格式也有很大区别。

        主引导扇区位于整个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它包括硬盘主引导程序MBR(Main Boot Record)和分区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两部分。主引导程序是由分区程序(如大家最常用的Fdisk)产生的,所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主引导程序可能会不同。它的作用就是检查分区表是否正确并确定以哪个分区为引导分区,然后在程序结束时把该分区的启动程序(即操作系统)调入内存执行。而对于分区表,大家应比较熟悉了,它以80H或00H为开始标志,以55AAH为结束标志,共64字节,位于0磁道0柱面1扇区的最末端。它规定着系统有几个分区,每个分区的起始和终止扇区、大小及是否为活动分区等重要信息。
        操作系统引导扇区即OBR(OS Boot Record),通常位于硬盘的0磁道1柱面1扇区(如果硬盘被设置为多重引导方式,则位于每个引导系统所在的主分区或扩展分区的第一个扇区)。它是操作系统可直接访问的第一个扇区,也包括一个引导程序和一个被称为BPB(BIOS Parameter Block)的分区参数记录表。引导程序的主要任务是判断本分区根目录前两个文件是否为操作系统的引导文件。如检查通过,就将引导文件读入内存,并把控制权交予该文件。BPB分区表参数块则是记录着本分区的起始扇区、结束扇区、文件存储格式、硬盘介质描述符、根目录大小、FAT个数、分配单元(Allocation Unit,以前也称为簇)的大小等重要参数。
        一般用原厂工具分区,硬盘工作起来会比较稳定,在非法关机时也不容易掉链子;即使出现所谓的零磁道损坏(逻辑零磁道)、引导区出错而导致系统不认盘等问题,用户也不需使用Disk Editor、PCTools等软件修复(甚至找JS维修),只需一个原厂工具重新快速低格然后分区就一切如常了。

        文件分配表即FAT(File Allocation Table),是系统的文件寻址系统,为了数据安全起见,FAT一般做两个,第二FAT为第一FAT的备份。FAT区紧接在OBR之后,其大小由本分区的大小及文件分配单元的大小决定。FAT的格式有很多种,大家比较熟悉的有FAT12、FAT16和FAT32等格式。FAT12目前仅在软盘驱动器中使用,FAT16只能用于2GB以下的分区;而FAT32使用最为广泛,可管理的最大分区为32GB。
        在硬盘克隆、扫描、格式化、拷贝大文件过程中突然断电的话,基本可肯定会出现分区表损坏的情况。不过现在大家知道原来分区表有两个,同时如果使用原厂工具分区,非法关机时则不易丢失分区表信息。文件系统的格式除了FAT16和FAT32外,还有NTFS、ReiserFS、ext、ext2、ext3、ISO9660、XFS、Minx、VFAT、HPFS、NFS、SMB、SysV、PROC、JFS等。其实,日常我们接触的都是DOS和Windows下的文件系统,而其他的文件系统则同我们相距较远。
        目录区即DIR(Directory),它紧接在第二FAT表之后。只有FAT还不能定位文件在磁盘中的位置,FAT还必须和DIR配合才能准确定位文件的位置。DIR记录着每个文件(目录)的起始单元(对于文件来说,这才是至关重要的)、文件的属性等。操作系统在定位文件位置时,根据DIR中的起始单元,再结合FAT表就可知文件在磁盘的具体位置及大小了。
        数据区即DATA,当将数据复制到硬盘时,数据就存放在DATA区。对于一块储存数据的硬盘来说,它占据了硬盘的绝大部分空间,但如没有前面所提到的4个部分,DATA区就仅只是一块填充着0和1的区域,没有任何意义。特别是在SCSI硬盘这种具备完整的校验和安全机制的硬盘上,数据区的信息里也还有很多附加标识信息和校验信息,可作为数据恢复的手段。IDE硬盘上则确实较麻烦,要花不少功夫。不过目前很多发布数据恢复软件的公司都在不断研究这个问题,希望能通过优化算法,尽量提高数据恢复的成功率和恢复速度。

