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分享] 2006年菜鸟级家庭用户购买电脑终极指南-(资料来源网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8 11:49:00
漫谈耳机选购
说起耳机可是最难的了,既难在评价,更难在制造。耳机不同于扬声器,它只需要一个单元就能覆盖整个听阈,还超过了普通多单元分频的扬声器箱的整体频响,实在惊人!但是,什么事情都有矛盾的两方面,靠一个单元来覆盖整个听阈,实际上还是有些迁强。在听阈的某个频段处,耳机的频响往往要失去平衡。就连大名鼎鼎的Sennheissor HD600也在5KHZ以上的高频区频响出现较大的起伏,更不必说低于它的其他品牌耳机了。对耳机来说,我认为两大要素就是频响和染色,如果把这两件事做好了,那准能生产出顶级的耳机。但恰恰就没有几种耳机能把这两件事做好!德国耳机在频响方面一贯设计严谨,它们从理念上就非常严格,轻易不会对频响放宽要求,或刻意把某一段的频响提高,或压低。例如比较有代表性的Senheissor HD600,BeyerDynamic DT880,都是平衡性极佳的顶级动圈耳机。而日本的所有耳机,包括他们顶级的ATH W1000都一样,或多或少地都在频响方面不够平衡。拿中、低价位的日本耳机,耳塞与同级的德国产品相比,这个差异更是明显。美国的Grado与KOSS在这方面也不是太严谨,经常是努力提升低频段的能量,造成一种低音强实,充沛,弹性十足的感官印象。比如价格绝对比德国同级产品昂贵的高级耳机Grado SR-325,与HD600比起来它的频响曲线完全不是平直的,在极低频端能量下降很快,比如在30HZ处,325比600低十几个分贝,但是,325在150~200HZ处却把响应提升了,在听感上给人一种低音丰厚的感觉。那么高频端呢,325的极高频衰减也较大,但在次高频区也有类似的提升,也给人高音清晰的印象。所以,325的频响是不够平衡的,这使得它的适应性受到限制,在播放某种类型的音乐节目时效果下降。因此真正专业的音响人都有评论,说Grado不属于HiFi耳机,不适合监听,只能作为大众口味的欣赏之用。以我的观点,耳机平衡是最主要的性能,无论它的音染怎样,平衡应该必须保证。否则的话,就必然出现耐听性下降,适应面变窄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尚失了HiFi耳机最根本的优越性。
日本的耳机在很多情况下都有类似上述的频响毛病。在次低频端猛劲儿提升,最低频极速衰减,造成了重低音的印象。这就像日本的扬声器一样,没有一款是平衡性良好的!与之相反,有些日本耳机把高频段做得比较突出,低频段却量少,延伸差,根本不能表达出极低频音响。如此的偏颇给其使用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美国KOSS耳机总的生产方针是适合大众口味,不面对专业人员和高级音响爱好者,所以也在平衡这个基本问题上偏向一种性格,所谓的美国性格。KOSS的低频段一贯提升较为明显,低频厚重,弹性十足,在整个发音能量中,低音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相对的中音区和高音区能量都较小。这种耳机也有明显的倾向性,只适合播放摇滚乐,爵士乐和歌曲节目。
对于最高档次的耳机,各国的产品表现主要与该国的民族性格和音乐欣赏品位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欧洲的奥地利,丹麦,人们的传统思想和爱好浓重,要求典雅,端庄,古典音乐的品位也趋向于唯美主义,所以它们的耳机也比较保守,韵味一样典雅,醇和。德国人的艺术观念非常严谨,深刻,对任何事都一丝不苟,它们的耳机在技术性上也是最高的,并不加任何味精。日本人在音乐审美方面比较另类,这一点从它们的民族歌舞当中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在民族性格上,他们也受到中国古老文化的影响,受不了太过于真实,总要带一个比自身更漂亮的假面具,同时,新一代日本青年又大量吸收了来自美国的文化浅薄的新思潮的影响,这种混杂的艺术观念就形成了所谓的日本风格。既不一致,又富有装饰的味道。但日本的大多数产品在我看来还是属于表胜于里,靠商业策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于美国人我们就更辽解得多了。这个来自英格兰和全世界移民的国家在科技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成功地汲取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内容到自己的品格当中。新一代美国人无论从文学上,艺术上还是思想上,品格上等等个方面,都表现出相当的贫乏,相当的直白,相当的天然,相当的缺少品位,这使得他们的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变得极不协调,相互矛盾。这样的民族性格不可能不反映到音响产品中来。就像美国的大多数扬声器产品一样,美国的耳机也不是世界顶级的,有强烈的富于刺激的倾向。尽管他们可以作出技术性能顶级的产品,但从听感上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欧洲人的品味的魅力。
下面要谈的另一大要素就是染色。真正没有染色的耳机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我的问题是真正的HiFi耳机好呢还是稍加了一点染色的HiFi耳机更适合人们的要求?染色极低的耳机给人的印象是平淡,过分保守,缺乏美感,没有光辉,音质不够柔和等等不好的感觉,特别是高解析力的Hi-End耳机往往会把音源中些微的瑕疵揭露无遗,除了真正录音优秀的音源以外,绝大多数音源都尚失了良好的听感与享受感。但染色多了的耳机音质就会偏向一种倾向,即便这种染色非常美妙,也往往只适合一种类型的音乐,并听长了会腻人,更何况要取得美妙的染色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一家厂商大概要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研究才能掌握自己的风格。在我的印象里,最少染色的耳机是BeyerDynamic DT880,它的技术指标极高,平衡绝好,表现各类音乐都不在话下,在此方面比HD600还要高一截。但对于那些有一定音染的高端耳机,在播放某些方面的节目时它
却明显不如了。例如,播放歌剧,它就不如AKG 501,Sennheissor HD250II, 播放流行歌曲它又不如Grado SR1,SR325,SR225。这种耳机最适合的工作还是监听,它能够最原汁原味地反映出录音的质量。相比之下,日本耳机中的绝大多数产品都属于适合大众口味的欣赏型耳机,作为HiFi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我的观点非常明确,如果你的应用取向是向HiFi发烧发展,那么最好选择技术性强的高档德国耳机。因为你的发烧水平会逐步提高,对带有声染色的耳机会越听越不甘心,直到再升级一只更好的耳机。而如果你买耳机的目的主要是欣赏流行为主,并不打算在耳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那有一款中档的日本耳机,美国耳机也就足够了。另外,如果你的热情主要在音乐上,对音乐的体验超过对音响的要求,那么可以考虑奥地利,丹麦与德国的中、高档耳机。下面列出的一些耳机都是目前可以在国内市场上见到的,我谨以自己的观点稍加评论,谨代表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1) Sennheissor HD600:德国耳机的典范。极宽的频响,良好的平衡性,低频沉得下去,素质很高,量感正常,中频自然准确,高频延伸很远,解析力颇高,纤细柔滑,全频失真极小。但严格地说,它也有极其微小的染色,也就是在音色上的稍暗,清丽的音乐品味。该耳机的音场宏大,音像较远离,表达自然,适合古典音乐与其他各类节目源。由于它的阻抗高达300欧姆,所以很难推动,需要耳放。
(2) Sennheissor HD580:上一代的顶级动圈,仅次于HD600。它的全频段与HD600非常接近,但在极高频上有一点儿软化,有一点儿衰减;在极低品端也没有600那样干净,整洁,有一点儿失控。但从欣赏角度讲,HD580一点儿也不弱于HD600,甚至要更耐听一些。它的价格也使之具备更高的性价比。所以,HD580可以作为爱乐者和不富有发烧友的首选。
(3) BeyerDynamic DT880:这是绝对技术型耳机的代表!它的素质与Senhheissor HD600一样,频响非常宽阔,平衡绝对一流,但它几乎没有染色,声音更加忠实。在解析力上肯定是王者,不会被任何动圈耳机打败。因此声音的质感强烈,非常真实。它的低音极佳,延伸到5HZ!对绝对的HiFi爱好者与专业监听来说,这是难得的珍品。
(4) BeyerDynamic DT931:同属Beyer的耳机,但其设计目的是给发烧友使用的。它的特质并不太适合欣赏,而更适合监听。相对DT880来说,DT931的基本性能与之十分相近,但是,它的频响不够平衡,在高频区稍有提升,尤其是在极高频处的一个峰把它的解析力大大提高了!在整个高频区的过分明亮使听音的刺激感较强,如果播放劣质的录音,或音源的档次不够高,总会使你的神经受不了。但该耳机的问题可以轻易地通过适当衰减高音来校正,加之它的温暖的低音与热情的中音,使其价值还是颇高的。
(5) BeyerDynamic DT831:这是一款密闭式的高端耳机,绝对没有普通密闭耳机那种混浊的低音和特有的耳机壳体反射音。它的声音同样干净,快速,极好的解析力,平衡感,频响同样宽阔。拿它与Sennheissor HD580相比几乎不相上下。但由于是密闭耳机,所以更能隔离外界的噪音,适合专业监听或在杂音大的环境里听音。该耳机价格合理,非常超值!
(6) AKG K-501:声音的素质很高,失真极小,频响比较宽阔,在频段内比较平直,但在低频端衰减较快。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极低频,只是量感较小而已。正因为低频量小,所以素质很高,速度极快,控制良好。极高频有些软化,衰减。全频段有一种特定的染色,使音色淳和,典雅,高贵,柔滑如水。在最重要的中音区,它的音色无可比拟,播放歌剧,器乐都能尽显音乐的魅力。K-501当为爱乐者首选,它的价格也不贵,极具价值。
(7) AKG K240DF:这是典型的古典耳机,技术指标没有登峰造极,声染色较重,但其音乐品味极有代表性。就像HiFi音响中的LS3/5a扬声器一样成为历史中的不老松!它的高频足够柔细,但低频有点儿慢速,中频音色淳和,染色优美,及其耐听。相对于同门的K-501来说,它更偏重一些音乐味儿,但这也是一款非常难推的耳机,需要够力的耳放。有许多专业的录音棚至今仍在使用它作人声监听。
(8) ATH W1000:从制造上来说,它的用料太高级了!但日本人做的东西在风格上没有明显的取向。说到HiFi,这款耳机很不错,频响宽阔,失真很小,但它在极高频端却人为地做了一点儿软化,一点儿修饰。极低频端也一样,被修整得更松软了一些,整个频段都洋溢着一种轻松,愉悦,柔和的气份。声音的质感似乎差了一点儿,速度也慢了一点儿,说是高保真,却多少有一点耳机壳儿的木头味儿。我觉得它有点不伦不类,在高素质的基础上被修饰了。另外它的价格过高,显得性价比不足。如果你喜欢听轻松愉快的轻音乐和歌曲,那它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9) KOSS A250:美国的耳机向来都不属于技术型产品,但A250是个例外。平心而论,美国耳机的素质也很高,问题在于他们的工程师在心理上有较强的某种倾向,他们在设计产品时也不自觉地把这种倾向带入其中。大多数的美国耳机都不平衡,对感官的满足被当成了主要目的。但A250却是一款较少倾向的高素质耳机。它的频响非常平衡,也比较宽阔(不如德国顶级产品),声音几乎没有染色,总体表现温暖、热情,低音素质极好,丰满,快速,绝不肥厚,高音比较真实,没什么特色,柔细度似乎不如Sennheissor。这款耳机价格合理,适合入门级发烧友。
(10) Grado SR-325:这是非常有名的一款美国耳机,也是非常典型的一种派别。上面已经提到过,它的整体平衡度不好,不适合作监听或音响发烧。它对节目的适应性较差,不太适合播放大编制的交响作品,也不适合放歌剧,因为它的声场不好,规模较小,定位不准。但是在另一方面,它的特点十分突出。首先,它给人的感觉是低音十分丰满,弹跳十足,中音充满磁性,音源离你很近,有较强烈的包围感,高音区也一样明亮,华丽,各种音乐被她播放出来,都会让你觉得非常好听,非常耐听。显然,这是典型的欣赏型耳机,适合那些音乐迷和喜欢听歌的青年朋友们。它的价格比较昂贵,样子老套,佩戴也欠舒适,似乎没有道理。
(11) KOSS SCK35:低音比较突出,整体素质还不错,比日本的东西强很多,但说是高保真还差一些,声音不够柔细,解析力一般,只是价格低,作出门使用满好的。
(12) KOSS The Plug:我没有听过,不敢妄加评论,据说低音强劲,那么中高音如何呢?对如此低廉价位的耳机我也不会抱太大的希望。
(13) Sony MDR-E888:再次体现出日本高档货的风格——加了修饰的声音,而且修饰得还不错,高雅,清细,解析力达到了德国耳机的程度,但声音密度有欠缺,不能很好地表达出音乐的内涵,只在技术上突出清晰,层次分明,音场有个形象。我觉得它的适应性不太全面,主要差在音色上,播放小提琴和室内乐最拿手,但遇到大规模的重量级音乐总不能表达充分,说它是欣赏型耳塞又不是,说它是监听型耳塞又不可能。就它的价格来讲我是绝对会拒绝它的,它最多只值270~300¥的价钱。
(14) Sennheissor MX500:总观Sennheissor的产品,这算一款档次不够高的耳塞。虽然在MX300/400/500系列中它是最高级别的型号,但我不明白为什么森氏部设计一款档次更高的耳塞?实际上在这个系列里,三种耳塞的音质差别不大,都比较一般,象美国的平民化产品,而不象德国人的一贯作风。MX500的频响不算太理想,高低音两端延伸不够,低音区有些提升,高音区也比较明亮。在音色上很少染色,但声音颗粒较粗,不够柔细,风格上与日货不同,还是属于比较忠实的HiFi型设计,这样一来,很难说清该款产品是为哪一类消费者设计的?高要求的发烧友会选择比MX500更好的E4,A8,普通消费者听它会觉得没味道,还不如日本的或美国的东西好。但就其低廉的价格,还是一款价廉物美的耳塞。
(15) B&O A8:比Sony E888强得不是一点儿,而是太多了!它更平衡,一样柔细,频响宽阔,两端延伸很好,声音的密度,解析度,透明度都不错,声场规模更大,尤其是没有味精。适应的节目源也很广泛,当然还是更适合古典乐。但它的价格还是太贵了,应该在500¥左才对。
(16) Etymotic E4R:大家都说是富人的劳斯莱斯,可惜我没有荣幸欣赏过。无论它有多么好,我感觉还是不可能与大耳机相比较!如果要我付出两千多元人民币的话我宁可买一只HD600或DT880而不会去选它。如果您是位发烧大款,那就别犹豫了,买来玩儿玩儿嘛!!!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06-7-28 11:50:00
机箱电源篇1
建议最好电源另配,因为有不少JS会把原配的电源拿出,换质量一般,价格便宜的给你,所以还是自己选择比较合适。有米的选好的,没米就拿100预算出来挑把。
推荐电源品牌:长城,航嘉,全汉,台达,康舒,七盟,TT
机箱品牌:富士康,爱国者,百盛,永阳
特别声明:推荐FOXCONN的机箱要跟人说清绝对不要买FOXCONN电源。切记!切忌!
额定250W 航嘉BS-3500
冷静王加强版
磐石 300
额定300W 航嘉冷静王钻石版 180
磐石355
台达 P300W(GPS-300AB-300C 180
额定350W 航嘉航嘉冷静王至尊版
磐石400 260
台达P350
额定400W 全汉蓝色风暴 380
康舒ATX-400C(400W) 490不错
  TT BTX-450(400W) 
七盟ST-550EAG(550W)
永阳YY5601,YY5604,伟讯的6920,AOPEN的H600B性价比都好。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06-7-28 11:50:00
机箱电源篇2
按DIY配件功耗来选电源
一、明确电脑电源功率的需求目标

