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CPU的极限温度

[复制链接]

4515

主题

3万

帖子

1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6769
QQ
发表于 2009-7-7 12:11:13
CPU的极限温度
军用级:120度以上
服务器级:100以上
民用级:80度左右.

  


temp1 是系统温度
temp2 是CPU温度
temp3是硬盘
关于cpu温度极限与电子迁移问题的探讨
国内有不少报刊杂志都谈论过电子迁移这个问题,对于有些超频使用的CPU在40摄制度下就烧毁的现象,解释为电子迁移现象在低温状态下发生的原因。但是,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希望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与实际测试,说明这个问题。
    低温下,或者说室温下,是绝对不会发生电子迁移现象的。我们先看看电子迁移问题的成因。
1、电子运动速度与电流密度和温度的关系
    研究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研究电流密度与电子漂移速度和热运动速度的关系。电流密度I,电子迁移速度即电子飘逸速度,为Vd。下面,我们找出它们的关系。

图一
    我们在金属导体中取一小面元⊿S,如图一。法线方向与该处的电流密度j的方向一致,以⊿S为底,Vd 为高作一小柱体,n为自由电子数密度。显然,柱内自由电子数为n⊿S Vd。则此柱内的全部自由电子将在⊿t时间间隔内通过⊿S,所以在⊿t时间内通过⊿S的电量为
⊿q=en⊿S Vd⊿t
    因此,通过截面的电流密度和电流强度的数值为
I=⊿q/⊿t = en⊿S Vd
J=I/⊿S= en Vd
    如写成矢量形式,则为
J=I/⊿S= -en Vd (电子移动方向与电流相反)
    例如,对于铜导线,n=8.49X10 e28 1/m立方,e=1.6X10 e-19 C。如果CPU采用.18微米,电流为8安(相当于CPU功率为14W),则j=8/0.18^2 * 10e12=2.46x10e14。
    那么,电子迁移速度Vd=1.8x10e6 m/s,而电子热运动的速度在室温下是10e6数量级,在60~70摄氏度时候,就上升到10e7数量级,可见,在70度的温度下,电子迁移的速度远少于热运动的速度。如果要电子漂移速度超过热运动的速度,则CPU电流要超过50安,这个电流比大功率直流电焊机工作电流还大。
    当我们接通电路的时候,起作用的速度并不是电子的飘移速度,而是电场的传播速度,它将场源变化的信息以光速传播出去,使整个电路中几乎同时建立起电场,导线中的电子几乎同时逆着场强方向作漂移运动,因此在一瞬间导线里就形成了电流。
    由此可见,导致CPU内电子迁移现象的并不是电流或者其他原因,而是因为CPU过热,在室温下,CPU是不会产生电子迁移现象的。
2、量子力学对电子迁移现象的解释
    您是否有个疑问:我用一个电子打不动金属原子,那么我用10个,100个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涉及到量子力学原理。微观世界里面的物理现象和宏观世界截然不同。在电子迁移现象里面,电子表现为波粒二象性。电子把金属原子打离晶格的方程如下:
hμ=1/2*mV^2 + A
    μ为电子的波长,hμ为电子的能力,m为金属原子质量,V为原子脱离速度,A是原子克服金属晶格吸引力需要最小的功。所以,电子要把金属原子打离晶格,其速度要在10e7到10e8数量级以上。电子迁移可以说是由电场方向与电子热运动两个原因造成的,热运动提供电子能量,电场(电流方向)提供一个冲击的方向,使电子无序的热运动成为有序,形成稳定的hμ。
    类似的原理,从宏观上可以通过光电效应认识,只有光子频率超过金属的红限频率(金属逸出功),才可能把金属内的电子轰出来。如果光子的频率不够,加大光强根本没有作用。
    为了进一步证明,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CII566运行于标准频率下,通过电吹风加热到55摄氏度(主板温度监控),只要运行CPU占用率高的程序,一会就死机了;而把CII566 OC TO 850,系统温度为50度左右,运行QUAKEIII 10都分钟才死机。估计此时的温度已经超过55摄氏度,而其实内核的温度已经超过了80摄氏度。这个问题我们在下面解释。
    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会出现CPU在低温下烧毁的问题。
    大家觉得现在主板报告的CPU温度是他的内核温度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在台式机测试的CPU温度都是CPU散热片的问题,而不是内核问题。而大部分笔记本测试的CPU温度,就是内核温度了,这是从笔记本散热、稳定、节能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如果告诉大家,笔者的笔记本电脑散热风扇是在CPU温度超过75摄氏度后,才会开动起来主动散热的,大家是否为笔者抹一把汗呢?其实,大可不必。笔者就是这样用了1年多了,从没有因为过热死过机。笔记本中对CPU测温采用的是热敏电阻,测温点在CPU底部,如果是直接读数的话,其实温度并没有这么高,而其显示的监控温度,是经过校正的,比它测量的温度高,更加接近CPU的内核温度。
    而台式机的测温就没有这么讲究了,报告的是CPU散热片的真实温度。更有甚者,测温探头根本就没有和CPU散热片或者CPU接触,测量的只是CPU附近的空气温度。这才是造成CPU在"低温"下烧毁的原因。从INTEL公布的数据来看,PIII550E的温度极限在85摄氏度,PIII800E的极限温度在80度左右。
    笔者不鼓励过度超频,所谓过度,就是加电压,特别是加电压的范围超过10%,这样,对CPU是有伤害的。因为增加了内核电压,就增加了内核的电流,CPU的极限温度也会降低,即便是温度不高,也会产生电子迁移现象,对CPU造成内伤。
[/table]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发表于 2009-7-7 12:51:49
看看.  沙发是我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