        当操作系统要在硬盘上写入文件时,首先在DIR区中写入文件信息(包括文件名、后缀名、文件大小和修改日期),然后在DATA区找到闲置空间将文件保存,并将DATA区中存放文件的簇号写入DIR区,从而完成整个写入数据的工作。系统删除文件时的操作则简单许多,它只需将该文件在DIR区中的第一个字符改成E5,在文件分配表中把该文件占用的各簇表项清0,就表示将该文件删除,而它实际上并不对DATA区进行任何改写。通常的高级格式化程序,只是重写了FAT表而已,并未将DATA区的数据清除;而对硬盘进行分区时,也只是修改了MBR和OBR, 并没有改写DATA区中的数据。正因为DATA区中的数据不易被改写,从而也为恢复数据带来了机会。事实上各种数据恢复软件,也正是利用DATA区中残留的种种痕迹,来恢复数据,这就是整个数据恢复的基本原理。
作者: zhoulai555    时间: 2006-10-22 01:13


实战数据恢复


        一般存储器中的数据被破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雷击、地震等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破坏,导致存储数据被破坏或完全丢失;
(2)使用人员的误操作;
(3)计算机设备的硬件故障,包括存储介质的老化、失效;
(4)病毒感染造成的数据破坏;
(5)“黑客”程序或软件Bug对数据的破坏。
我们要根据数据损坏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恢复方法。现在我们就针对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硬盘、光盘、软盘及闪存等设备,来谈谈数据恢复的具体工作。

1.硬盘的数据恢复
硬盘作为操作系统的载体,是各种程序运行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数据交换的重要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因使用不当、病毒破坏等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现象最为常见。
①恢复由分区表损坏造成的数据丢失
        分区表记录了关于硬盘分区情况的重要信息,是引导型病毒最喜欢破坏的地方。当硬盘的分区表被破坏后,系统就会无法正确识别分区,从而造成硬盘的分区丢失,导致无法引导系统。如处理不当,有可能丢失硬盘上的所有数据。有时用户也会因对分区软件不熟悉,从而错误地删除某个分区,会造成该分区内数据丢失。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恢复硬盘中的数据,因为数据区并未损坏,仅是因为硬盘的分区表被改写而无法正常访问,所以最佳的修复方法是恢复硬盘分区表。只要能正确恢复硬盘的分区表,就可恢复硬盘上的所有数据。一般情况下,如事先已利用软件备份了硬盘的分区表信息,只需通过该软件将分区表还原即可(很多硬盘工具都具有备份硬盘分区表的功能,笔者推荐使用Disk Genius,该软件为全中文界面,使用十分方便)。但如事先并未备份分区表,就只有利用软件来重建分区表了(无论用什么方法来修复分区表,在修复之前必须先将BIOS中的病毒保护功能关闭,即进入“BIOS FEATURES SETUP”设置,将“Virus Warning”选项设置为“Disabled”,否则当分区表被修改时,系统会报警并挂起,导致修复失败)。由于对分区表的操作,不会影响到硬盘的数据区,所以我们可在备份了原有分区表的情况下,直接将新的分区表写入硬盘,而不用担心对硬盘上的数据造成影响。
软件推荐1:KV3000

        这里向大家首推的软件是KV3000 DOS版。利用KV3000中的“系统测试和灾难修复”功能,可方便地修复硬盘分区表。使用方法是:先利用DOS引导软盘引导系统,然后启动KV3000,进入KV3000主界面。


[attach]1474852[/attach]



        然后按F10键进入“系统测试与灾难修复”界面,此时程序会自动检测硬盘分区表。如分区表被破坏,则屏幕显示:

Hard Disk Partition Table - Error!!!
Fix Hard Disk Partition Table or Sector (Y/N)?
意为:硬盘分区表错误,是否修复硬盘分区表或引导区?
按“Y”开始修复分区表,屏幕显示“Scanning……”字样的提示。经过一段时间后,

会出现如下提示:
Insert a formatted diskette into drive A, Pressed “Y” to save “error” Partition table floppy filename HDPT.VIR,“N” to exit continue (Y/N)。
意为:请插入一张软盘,以便将原先硬盘的分区信息备份到软盘上。插入软盘后按“Y”键继续,按“N”退出。(请注意,备份原先硬盘分区表的步骤不能跳过,所以在利用KV3000修复分区表前一定要先准备好一张没有问题的软盘。这样即使还原分区表不成功,也可利用KV3000/HDPT.DAT命令将分区表还原至修复前的状态,再尝试利用其他软件修复。)