在选择确定电源功率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电源功率的需求目标,有几点很重要:
1.明确电源需求目标。是为了仅仅满足当前供电的经济需求,还是要同时考虑今后添加设备、升级的预留需求。同时考虑今后添加设备、升级的预留需求的,必须把今后添加设备的功耗计算在内。
  2.选择电源时,必须考虑电源供电接口能够满足主板上全部内置接口的需要,以及显卡接口的需要,特别是当前主流的SATA接口为4个(有些高档主板有6——8个SATA接口)、PCIE16的6PIN接口要有2个等,尽量不要另买转接卡线。
3.考虑电源的静音效果。许多电源厂家不介绍其产品的满载噪音大小,非不能也,乃不愿耳。
4.电源规范尽量选用ATX 12V 2.0以上规范的,它对电源整体转换效率(80%以上)和接口作了规定,同时具备向下的兼容性。
二、进行电脑电源功率的选择和估算
明确了电脑电源功率的需求目标,在掌握电脑各配件功耗(详见文后附列资料)的基础上,选择电源功率就有了基础。我们这里来介绍方法如下:
方法一:根据电脑配件的功耗计算需要的电源额定功率。
根据电工学原理,电源供电功耗*电源整体转换效率=电源实际输出功率(即电脑配件功耗之和)。实际的计算方法是:电脑配件功耗之和/电源整体转换效率=电源额定功率。其中,属于ATX 12V 1.3 规范及以下版本的电源,其电源整体转换效率为70%,属于ATX 12V 2.0 规范版本以上的电源,其电源整体转换效率为80%。如果我们要更精确地计算,还应当查看每种电源出厂时说明的转换效率。

