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i Radeon X1000系列显卡产品线简介
现在在显卡市场上,ATi和nVIDIA两大巨头的竞争可以说已经日趋白热化。nVIDIA在去年的6月率先拿出了研发代号为G70的顶级显卡GeForce 7800GTX,拥有超强的性能和多项新技术,并且可超频性非常不错,但是,今天的主角不是GeForce 7800GTX,而是ATi的R520。而在经过了3次的Re-tape和多次跳票之后,ATi在去年的10月份终于拿出了Fans期待以久的Radeon X1000系列显卡,但仅仅是发布。
和GeForce 7800系列有所不同,ATi一次性发布了Radeon X1000系列的产品。Radeon X1000系列一共分为高端Radeon X1800XT、XL;中端Radeon X1600XT、Pro和低端的Radeon X1300Pro、标准版、HyperMemeoy。面向高端、中端、低端的芯片,核心代号分别为R520、RV530和RV515,其中RV530和RV515均为R520的衍生产品。
作为ATi的高端产品,Radeon X1800系列拥有16条象素渲染管线和8个顶点渲染通道,而在象素渲染管线决定大部分性能的今天,Radeon X1800面对GeForce 7800GTX的24条管线和GeForce 7800GT的20条管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于是ATi就利用了90纳米Low-K制造工艺能够实现高频率的优势,将Radeon X1800的核心频率设定到了625MHz,要比7800GTX高超过了45%;另外,Radeon X1800采用了1.5GHz的超高频率显存,在显存带宽的指标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而频率上的优势,则让Radeon X1800和7800GTX的竞争中不会处于劣势。
让人不解的是,虽然Radeon X1800只拥有16条渲染管线,可是依旧集成了3亿2000万个晶体管,比GeForce 7800GTX还要多出1800万,所以Radeon X1800是否拥有24管线的产品,还是一个谜。在制造工艺上,TMSC 0.09微米Low-K制造工艺能够有效的降低互连线之间的分布电容,并且避免寄生电容,使得频率可以有10%以上的提升。只是90纳米制造工艺在ATi身上应用的并不是十分顺利,ATi也因为这个原因,多次推迟了Radeon X1000系列的发布,当然,问题总是会解决的,Radeon X1000系列终于实现了量产,推向了市场。
Radeon X1600系列是X1000产品线中的中端产品,我们可以将其看成Radeon X1800的缩水版,Radeon X1600只有5个顶点渲染通道和12条象素渲染管线,核心集成了1亿5700万个晶体管,核心频率590MHz,并且搭配了1.38GHz的显存;不过Radeon X1600Pro的频率有明显的降低,分别只有500/780MHz,和XT的差距非常明显。
Radeon X1000系列的低端产品Radeon X1300只拥有4条象素渲染管线和2个顶点渲染引擎,分为Pro、标准版和HyperMemory版,其中Pro和标准版的核心频率为600MHz,显存频率800MHz,而HyperMemory的核心频率为450MHz,集成32MB显存,提供了共享系统内存作为显存的解决方案。为了弥补显存容量上的不足,HyperMemory版采用了频率高达1GHz的显存,大大提升了显存的性能。
虽然在硬件规格上有一些差别,但是Radeon X1000系列在架构上采用相同的架构,所以在功能特性方面,也都完全相同。例如超执行渲染引擎架构、完美支持SM 3.0的渲染单元等等。其中象素渲染部分被重新优化,引入多线程技术以提高效率;引入了双向内存读取环路技术来提高显存的利用效率,全相连的技术提高了Cache的命中率,并且通过改进的HyperZ压缩技术实现了显存的有效利用。
Radeon X1000通过HDR、Adaptive AA等技术,提高了3D影像的画质,并且同时保证了系统的性能,支持ATi独特的AVIVO技术,能够轻松完成HDTV影像的回放,帮助用户进行视频采集、编码、解码、格式转换等操作,其中大部分运算任务均为ATi VPU承担,可以明显的降低CPU的占有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