然后插入一张空白软盘,并按“Y”键后,屏幕显示:
Hard disk Partition table or boot sector fixed OK!!!
Fixing ……
此时KV3000便开始自动修复分区表,当屏幕上显示:
OK!OK!OK!
Press any key to return ……

则表示重建分区表的操作成功了。此时可按任意键退出并重启电脑,再利用软盘引导系统。一般情况下,原先丢失的分区都可恢复,数据也不会丢失。如发现修复后的硬盘分区与原先的分区不符,则可利用KV3000/HDPT.DAT将分区表还原至修复前的状态。

友情提示:
(1)KV3000相对来说比较“古老”,在某些内存超过512MB的电脑上执行可能会提示出错;
(2)由于KV3000在修复分区表时,必须要求备份分区表,因此不能通过光盘引导系统,否则会因无法将分区表备份到A盘而中断修复工作;
(3)修复后的硬盘有可能仍无法引导,这可能是由于启动文件已被破坏,这时需要利用“SYS C:”命令来传输系统文件,有必要的话还需要重新安装系统。


小结:KV3000的“系统测试和灾难修复”功能是个很好用的硬盘修复工具,特别是在没有备份硬盘分区表的情况下,它往往可让硬盘数据起死回生。它对使用者也没什么特殊要求,只需按软件提示操作即可,成功率相当高,很适合没有数据恢复经验的初学者使用。[attach]1474852[/attach]



[ 本帖最后由 小莉姐姐 于 2006-10-22 01:14 编辑 ]

作者: cylhhm    时间: 2006-10-22 01:17
这个软件好像对现在的大硬盘支持有点问题,用一个160GB的硬盘试了几次都没有办法重现上面所说的情况。不过在小一些的硬盘上,这个软件效果确实不错。

推荐软件2:Disk Genius

      Disk Genius的前身就是DISKMAN,是一款经典的全中文经典硬盘分区表维护软件,采用纯中文图形界面,支持鼠标操作。作为一款硬盘分区管理工具,它提供强大的分区表重建功能,可以迅速修复损坏了的分区表。


[attach]1474854[/attach]
        利用Disk Genius重建分区表操作起来相当简单,点击“工具”菜单,选择“重建分区表”,程序提示“建议先备份分表”。之后重建分区表时系统会提示选择“自动方式”或“交互方式”


[attach]1474855[/attach]
        一般情况下,建议选择“自动方式”(如选择交互方式,则每个分区都给出提示,由用户选择是否保留),此时程序会开始全面扫描硬盘,扫描的时间视硬盘的大小而定。当扫描结束后,程序会提示“分区表重建完毕,存盘后生效”,并将恢复后的硬盘分区情况显示出来。如对该修复结果满意,则可选择“硬盘”→“存盘”,以保存重建后的分区表;如不满意此时程序修复的结果,可选择“硬盘”→“重新加载”,然后再通过交互方式来重建分区表。这里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当没有选择“存盘”前,一切修复都是在内存中完成的,并不会真正写入到硬盘中,所以可无限制操作而不用担心破坏数据;而一旦选择了“存盘”,对硬盘的修改就会生效了。

友情提示:(1)和KV3000不同的是,Disk Genius在重建分区表时不会强制备份分区表,但笔者仍建议大家在重建分区表前备份原来的分区表;
(2)对目前动辄数十GB的硬盘,Disk Genius重建分区表时扫描硬盘所花的时间相当长,使用者要有耐心(特别是在硬盘的分区表被彻底破坏后、所有分区全部丢失的情况下,扫描时间实在有点不能忍受。相比之下KV3000的效率要高得多,这也是笔者将Disk Genius作为推荐软件2的原因)。