方法二:根据电脑各配件功耗最大值之和直接相加,确定电源的额定功率。
这一简单易行的方法忽略了两个因素,一是没有考虑电源整体转换效率,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对电源的额定功率相应增加,将回归到第一种方法。二是电器设备在厂家设计时,都会对出厂的额定功率打上一定的保险系数。我们看到诸多的电源测评中,最大值与额定功率的差额就是电源留有保险系数的结果。根据经验,这一保险系数一般为20%——50%。如果想尽可能地挖掘电源潜力,我们选择电源的额定功率时,可以适当减少。当然,电源在持续供电中的危险性也将增加。恰好这两个因素一增一减,可把它们同时忽略。
方法三:最简单的经验估计法。
电脑配件功耗资料,可以说是沧海茫茫,但是咱家“只需一瓢饮”。怎么办?可以归类估计,即耗电量大的配件单独计算,耗电量小的归类估计。
方法是:CPU功耗+显卡功耗+硬盘功耗+主板一揽子功耗=电源功率。
其中,CPU:AMD的75W,INTEL的100W;显卡:一般50W,SLI的150W;光驱、硬盘,每个30W;主板等一揽子60W(包括:主板、PCI网卡、声卡、软驱、键盘、鼠标、 CPU风扇、机箱风扇、USB摄影头等)。
当然,这个方法是最不科学的,却是有一定经验者的最简单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经验对CPU功耗作出适当的调整。例如:装配时下流行的SLI级别的AMD的电脑,需要电源功率:CPU 75W,显卡150W,主板等60W,硬盘2个光驱1个计90W,合计375W,符合INTEL电源规范 >350W的要求;如果是单显卡的,减少100W,合计275W,符合INTEL电源规范 P4 级别的要求;这意味着,我们把选择电源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进退取舍之间,是不是与时下电源规范要求大体相适应呢?!


附列资料:电脑配件功耗(选择电源功率的基础信息)
下面列出的是电脑组成设备的最大值的瓦数。由于资料来源中反映测评方法的不同,加上电脑配件的功耗本来就会随着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对其最大值的甄别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其中一些数据不一致的,作了区间值表示。


CPU:
Intel Pentium MMX 166 - 233 MHz 17w
Pentium II Klamath 233 - 300 MHz 43w
Pentium II 266 - 450 MHz 27w
Pentium III 450 - 1000 MHz 24——30w
Pentium III FC-PGA 600 - 800 MHz 21w
Pentium III FC-PGA 850 - 1000 MHz 35w
Pentium III Tualitin 1000 - 1300 MHz 38w

Celeron Socket 370 35w
赛扬 300 mhz 18W
赛扬 500 mhz 30w
赛扬Ⅱ 600 mhz 21w
赛扬Ⅱ 1.1ghz 40w
赛扬Ⅲtualatin 1ghz 27w
赛扬Ⅲtualatin 1.2ghz 29w

Celeron D 2.53 70w
Celeron D 330 2.66GHZ 74W
Celeron D 335J 2.8G LGA 775 84W

C4(willamette)1.7 62w
C4(willamette)1.8 65w
C4(northwood) 2.0 52w
C4(northwood) 2.1 54w
C4(northwood) 2.2 57w
C4(northwood) 2.4 61w

Intel Pentium 4 Socket 423
1.50Ghz 57.8——75W
?? 1.60Ghz 61.0——89W
?? 1.70Ghz 64.0——89W
?? 1.80Ghz 66.7——89W
?? 1.90Ghz 69.2——96W
?? 2.00Ghz 71.8——96W
Intel Pentium 4 Socket 478 Willamette Northwood
??1.50 Ghz 57.9W
??1.60 Ghz 60.8W
??1.70 Ghz 63.5W
??1.80 Ghz 49——66.1W
??1.90 Ghz 72.8W
??2.00 Ghz 52——75.3W
2.4 61w
2.4B 68w
2.4C 66W
2.66 59w
2.8C 67——70w
2.8E 85——89w
3.06 81——100w
3.0E 97w
3.2 82——103W
3.2EE 82——109W

Intel Pentium 4 Prescott 2000 -3000 Mhz 66--96w
其中 2.8G 84W
2.6G 78W
2.4G 73W
2.0G 66W
3.2G - 3.4G 100 ——131w
Intel 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 (3200 Mhz) 92W
Intel 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 (3400 Mhz) 103W
Intel Xeon Socket 604 87W
Intel Pentium M dothan 2.13g 99w
2.0g 96w
1.8g 95w
1.6g 95w

AMD K6 166 - 300 MHz 15W
AMD K6-2 233 - 550 MHz 18W
AMD K6-III 400 -450 MHz 18W
AMD Classic Athlon Slot A 500 - 750 MHz 35——45W
AMD Classic Athlon Slot A 800 - 850 MHz 45W
AMD Classic Athlon Slot A 900 - 950 MHz 55W
AMD Classic Athlon Slot A 1000 MHz 60W
AMD Athlon T-Bird 650 - 1000 MHz 42——49W
AMD Athlon T-Bird 1.1 GHz 56W
AMD Athlon T-Bird 1.2 GHz 59——66W
AMD Athlon T-Bird 1.3 GHz 63——68W
AMD Athlon T-Bird 1.4 GHz 65——72W
AMD Duron Spitfire 550 - 950 MHz 21——42W
? 其中 ??550 1.5v--21.1w
??600 1.6v--27.4w
??650 1.6v--29.4w
??700 1.6v--31.4w
??750 1.6v--33.4w
??800 1.6v--35.4w
??850 1.6v--37.4w
??900 1.6v--39.5w
??950 1.6v--41.5w
AMD Duron Morgan 900 - 1300 MHz 50——60W
? ?900 1.75v 42.7w
? ?950 1.75v 44.4w
? ?1.0G 1.75v 46.1w
? ?1.1G 1.75v 50.3w
AMD Duron Applebred 1400 -1800 MHz 57W
AMD Athlon XP Palomino 1500+ 1.4g 65——72w
1700+ 1.47g 57——64w
2100+ 1.73g 64——72w
AMD Athlon XP 1.75伏 2100+ 89.88w
AMD Athlon XP Thoroughbred 1600+ - 1900+ 53--66W
2000+ - 2100+ 62W
2200+ - 2700+ 68--76W
2800+ 333FSB 74W

AMD Athlon XP Barton 2500+ 1.833g 54——69w
2600+ 72W
3000+ 2.167g 58——74w
3200+ 77w
?
AMD AthlonXP 1500+ 1.33 GHz 60.0 w
1600+ 1.40 GHz 62.8 w
1700+ 1.47 GHz 64.0 w
1800+ 1.53 GHz 46——60w
1900+ 1.6g 48——61w
2000+ 1.667g 55——60w
2100+ 1.733g 56——64w
2200+ 1.8g 62——68w
2600+ 2.133g 62——68w
2800+ 2.25g 64——74w

AMD Athlon MP Palomino 1500+ - 2100+ 60——72w
AMD Athlon MP Barton 1g-1.2g 46——60w


AMD Athlon 64 (3000+ - 3400+) 67——89w
Socket754 2800+ 70——89W
Socket754 3000+ 73——89W
939 3000+ 67——75W
AMD Athlon 64 FX 89w
winchester 2.2g 118——162w
2.0g 118——158w
1.8g 118——155w
1.6g 117——149w
AMD Opteron (Single Processor) 85W
Sempron Socket462 2200+ 49W——62W
2300+ 59W
2400+ 61W
2500+ 64W
2600+ 49W——66W
2800+ 69W
Sempron Socket754 2600+ 62W
2800+ 65W
3100+ 62w——72W

显卡
  早期S3 Savage3D RIVA 128、TNT、G200、Voodoo2等显卡功耗约为3——6W左右。到RIVA TNT2 、S3 Savage4、Voodoo3、G400、ATi Rage GL/VR这一代,功耗约为5——10W。随着GeForce 256、GeForce2、GeForce3、GeForce4系列和ATi RADEON、RADEON7500、8500、9000(9700)系列,显卡的功耗已达到了15——35W之间。专业级显卡的显存多且处理能力更为卓越,其功耗在35——60W之间。近期一些显卡的功耗特别是SLI的达到了150W——200W,甚至采用单独外接市电的办法。
  
32MB or Less AGP/PCI Basic Video 20-30W
oc版9550可参照9600/9600PRO/9600XT;S3 S3CE、6200 AGP 20-30W
ATI Radeon 7000/7500/8500 AGP/PCI 15——30 瓦
ATI Radeon 9000/9100/9200 AGP/PCI 15——35 瓦
ATI Radeon 9500/9600 20——56 瓦
ATI Radeon 9700/9800 40——60 瓦
ATI Radeon 9800XT 40——68 瓦
ATI Radeon X800 70——93 瓦

nVidia GeForce 3 Ti Series 30w
nVidia GeForce 4 MX Series 30w
Nvidia GeForce 4 Ti 4600 25——30w
nVidia GeForce 4 Ti Series 35w
nVidia GeForce FX 5200 30——65w
nVidia GeForce FX 5600 40——75w
nVidia GeForce FX 5800 80w
nVidia GeForce FX 5900 85w
nVidia GeForce FX 6800 (Regular/GT) 75——105w
nVidia GeForce FX 6800 Ultra 110w
6600 AGP 40W
6600 GT 50——75W
7800 以上 75——150W

内存:
128M PC66/PC100 SDRAM 7w
PC133 SDRAM 12w
256M DDR 6W ——15W
512M DDR 10 ——25W

硬盘
开机初始化时 20-30W。
7200PRM 80G ———— 22W
7200PRM 160G———— 28W

光驱 CD-ROM 驱动器 15——20W
DVD-ROM 驱动器 15——25W
CD-RW 驱动器 15——25W
DVD/CDRW 组合驱动器 30w
DVD-RW / DVD+RW 驱动器 33W (COMBO 25W)
Zip 驱动器 10w

CD-ROM+DVD-ROM+CD-RW的总功率为71W左右。虽然三台设备同时工作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开机自检会涉及以上设备,因此考虑电源的承受功率时,必须考虑三个设备的最大值。

主板(不含CPU、内存) 20-30W (集成显卡再加多5-10W)

  要准确的推断主板的耗电是非常困难的。通常主板上最耗电的是南、北桥芯片,像SiS公司的某些主芯片只有一块。通常非整合主板的耗电量不超过20W,整合主板的耗电量不超过25W。

但有关资料介绍:
I875+ICH5R————66W
865PE+ICH5————61W
I848+ICH5———— 60W
845E+ICH4 ————43W
845GL+ICH4————46W
NFORCE2U400+MCP-T———60W
VIA KT600+VT8237 ———57W
VIA KT400A+8235————56W
PCI SCSI控制卡 20——25W

PCI 56K内置式调制解调器(外置式单独供电不考虑) 4——8w
  
PCI 网卡 4——6W
PCI 声卡(AC'97声卡3W,创新顶级声卡10W) 3——10W

其它附加PCI卡 5w

软盘驱动器 5w

键盘或鼠标 1.3——3w

CPU风扇 3——7w

机箱风扇 1.5—3W

USB摄影头 2.5w

冷阴极管 3w
内置6合1存储器 10w

外置设备的系统检查
USB 1.1/2.0 设备 2.5W——5
IEEE-1394 带电源设备 8

显示器
17CRT 80W
19CRT 105W
15LCD 35W
17LCD 44W
19LCD 50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06-7-28 11:52:00
机箱电源篇3