        其实,即使不用Disk Genius这类工具来修复分区表,使用如Easy Recovery或Final Data这类数据恢复软件,也可在分区表损坏的情况下直接恢复数据。不过请大家记住,在恢复时不要选择逻辑驱动器而要选择物理驱动器,因为分区表坏了,则根据坏的分区表显示出来的逻辑驱动器信息也必然是错误的,你要从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错误的逻辑驱动器里恢复数据则根本就不可能。同时,还要忍受一下漫长的扫描时间对你的折磨。
②恢复硬盘主引导程序
        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是硬盘中最为敏感的部分,其中的主引导程序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操作系统。如果硬盘主引导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

推荐软件:Fdisk
修复硬盘主引导程序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引导盘引导系统,然后执行“Fdisk/MBR”命令,利用Fdisk程序中包含的完整的硬盘主引导程序,直接将硬盘的主引导程序覆盖,并且不会破坏硬盘的数据。
        友情提示:如硬盘上设置了多重启动(比如Win98和Win2000的双重启动菜单),当利用Fdisk/MBR恢复主引导程序后,可能会使多重启动菜单丢失,此时需利用相应的软件重新设置。③恢复因为误删除或格式化而丢失的数据
        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我们都有可能因使用不当,不小心删除一些很重要的数据。有时甚至因误操作对硬盘进行了格式化,从而造成大量的数据丢失。其实,当执行删除文件的命令后,上文已说过,数据区并未被清除。同样,当硬盘的分区被格式化后,系统也仅将根目录区清零。由于删除与格式化操作只是在文件名或根目录区上做了一些手脚,对于文件的数据部分丝毫未动,因此只要处理得当,使用数据恢复软件,完全有机会恢复丢失的数据。



[ 本帖最后由 小莉姐姐 于 2006-10-22 01:22 编辑 ]

作者: cai020    时间: 2006-10-22 01: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yunxin    时间: 2006-10-22 01:32
推荐软件2:Final Data 2.0
        Final Data的操作比Easy Recovery更简单,其操作界面和资源管理器类似。


[attach]1474876[/attach]
        当需恢复某个分区中的文件时,只要选择“文件”→“打开”,然后选择相应的分区即可。


[attach]1474877[/attach]
        这时程序会提示用户选择进行“快速扫描”还是“完全扫描”,


[attach]1474878[/attach]
        一般建议选择快速扫描,如无法找到所需文件,可再进行“完全扫描”。扫描结束后,Final Data还会将所找到的文件按“根目录”、“删除的目录”、“丢失的目录”、“丢失的文件”和“最近删除的文件”进行分类,


[attach]1474879[/attach]
        操作起来很方便。Final Data除支持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外,还支持UNIX系统平台,如SUN的Solaris、IBM的AIX和惠普的HP UNIX等。在目前正日渐流行的Linux操作系统平台上,Final Data同样能够胜任。
作者: szf001    时间: 2006-10-22 01:38
推荐软件3:江民数据修复王
江民数据修复王的使用更加简单明了,


[attach]1474882[/attach]
对文件的修复效果也不错,加上全中文的操作界面,很适合初学者使用。不过缺点是只能支持FAT12/16/32三种格式,无法恢复NTFS格式分区中的数据。

        其实形形色色的各种数据恢复软件,都是基于同样基础的——数据区的数据没有被损坏,可根据数据区现有的信息还原出文件列表信息。各种数据恢复软件的差别,只在于数据经过恢复后的完好率有所差异,而产生这种差别的来源,就在于不同的软件采取了不同的“算法”。一个好的算法,可以大大缩短数据恢复时扫描所需的时间,更可大大提高数据恢复的完好率。因此,各出品数据恢复软件的公司都会把自己的软件算法列为最高机密,轻易不会让人知道。对于数据不幸被覆盖后的恢复——深层数据恢复。 深层数据恢复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跟很多其他因素相关联,但是让我们暂时撇开所有其他因素,回到磁介质这个根源。现在,要解决深层恢复的问题,主要的难度有两个。第一,通常,要探测到磁介质晶体足够深度的信息,就需要穿透能力比较强的粒子,但非常矛盾的是,通常穿透能力强的粒子都不容易被干扰和涉动,而且也不易被仪器捕捉到,这就为观察带来了困难。第二,要区分有效的反馈信息和无效的反馈信息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容易,其中牵涉到非常多的问题。譬如制作磁盘的物质、磁介质种类等,要经过反复实验才能确定所需要的有效特征信息。以上所说的这些,就是深层恢复的基本理论依据。
        如果我们假设现在可观察到擦写两次后的数据,那么,由于每个晶体的情况不是0就是1,就会出现2的3次方,即8种可能。
情况一 情况二 情况三 情况四 情况五 情况六 情况七 情况八
第二次擦写 0 1 0 1 0 1 0 1
第一次擦写 0 0 1 1 0 0 1 1
原始信号 0 0 0 0 1 1 1 1
         我们只需锁定这8种不同情况下的反馈现象,那么不管磁晶体信号是否受到其他干扰,只要出现了8种情况中的一种,就对应着一种确定的数字信息。通过一次全盘的扫描,记录下全部的数字信息,经过顺序排列,就产生了整个磁盘的数据信号列表。假设信息排列如下
晶体1信号 晶体2信号 晶体3信号 晶体4信号 晶体5信号 晶体6信号 ……
第二次擦写 1 1 0 1 0 0 ……
第一次擦写 0 0 0 1 1 0 ……
最原始信息 1 1 0 0 0 1 ……
        那样,只要全部串起来,就等于通过一次扫描得到了磁盘上三层的数据。至于如何把这些0和1还原成有用的数据,那就要通过软件,用算法还原了。算法越好,还原的程度就越高。