~~好马配好鞍,为你挑选一款好的电源(装机必看)~~

机箱电源长期以来都不是DIY市场所注重的热点,大家在攒机时更倾向于把钱投在主要的板卡配件上,而对机箱电源的的选购草草了事。因此这类产品除了留给商家可观的利润外,其市场产品更是良莠参差,假冒,虚标,偷工减料等产品随处可见!作为PC的动力来源,电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随着硬件设备特别是CPU和显卡的高速发展及更新换代,PC对供电的要求大幅提高,因此电源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选择一款好的电源理应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现在市场上存在ATX12V 1.3和ATX12V 2.0两种常见规范,就目前主流平台来说,使用1.3版本的电源暂时还是可行的,价格相对低廉,不过2.0版本在1.3基础上做了重大改进,能更好的适应高端平台,同时转换效率更高,更加符合全人类所提倡的的环保节能原则,所以选择Intel ATX 12V 2.0电源才是明智之举。
&选购电源时的注意事项
1.电源功率
选购电源时,大家首要会考虑的大概是产品的功率,我们在电源铭牌上常见到的有峰值(最大)功率和额定功率两种标称参数,其中峰值功率是指当电压、电流在不断提高,直到电源保护起作用时的总输出功率,但它并不能作为选择电源的依据,用于有效衡量电源的参数是额定功率,额定功率是指电源在稳定、持续工作下的最大负载,额定功率代表了一台电源真正的负载能力,比如,一台电源的额定功率是300W,其含义是每天24小时候、每年365天持续工作时,所有负载之和不能超过300W,但实际上,电源都有一定的冗余,比如额定功率300W的电源,在310W的时候还能稳定正常工作,但尽量不要超过额定功率使用,否则可能导致电源或其他电脑部件因为过流而烧毁。在市零电源产品的铭牌标签上我们一般能看出厂商为该产品标识的最大功率和额定功率,这有利于我们选购,但也有部分产品如多彩科技的电源在标签铭牌处不会标明其功率参数,这时候选购的朋友就必须注意了,我们不能单纯以电源的型号来辨别其额定功率,因为目前产品型号命名标准不一,有部分产品的型号中会包含其额定功率参数,但是更多的是以其最大功率命名,就比如长城 BTX-500SP电源,它就是以最大功率来作为型号命名的。
2、电源各种接口
供电接口设计是2.0与1.3版电源所不同的地方之一,为了满足大功率供电需求,ATX12V 2.0主供电接口在1.3版的20Pin设计上进行增强而采用的是24Pin接口,但是为了照顾旧平台用户,市面上大部分2.0电源主供电接口都采用“分离式”设计或附送一条24Pin→20Pin的转换接头,这样设计非常体贴,大家购买时不妨留意一下。另外,主板副供电我们一般使用的都是4Pin接口,但现在某些高端主板上已经采用了8Pin接口,大家选购时也必须注意。2.0版电源上一般都带有多个IDE设备供电接口(硬盘、光驱、AGP显卡辅助供电等)和2-4个SATA硬盘供电接口,现在SATA规格已经成为硬盘主流;很多电源上依然保留了软驱供电接口,另外部分电源产品还配置有6Pin显卡辅助供电接口,以方便用户在使用高端PCI-E显示时进行辅助供电。
3、电源的转换效率
一般PC主机稳定运行的功率为200W左右,就算使用双核处理器+Geforce6800x2 SLi的高端机器,300W的电源也已经可以应付,而400W的产品则是面向各种DIY发烧玩家,现在功率大小已经没有以往所说的那么重要,随着技术进步,现在电源厂商都把研发精力转移到提高电源的转换效率上来,而不是提高电源瓦数。 我们首先必需明确电源转换效率的概念。转换效率就是输出功率除以输入功率的百分比,它是电源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由于电源在工作时有部分电量转换成热量损耗掉了,因此电源必须尽量减少热量也即电量的损耗。旧版1.3的电源要求满载下最小转换效率为70%,而2.0版更是将推荐转换效率提高到80%。
4、电源散热设计及噪音
电源运行时内部元件都会产生热量,电源输出功率越大,发热量也越大,但随着电源技术的进步,电源转换效率提高了,也就是电量损耗有所减少,电源发热量也受到控制。基于散热效果和成本因素,一般市售电源产品都采用风冷散热设计,其中前排式和大风车散热形式最为常见,而直吹式形式在是世纪之星电源产品的专利设计,它对于电源内部散热性能良好,工作噪音较低,且成本较低,但是在350W以上的高端电源上散热效果欠佳。风冷散热设计,必然会产生一定噪音,PC电源的主要噪音来源于电源的散热风,要想散热效果越佳,噪音就会越大,但是静音环境也是很多用户所重视的地方,所以为了使散热效能和静音之间得到平衡,一般较好的电源都带有智能温控电路,主要是通过热敏电阻实现的,当电源开始工作时,风扇供电电压为7V,当电源内温度升高,热敏电阻阻值减小,电压逐渐增加,风扇转速也提高。这样就可以保持机壳内温度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负载很轻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静音效果。负载很大时,能保证良好的散热。
5,电源品牌
现在市场上产品品牌众多,以性价比而言,长城,航嘉,全汉(FSP) 更值得推荐,当然酷冷至尊CoolerMaster,TT,台达,英志保得利,康舒也不错。其他还有世纪之星,金河田,九州风神等品牌。
&推荐产品
250W
长城新静音大师ATX-3008-SP/ATX12V 1.3 135RMB
这款电源在国家权威试验机构中国赛宝实验室的电源产品可靠性测试中一举通过了平均无故障间隔6.5万小时的严格测试,也就是可以让用户7年无故障使用,成为名副其实的电源长寿冠军。新静音大师ATX-3008-SP电源最大功率300W,额定功率250W。它采用绿色节能设计,四大一小的IDE输出线头,有20Pin/24Pin两种规格型号,完全满足主流配置的供电需求。电源采用辅助节能设计技术,待机功耗小于1W,率先符合国家节能认证要求。长城新静音大师电源的节能设计再加上65000小时的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使得这款电源与众不同。

航嘉冷静王加强版 / ATX 12V 1.3 150RMB
冷静王加强版是基于ATX12V 1.3规范的静音电源,其额定功率为250W。冷静王加强版的几路主要输出是:+12V=17A、+5V=21A、+3.3V=20A。+12V的输出能力达到了17A,仅比冷静王钻石版低1A。这款电源采用滚珠轴承静音大风扇,工作时向外抽风,扇页直径比普通电源的8cm大很多,达到12cm。侧面散热孔为长方形,更有利于散热。航嘉冷静王加强版仅有4个D型接口,基本能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要。

航嘉新磐石300 ATX2.0 / ATX 12V 2.0 170RMB
这款电源具备了双路+12V输出,其双路输出电流分别为+12V1=8A/+12V2=14A。其他方面与老版本的磐石300相差不大,仍然是250W的额定功率以及320W的峰值功率,是一款在稳定性方面比较出色,适合普通家用或者办公用的PC电源。由于电源本身的功率不高,发热量也不大,因此新磐石300采用了传统的单风扇排风结构,风扇的尺寸为8CM。另外,你还可以通过风扇罩上的防伪标签来验证自己购买的电源是否为正品。在电源接口方面,新磐石300提供了4个D型供电接口和2个SATA硬盘供电接口。

300W
世纪之星自由战士Ⅱ/ATX12V 1.3 150RMB
世纪之星自由战士Ⅱ电源额定输出功率300W,最大输出功率为440W左右。它采用的换位直吹式散热(世纪之星直吹式散热专利技术)将风扇设于电源壳体进风口处,并在工作时朝向电源壳体内部吹风,散热效果非常好。电源采用“X”电容与“E28”不饱和电感形成的服务器级滤波网络,可以保证电源输出的高纯净度,对市面上的高主频CPU与高功耗显卡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自由战士Ⅱ电源采用高端服务器电源专用的SG6105智能主控芯片,集过载、过流、欠压等五重保护于一身。电源稳定性和兼容性进一步提高,配有50cm电源线,连接方便,更加适用于大型机箱。提供SATA接口,有24Pin、20Pin两种接口.考虑其性能与价格,不愧"低端电源性价比之王".

全汉FSP300-60THN-P/ ATX 12V 2.0 199RMB
这款采用了双路12V+12CM大规格风扇+智能温控,从外观上看这款电源除了颜色为使用普通的镀锌板外,看上去和全汉蓝暴FSP400-60THN-P几乎一样,拿在手中感觉份量特别足,超过了我们见到的其它300W的电源。这款电源符合Intel ATX 12V 2.03版标准,两路+12V的输出分别为8A和14A,+5V的输出为20A,3.3V的输出也达20A,性能指标相当出色!从电源的铭牌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款电源通过了多项认证,其中包括国内强制实行3C认证。在电源的接口上FSP300-60THN-P采用4个D型接口和一个SATA接口,主板电源的接口采用的24pin接口,并且随电源还附送一个24pin转20pin的转接口,这样,既可以使用在24pin的915平台上,也可以使用20pin接口的平台上。

全汉ATX-300PNF/ATX12V 2.0 230RMB
这是全汉推出的SAGA新系列产品中的一款,SAGA英文为传奇的意思。这款电源的额定功率为300W,最大功率输出可将近400W,按照INTEL 12V 2.0标准,主流双路12V设计,各路输出参数为:12V1/16A,12V2/16A,5V/20A,3.3V/20A。虽然额定功率只有300W,但是它的各项电流输出参数都比较强劲,ATX-300PNF的双12V输出每路12V的输出功率都被增加,高达16安培的输出就算接驳多个设备也无需担心供电不足的问题。电源沿袭了全汉产品用料扎实、做工精良的作风,通过多项严格认证规范。ATX-300PNF使用的是我们常见的大风车散热设计,12cm低转速静音风扇,在降低电源内部元件的同时还可有效降低CPU上方的气流温度。为了全面对应不同尺寸的机箱,ATX-300PNF将全部的电源连接线的长度加长了不少,而ATA设备接口方面从4个4pin电源增加到6个,并配置2个SATA供电接口。ATX-300PNF主供电接口采用了20+4Pin的灵活设计,兼容新旧主板。这款300W电源凭着扎实的做工用料、一线的品质和更强劲的各项输出,使得它比起同类产品要更具性价比。

350W
航嘉磐石400/ATX12V 2.0 260RMB
磐石400电源通体采用先进的了黑色电镀工艺处理,显得特别的酷。在功率方面,航嘉磐石400电源的额定功率为350W,并采用Intel ATX 12V 2.0规范,双路+12V供电设计。提供完善的独立过流保护和滤波稳压电路,不但提高了系统整体稳定性还使电源获得更大的负载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磐石400的电源转换效率达到了80%,并有效降低了发热量和噪音。在接口方面,磐石400提供了4个SATA接口、4个IDE接口、1小和方4P接口,已经能够满足高性能用户的需要了。磐石400能够支持最新的915/925系列主板采用的24针供电接口。另外,磐石400还提供了IDE设备供电的屏蔽线和机箱竖线带。

全汉蓝暴FSP350-60THN/ATX12V2.0 280RMB
见如下全汉蓝暴FSP0-60THN介绍,仅额定功率不同而已.
全汉绿宝FSP350-60GLN/ATX12V 2.0  3**RMB
见如下全汉绿宝FSP400-60GLN介绍,仅额定功率不同而已.
400W
航嘉冷静王至尊版/ATX12V 2.0 385RMB
这款冷静王至尊版,在迎合了主流的大风车设计上,更是将散热风扇的尺寸增大到了14CM,散热效果可想而知。性能上,它采用了Intel制定的双12V输出电源新规范,+12V电流输出总和为29A。额定功率达到了400W。一般用户用它来支持单片的7800GTX,应该问题不大。将电源的外壳打开后,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电源的内部用料很足,甚至连散热片都比过去常见的电源要厚实一些。在电源的PFC电路部分,冷静王至尊版这次不惜成本的采用了主动PFC电路设计,这也是以往我们只能在那些高端电源才能看到的设计。可以说采用主动FPC电路的意义还是非常明显的,不但能够大副提高电源的用电效率,节省了电力资源,同时也可以将电源内部的电流波动控制到最小。而且主动PFC电路在发热量方面也要远远小于被动PFC电路。值得肯定的是在线材上,它全部采用了蛇皮网包裹。美中不足的是接口并没有做相应的人性化处理。

全汉FSP400-60THN/ATX12V2.0 398RMB
全汉给这款电源起了个很贴切的名字——蓝色风暴。外观上,该电源采用了蓝色烤漆覆盖全面,外壳由镀锌钢板制成,顶上设有一个巨型120×120mm散热风扇,在背后的传统风扇位置上该电源采用丝网设计,并且其它侧面板均没有散热孔,这样有利于整个风扇产生对流效果,加强散热效果。这款产品提供了丰富的电源接口,包括不常见的24-PIN主电源接头(通过转接线可转换为20-PIN)以及常用SATA硬盘接口,4-PIN D型电源接口等。电源提供的全部电源线均采用蓝色蛇皮网包裹,美观的同时也利于整理和散热。从该电源的产品标识来看,其最大的输出功率为400W,其中+3.3V/+5V/+12V/输出电流分别可高达30A/28A/12A,三者共同使用时,最高输出功率为385W,足够支持目前所有家用台式机的工作和娱乐需求。

全汉绿宝FSP400-60GLN/ATX12V 2.0 410RMB
这款全汉的绿色环保电源FSP400-60GLN,全部制作流程采用无铅工艺,没有使用含氟(溴)等溶剂,外壳材料上也尽量少用一些重金属化合物质,产品外包装也为纸质包装,另外这款电源的转换效率也相当的高,可达到85%,比传统的65%要高出很多。这就是一款真正绿色健康的电源的关键所在。可以看到,绿色环保电源将是未来电源产品的发展趋势。全汉FSP400-60GLN电源的体积比较大,要比一般的电源长出不少,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内部具有更充足的空间,通风散热性会更好。在该电源的顶部采用了大尺寸的强力静音风扇,在拥有高效散热的同时还可提供安静正常的工作环境。在电源另一个侧面上除了电源接口和开关外,蜂窝状散热孔将这一个表面完全覆盖,保持了良好的通风性。从电源的铭牌上可以看出,它的额定功率为400W,+3.3V输出电流为30A,+5V输出电流为30A,双路12V设计分别为+12V1输出电流为14A和+12V2输出电流为15A,在保护功能上具有过压保护、欠压保护、过载保护、过电流保护和短路保护,安全性也十分过硬。电源接口方面十分丰富,除了具有ATX 20+4PIN接口外,还提供了两个S-ATA电源接口、还具有时下比较火热的6PIN的PCI-E电源接口。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电源的连接线,比一般的电源都长,很适合装配搭式机箱的发烧玩家使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06-7-28 13:40:00
机箱电源篇5