(4)恢复被“逻辑锁”死锁的硬盘
        “逻辑锁”是一种很常见的恶作剧软件,一旦硬盘中了逻辑锁后,使用任何设备都不能正常引导系统,从而造成硬盘数据无法访问。电脑在引导DOS系统时会搜索所有逻辑盘顺序,当DOS被引导时,首先要去找主引导扇区的分区表信息,然后查找各扩展分区的逻辑盘。“逻辑锁”修改了正常的主引导分区记录,将扩展分区的第一个逻辑盘指向自己,使得DOS在启动时查找到第一个逻辑盘后,查找下个逻辑盘时总是找到自己,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死循环。这也就是为什么利用软驱、光驱甚至双硬盘都不能正常启动系统的原因。

恢复方法1
        准备一张启动软盘,在正常的电脑上利用UltraEdit之类的二进制编辑工具,打开软盘上的IO.SYS文件(在修改前要去掉该文件的只读属性)。然后在该文件中搜索第一个“55AA”字符串,找到后修改为任意其他数值,再保存文件。然后利用这张修改过的系统软盘来修改文件,这时即可正常启动系统。随后执行“Fdisk/MBR”命令重写硬盘主引导扇区,再重启电脑后,硬盘即可正常启动,且数据也不会丢失。

恢复方法2
        由于“逻辑锁”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因此解决方法可通用。最早期的“逻辑锁”应算是“江民炸弹”,因此我们也可利用“江民炸弹”的解锁工具来为自己的硬盘解锁。方法是:先下载江民炸弹(该程序较危险,为保证下载文件的可靠性,笔者给出链接http://www.sq88.com/down/SoftDown.asp?ID=1717)。这是一个压缩文件,解压缩后,会出现jianming.zip和diskbomb.zip两个压缩文件。将其中任意一个文件解压缩后,会得到3个文件:JMBS.exe、DEADME.exe和RESCUE.com。请注意千万不要启动JMBS.exe,否则会使正常的电脑也被锁定。将RESCUE.exe拷贝到一张空白的1.44MB软盘上,插入软驱,然后启动该文件。当屏幕上显示“OK”之类的提示信息后,用户就有了一张可解锁江民炸弹的解锁盘。直接用这张软盘引导系统,当屏幕上显示unlock字样时,即表示已成功解锁。(解锁完毕后不要忘记将下载的江民炸弹彻底删除,以免日后误执行。)
        方法1其实就是修改了IO.SYS,禁止它读取硬盘分区表,实质就相当于使用非微软的DOS操作系统。因为只有微软的DOS才这么讨厌,非要读完分区表才能进系统。对于方法2,通过实践,确实可实际还原出这个结果。想不到解铃还需系铃人,当年具有轰动效应的江民炸弹,其解锁工具居然可成为解除硬盘逻辑锁的武器。

2.光盘的数据恢复
①从受损光盘中读出数据
        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因光盘的保存不当造成盘面划伤,从而使光驱无法完全读取光盘中保存的文件。而Windows系统在拷贝文件时,即使该文件只有一个字节无法读出,系统也会放弃拷贝,从而扩大损失。其实我们完全可通过一些软件来弥补Windows的这个弱点。



[ 本帖最后由 小莉姐姐 于 2006-10-22 01:40 编辑 ]

作者: 122022979    时间: 2006-10-22 01:42
推荐软件:Bad Copy99 v2.0
Bad Copy是一款可最大程度读取坏文件的软件。执行Bad Copy99后,你会看到Bad Copy的界面非常简洁:在“选项”里选择要复制的种类(文件还是文件夹),然后在“来源地址”中选择需拷贝的文件或文件夹,接着在“目标文件夹”一栏中填写文件存放的路径,最后点击“复制”即可。


[attach]1474886[/attach]
         接下来Bad Copy99就会尽力读取文件的每个字节,当数据实在无法读出时,它会利用智能填充技术填充未读出的内容,保持最后拷贝完成的文件同原文件一样大。一般情况下,通过Bad Copy99修复的文本、图片、MP3及压缩文件,通常可挽回大部分内容,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说句实话,并不认为Bad Copy在恢复光盘数据方面有多么好,大家自己用一下就明白了。假设一个100MB的*.rm文件损坏了后面的20MB,用Bad Copy去恢复,那么在拷贝了80MB后,系统会停在那里。Bad Copy会尽力读取文件的每个字节,当反复多次后,数据实在无法读出时,它才会利用智能填充技术填充未读出的内容。但是填充这20MB数据的整个过程之漫长足以让你发疯,同时长时间反复对光盘进行读取,也使得光驱光头的寿命大大缩短。看着心爱的光驱在反复呻吟着,你的心大概也会很痛吧。其实大家都知道,这20MB的数据即使填充完了,这个文件的后面部分也是肯定不能用的,不如干脆点就直接在后面全部填0得了,也省得读来读去的麻烦。
作者: zzwwyy    时间: 2006-10-22 01:44
②CD-RW的数据恢复
在利用CD-RW光盘备份数据时,由于其具有可擦写性质,因此我们可像访问硬盘一样任意删除CD-RW中的文件。但如不小心删除了很重要的文件,应该怎样恢复呢?实际上CD-RW对文件的删除原理和硬盘类似,也是仅修改光盘的目录区,因此我们也有机会恢复。
推荐软件:ISO BusterISO Buster可绕过光盘的目录区,直接读取光盘中的文件,所以它可读出CD-RW中已删除的文件。要恢复某文件时,只需选中该文件,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抽取”,然后再选择保存文件的路径即可。
[attach]1474888[/attach]
此外,ISO Buster还有其他用途。比如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加密光盘,在使用该光盘时,必须输入相应密码,否则无法看到光盘的正确内容。其实,如忘记密码,利用ISO Buster也可轻易读取被加密的信息。以笔者的一张MP3光盘为例,每次使用时必须输入密码,否则只能看到几张图片。启动ISO Buster软件后,会发现有个“D r2”目录是在资源管理器中看不到的。
[attach]1474889[/attach]
点击该目录后,发现全部的MP3文件都保存在该目录内。直接选取该目录,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抽取”即可把光盘上的MP3文件复制到硬盘上了。
作者: dopod    时间: 2006-10-22 01:48
3.软盘的数据恢复
由于采取的是接触式读取方式,所以软盘的损坏率很高。特别是当软盘的O轨道损坏后,在资源管理器中就无法访问了,软盘中的数据自然也无法复制出来。即使通过系统自带的磁盘扫描程序修复软盘后,通常也不会有好效果。不过不用急,软盘中的数据恢复工作也并不难。

推荐软件:HD-COPY和Undisk
这是两个较古老的软盘工具,但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先执行HD-COPY,然后选择“READ”选项,此时程序就会将软盘内的文件读入缓冲区。HD-COPY采用通过扇区读取的方式,如数据顺利读取,程序会显示一个绿色的“R”;如该扇区有问题,则数据无法读出,会显示一个红色的“E”,并将其跳过,继续读下个扇区,