ATX电源的基本知识

一、ATX电源标准的诞生时间:
ATX 0.9—ATX 1.1标准(1995年—1997年)
ATX 2.0—ATX 2.03标准(1997年—2000年)
ATX 12V 1.0标准(2000年2月)
ATX 12V 1.1标准(2000年8月)
ATX 12V 1.2标准(2002年2月)
ATX 12V 1.3标准(2003年4月)
ATX 12V 2.0标准(2004年4月)
二、ATX电源各主要标准之间的区分:
1、ATX 2.03和ATX 12V 1.0的区别
1)、加强了+12V端的电流输出能力
2)、加强了+5VSB端的电流输出能力
3)、新增了+12V 四芯电源连接器专门为处理器供电(见图一)

(图一:四芯电源连接器)
2、ATX 12V 1.1和1.2标准
1)、ATX 1.1标准,增加了对+3.3V端输出电流的要求,以适应更大功耗的显卡和内存
2)、ATX 1.2标准,去掉了对-5V端的要求,因为-5V端主要是针对ISA设备供电的,而Intel从810芯片组开始就彻底淘汰了ISA插槽。所以,只要是符合ATX 12V 1.2标准的电源,-5V端输出电流最高也只有0.5A。
3、ATX 12V 1.3标准
1)、要求+12V端的电流输出最低达到18A以上
2)、要求+3.3V端的电流输出最低达到10A以上
3)、首次对电源的转换效率提出了要求,要求电源的转换效率必须达到70%以上。
4)、定义并新增了SATA设备的电源接口(见图二)

(图二:SATA设备电源接口)
4、ATX 12V 2.0标准
1)、主电源输出接口由20芯改为24芯
2)、新增一路全独立的+12V输出端
3)、要求电源的转换效率必须达到80%以上
4)、要求必须有2个以上SATA设备的电源接口
三、如何判断电源的额定功率
方法一:根据Intel的功率分布图(见图三,针对额定功率为300W的电源)
1、要求+12V单路输出功率最少达到215W(18A以上)
2、要求+3.3V和+5V输出功率之和最少达到200W
3、当+12V输出功率在215W的时候,+3.3V和+5V输出功率之和必须达到75W以上
4、当+3.3V和+5V输出功率在200W的时候,+12V的输出功率必须达到100W以上

(图三:Intel的功率分布图)
方法二:根据ATX 12V 1.3规范中的要求:
1、额定功率为200W的电源,+5V输出电流必须达到21A
2、额定功率为250W的电源,+5V输出电流必须达到26A
3、额定功率为300W的电源,+5V输出电流必须达到32A
4、额定功率为350W的电源,+5V输出电流必须达到37A
三、电源的转换效率
电源工作实际输出到电脑主机的功率,与实际输入市电功率的比值,就是电源的转换效率。转换效率越高就越省电。例如:
1、航嘉冷静王标版的满载额定输出功率为200W,实测满载额定输入功率是220V×1.5A=330W,那么它的转换效率就是200W÷330W=61%,符合ATX 12V 1.2规范,但不符合1.3规范。
2、FSP蓝旋风的满载额定输出功率是400W,实测满载额定输入功率是220V ×2.27A=500W,那么它的转换效率就是400W÷500W=80%,完全符合ATX 12V 2.0规范的要求。
采用有源PFC(又称主动PFC)的电源,转换效率要远高于采用无源PFC(又称被动PFC)的电源,一般情况下有源PFC电源的转换效率都能达到96%以上,而无源PFC电源的转换效率最高只能达到80%左右。
四、EMI电路的作用
通过3C认证的电源,必须强制性要求具有完整的一、二级EMI电路和PFC电路,一级EMI电路的作用是滤除由电网进来的各种干扰信号,二级EMI电路的作用是防止电源开关电路形成的高频扰窜电网。
五、富士康机箱标配的B318ATX电源的完全曝光:

(图四:表面上看是通过了3C认证)

(图五:拆开发现,无任何EMI电路!)
让我们再来看看它的PFC电路:

(图六:这是它的PFC原型)

(图七:第一步拆解就发现它的两根导线是假的!)

(图八:表面仅使用了两层硅钢片)

(图九:原来里面全都是硬纸板!!!)

(图十:居然用硬纸板来代替应有的线圈!!)
其他的话笔者也不想多说了,此电源是富士康机箱上标配的B318ATX型电源,厂家为了节省成本、让自己的产品有更多的销量,居然采用如此恶劣的手段来欺骗我们消费者,可以说是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不仅仅是富士康,还有很多品牌的机箱,里面的标配电源都是如此!所以请消费者在购买机箱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其标配电源的质量,不要花冤枉钱来买了这种“正宗的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06-7-28 13:40:00
机箱电源篇6
电源选购方法
这些天为了买个质优价廉的电源,在网上查了N多的资料,根据实际的选购做了一个总结,特在此与大家分享。
1、 电源重量:优质电源手感沉重,劣质电源手感很轻。但要注意的是,采用被动式PFC的电源重量很重,而采用主动式PFC的电源重量较轻,这时要先确定PFC是主动还被动的,否则这个方法会产生误判。
2、 EMI滤波电路:优质电源都有二级EMI滤波电路,而劣质电源省掉第一级或两级全省掉。
3、 滤波电容:优质电源采用大容量的滤波电容,200W的为330uF;250W的为470uF;300W的为680uF,而劣质电源300W的采用470或330uF。有的采用旧质的处理品电容。使电源使用寿命大为减小。
4、 电源输出线:优质电源的输出线长且粗,劣质电源输出线短且细。
5、 散热片:优质电源的散热片大且厚,劣质电源的散热片薄且小。
6、 开关变压器:优质电源的开关变压器一般较大较高,达到电源平放高度时的2/3,而劣质电源开关变压器较小,高度只有电源平放时的1/2
7、 风扇:优质电源的风扇采用阻燃材料,而劣质电源风扇采用的为非阻燃材料。
8、 高压引线:优质电源的高压引线均采用安规产品,而劣质电源的高压引线采用非安规产品
优质电源所具有的特点
1、 电压范围要宽,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场合的用电需求。
2、 功率因素Q值要高,这样电能转换效率才能高,内部必需有PFC电路。
3、 最好是采用有源PFC功率因素校正电路。
4、 输入端的EMI滤波器要达到GB9254-98B级标准。
5、 具有过压、过流、欠压、短路、过载和防雷等保护功能。
6、 输入与输出端隔离,隔离效果要求达到“冷地”端漏电流小于0.8毫安。
7、 输出电压波型噪声≤±1%
8、 通过FCC、CE和CCC等认证,在电源铭牌上可以看到这些认证标志。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06-7-28 13:42:00
选购配件的误区—机箱电源篇!
电脑的选购,本身就是奥妙无穷的一门学问。为了让自己的每一分投资,都有所回报,大家把更多的目光,都投入了更新速度奇快的CPU、显卡、主板等核心配件部分了。但殊不知,那些相对冷门的电脑外设配件,才最终决定了你的投资到底有没有白花。
我观察电脑市场,也有一段时间。从一个选购误区跳进另一个误区。而且频率越发加快,大家却似乎乐“此”不疲。尤其是那些电脑外设配件,大家在选购的时候,那一幅坚定的“门外汉”嘴脸,让JS宰的时候,JS都要忍不住笑出声来。其实,我搜索了一下网上针对这些外设的选购注意事项,发现有些几年前就一直在提醒大家注意的事情,到今天我们亲爱的消费者们,还是在犯同样的毛病。
今天,我就把一些外设产品的选购误区,一一罗列出来,希望大家能对照这些误区,提高大家在选购这些产品的本领。
机箱篇
在我们攒机的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部分也许就是机箱了。DIY们装机大多对CPU、显卡、主板等大部件仔细分析,找出最佳的配置或者是对自己来说最“爽“的配置,但往往对价值含量较低的东西不加重视,认为这些是“有了就行”,机箱就是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中的一个部件。最多就是选择机箱只注意外观好不好看而已,并不在乎什么牌子啊,型号啊,更不要说用料啊,做工啊等。所以,我们会看到,在配机的时候,通常都是在买完所有配件之后,发现所剩钱不多了,于是挑了一个比较好的电源,而机箱就只能凑合买一个最便宜的了,最多在看到自己很喜欢的外观的时候,狠一下心,买个漂亮的。反正大家认为机箱只是一个固定配件的装置,只要它的样子OK,那什么机箱都可以,各类品牌的质量差别不大。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认为机箱作为电脑配件的“家”更应该受到DIY的重视,这不仅仅因为它品质的好坏关系到拆装电脑的方便性,还关系到各个配件之间的位置协调问题。下面,举几个错误的例子来给大家作为前车之鉴。
误区(一)只看漂亮,不问重量