[attach]1474890[/attach]
直到将整个软盘中能读取的数据全部读出为止。数据读取完毕后,再选择“Put to film”选项,这时可输入文件名,将缓冲区中的内容保存到硬盘。到目前为止,软件中的所有可用数据都已经被保存在硬盘中了,但HD-COPY保存文件采取的是IMG的压缩格式,我们必须将IMG解压后,才能使用其中的文件。Undisk就是个可将其解压缩的软件。它的使用很简单,如在C盘根目录下有个123.IMG文件,想将其解压至“C:\TEMP”目录,则只需在DOS窗口中输入:“Undisk 123.IMG temp”即可。

4.闪盘的数据恢复
闪盘所采用的数据保存方式和硬盘相同,因此恢复数据的方法可参照硬盘数据恢复方法。利用前面所介绍的软件,都可很方便地恢复。不过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于闪盘的空间较小,文件读写较频繁,因此为得到较理解的恢复效果,建议选择“完全扫描”,这样才能尽可能多地恢复数据。

5.数码相机的相片恢复
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一般都存储在相机内的存储卡中。但如不小心误删了存储卡上的照片或干脆将存储卡格式化了,很多朋友通常都认为这时的照片已无法恢复。其实,只要我们马上停止对相机的操作,仍有机会恢复存储卡中的照片。
推荐软件:Digital image Recovery
Digital image Recovery可支持目前的大部分存储卡,包括Compact Flash(CF)卡、Secure Digital(SD)卡、Multimedia Card(MMC)卡、IBM Micro Drive(IBM小硬盘)、SONY Memory Stick(索尼记忆棒)和Smart Media(SM)卡等存贮介质,同时也可恢复JPG、TIF、PNG、GIF、BMP、Canon CRW等多种图像格式,甚至还可恢复AVI、MOV和WAV文件。
使用时先将要恢复照片的数码相机连接到电脑上(注意目前大部分数码相机同电脑连接后,系统都会将其识别为一个“可移动存储器”,如果你的相机不支持这一功能,请将存储卡取出,放入读卡器后再将读卡器与电脑连接),然后再执行Digital image Recovery。进入主界面后,只要选中数码相机存储卡所在的盘符(一般就是最后一个),直接点击“开始”即可进行照片恢复了。


[attach]1474891[/attach]
恢复后的文件默认保存在“C:\Program Files\Digital image Recovery”路径下。
友情提示:Digital image Recovery对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可很好兼容,但对一些太新或太老的机型可能会有不支持现象。这种情况下建议直接将存储卡插到读卡器中,再进行照片恢复。



[ 本帖最后由 小莉姐姐 于 2006-10-22 01:49 编辑 ]

作者: nongfu    时间: 2006-10-22 01:53
提高数据恢复的成功率
为提高数据恢复的成功率,发现误删文件(或误格式化分区)后,应遵循以下规则:
(1)不要再向误删文件(或误格式化)的分区内写入其他文件,以保证原先数据所占的簇不被其他新文件所占用。
(2)切记不要对误删文件(或误格式化)的分区进行磁盘扫描或数据整理,前者会改变分区中的目录区,给恢复带来困难;而后者则会改变数据在分区中的位置,会造成数据完全无法恢复。
(3)如删除了C盘或系统所在分区中的文件,应停止系统中的任何程序运行,并立即关闭电脑电源(用直接断电的方法让硬盘立刻停止工作,而不通过正常方法关机。这是因为Windows系统在关机时会向系统所在分区内写入大量数据,这会影响数据恢复的成功率),然后将该硬盘取下,再连接到别的电脑上进行数据恢复。



让我们的数据更安全
        与其在数据丢失后再来绞尽脑汁恢复,不如提高安全意识,尽量保证数据稳定。
1.注意防毒:不乱装软件,不使用来历不明的光盘、软盘。对那些喜欢从网上下载软件的朋友来说,应从正规的大型网站上下载。对连接到网络上的电脑,建议安装病毒防火墙,并定期升级,这样可最大程度避免病毒侵害。2.小心使用分区软件:由于分区软件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在使用时一定要仔细,避免因误操作而造成数据丢失。在利用PQ Magic之类的软件进行分区调整时,由于所花时间较长,如中途停电,也会造成分区表损坏。所以请尽量选择在电力稳定时进行操作,或使用UPS或具有类似UPS的电源(对于使用PQ Magic的朋友,笔者有个小技巧推荐:选择“常规”选项,进入“Partition Magic优选设置”,在“忽略FAT上的OS/2 EA错误”和“跳过坏扇区检查”上打勾。这样在调整分区时就不会对硬盘进行检测,可大大加快PQ Magic的处理速度)。3.备份最重要:对比较重要的文件,最好多做备份,特别是硬盘分区表。备份的分区表文件也不要保存在硬盘上。4.保护好存储介质:对保存数据的硬盘来说,在系统对硬盘进行读写操作时,要保证硬盘的稳定性,不要移动机箱,更不要敲击硬盘。软盘应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免盘片霉变。光盘在不用时,最好放进光盘盒中,以免造成光盘表面的划伤和盘体变形。使用闪盘时,当系统正在读取数据时,不要拔出,否则会破坏闪盘中的数据。
        其实,安装一个Drive Health之类的工具也不错(本刊2004年第1期应用心得栏目曾对此软件做过简单介绍)。Drive Health是一款可在Windows 9X/Me/NT/2000/XP等系统平台下使用的硬盘监视软件。由于软件使用了专业的S.M.A.R.T技术,因此我们可在开机时启动它,利用它来监视硬盘的活动情况,预测硬盘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样就可及时判断硬盘的寿命还可维持多久。如果你觉得不太对劲,可立即备份数据。
        Drive Health的使用相当简单,如图所示。右面窗口都是一些硬盘的参数之类,而左边的窗口,则是硬盘各种性能和数据指标的状态。我们最关心的其实只是硬盘的可用寿命。在窗口的左上方有个绿色的进度条,其长度代表着硬盘的可用寿命。如果进度条充满整栏,说明你的硬盘寿命良好;假如进度条已向左侧移动一段距离,说明寿命正在减少之中;越向左,则说明可用寿命越短。


[attach]1474894[/attach]
       不过也不要过分相信这个软件,因为刚安装后的两个星期内,它的监视功能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收集到足够的数据量,因此报告的结果会非常不准确。很多时候甚至会说你的硬盘会在两个星期内完蛋,让你神经紧张,寝食不安。不过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它收集到足够的数据量,分析的结果就开始慢慢准确了。但这仍然只是辅助手段,毕竟软件的预测存在误差,且硬盘使用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很多,经常备份一下重要数据和分区表还是非常明智的。
作者: fjcy    时间: 2006-10-22 01:57
彻底删除一个文件
有时,为了安全起见,要彻底删除某些文件,使其永远无法恢复,这时就要用到“文件粉碎机”之类的软件了。这类软件可在删除文件后,在文件所占的空间处重新写一些数据,以完全覆盖原来的文件,使反删除软件失去作用。笔者推荐大家使用Norton Utilities中的Wipe Info。


[attach]1474895[/attach]
它可选择粉碎文件、文件夹和空闲分区,并可选择清除方式,让文件彻底消失。


[attach]1474896[/attach]
利用该软件可完全清除硬盘、软盘及闪存上的文件,使其不能恢复。如想彻底清除刻录到CD-RW上的数据,则可利用Nero中的“抹除光盘”功能,然后选择“完全抹除可重写媒体”,


[attach]1474897[/attach]
就可让CD-RW上的数据彻底消失了。

总结:数据恢复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需进行耐心细致地操作,并对数据恢复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还需一点点运气。本文提出的一些较常见的数据恢复方法,不可能涵盖所有可能的数据恢复情况。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欢迎交流!



[ 本帖最后由 小莉姐姐 于 2006-10-22 01:58 编辑 ]

作者: angew    时间: 2006-10-22 02:37
晕,都是转贴高手啊
作者: netwalker    时间: 2006-10-22 07:07
楼主MM转的不错啊, 内容略有点老
作者: shubei    时间: 2006-10-22 08:29
收藏着先,到时有用的
作者: opking    时间: 2006-10-22 08:31
建议楼主标题上说明一下 图多...




欢迎光临 热点科技 (http://www.itheat.com/activity/)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