只看漂亮,不问重量
  机箱的重量大小,直接取决于机箱板材优劣!一些好的机箱由于采用了优质的镀锌钢板材质,其箱体净重量基本都在6公斤以上,甚至更高。而一些劣质的机箱由于采用了普通的钢板材质,其箱体净重量基本都在5公斤以下。当然,优质的镀锌钢板材质带来的不仅是十足的分量,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强度。因此,重量较大的优质板材机箱将为您的机箱带来更稳定的结构,以及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对您的各种配件产品提供更好的保护。
  当然,我们也不能在购买机箱的时候带一杆称啊!那怎么确定这款机箱的重量是否合格呢?我在这里告诉您一个小诀窍:从我的感觉来看,在选购机箱(含电源)时,一个成年男子用单手放在机箱面板低部,轻轻擎起机箱感到费力,并且手面感到很强的压迫感,基本上这款机箱的重量就至少要在6公斤以上。不过,这种从触觉角度对机箱重量的判断并不那么精准,毕竟每个人的手部力量是有一定差异的。
误区(二)只看扩展能力,不问结构设计

只看扩展能力,不问结构设计
  此外,还有一类人的误区是,在选择机箱内部构造的时候,只关心机箱的扩展能力,即:能装几块硬盘、几块光驱,以及有几个后置扩展槽,但对其硬盘、光驱支架等的结构设计却很少关心!
  其实,硬盘、光驱支架的结构设计对于机箱可安装的硬盘、光存储数目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有些硬盘支架结构设计不合理,硬盘位间距较小的机箱来说,即使设计了多达6至8个的硬盘安装位,但是由于每块硬盘的间距太小而影响硬盘散热,因此,最终硬盘安装位的可用率也将大打折扣,何况一些低端机箱为来节约成本,基本上之设置了2到3个硬盘安装位。而这样的设计,将大大影响整个机箱的扩展能力。
误区(三)过分注重外观 忽略散热和定位

过分注重外观 忽略散热和定位
这个问题在mm中往往较为突出。随着人们的品位越的提高,不少厂商都推出了个性化的机箱来满足那些对外观要求较高的用户。的确,电脑在家中摆着还是很醒目,除了所起到的作用外还应是一件不错的欣赏品。现在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带有鲜艳的色彩、新奇的造型、透明的机壳等宣扬个性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但是,往往在这些造型背后是散热的隐患的配件定位的隐患。
现在很多厂家推出了小巧精致的机箱,还有的仿照一体机的样式,推出了不少迷你的机箱,这样一来,很多爱美的mm就趋之若骛,还有不少时尚的gg也加入选购的行列中。如果是名厂的设计也罢了,很多散热问题,可以通过内部的风道设计而得到改善。但是如果是一些劣质的的仿造产品的话,在虚有其表的同时,带来的更多是散热的问题还有对配件定位的问题。
合理的机箱结构设计,在考虑外观的同时,必须注重机箱的风道设计,即:在自然无风的条件下,哪里进风最适宜,哪里进风的效果最好,哪里排风最顺畅(不至于使热能在内部滞留,能很快的排除机箱外)。同时还要考虑风孔的大小和其所处的位置,进出风扇的位置设计是否形成有效对流等等,这些都是风道设计最基本的要求。
而很多“小巧”的劣质机箱,在仿造外观的时候往往没有考虑风道的设计,这样一样,往往导致通风不畅,热量在机箱内排不出去,形成机箱内热岛,这样的话,轻则导致系统不稳定,配件寿命减少,重则会导致配件因为过热而烧毁。现在的cpu和显卡的热量都是很“恐怖”的,希望有强劲的cpu的显卡的朋友在这个问题上特别注意,不要因为“小小”的机箱而失大。
在注重了散热的同时,一个好机箱的最基本的标准的里面的配件的定位合理,可安装多种不同类型的主板(如ATX、MicroATX),同时,对插卡的位置应该有很合适的定位,不应出现插卡位置错位而导致无法安装等情况。有个朋友,买个了有五个pci槽的主板,插了网卡,声卡,电视卡,结果当他想玩SCIS的时候,当他兴高采烈的插上了SCIS卡的时候,却发现没有插卡的位置了,faint啊!主板上的卡位对不上机箱的卡位了,因为机箱上的五个卡位对不准,在以前勉强的用了三个后,就没有“扩展空间”了,所以,喜欢玩不同东西的朋友,不要单单看你的主板上有几个PCI槽,还要看看你的机箱能不能有这么合适的卡位配合。
电源篇
电源作为电脑的动力之源,它的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整台电脑能否正常工作。尤其在今天,随着CPU的运算速度不断加快,大容量高转速硬盘的使用不断增加,以及其它高功耗设备的不断更新,对电源的品质和承载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选到一款称心如意的电源呢?首先,无论是何种品牌的电源,一定要通过认证。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对电源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其次是传导干扰的问题,安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防止电网上电磁干扰通过电源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进入电脑系统,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二是防止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进入电网,影响其它电器。
误区1:认证电源和非认证电源质量相同

认证电源和非认证电源质量相同
有人甚至宣称某些非认证电源和认证电源是从同一条生产线下来的,并以此认为两者的质量是相同的,甚至“中肯”的指出认证电源比较贵是因为认证要花钱等。但实际两者有很大不同。获得认证事实上就是通过了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强制性依据的安全标准。若厂家不能通过认证,将意味着不能对顾客提供完全的质量保证。
误区2:认为电源越重越好

认为电源越重越好
这里,JS偷换了一个概念。确实,质量优秀的电源,其内部做工和用料都比较扎实,或者说是足量,不偷工减料。但如今,有些JS,把劣质电源,内部添加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把电源的质量倒是涨上去了,可里面依然是lj。所以,我们只可以这么认为,好电源重量一定不轻,但过重的电源,不一定是好电源。
误区3:与Athlon64配套

与Athlon64配套
这又是一个欺骗性的误导。电源只与主板配套,与CPU毫无关系。可以说,任何一款符合ATX 12V 2.0的电源都可以和Athlon64配套。
以上是偶对选购机箱电源的少少见识,希望能帮助大家。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06-7-28 13:43:00
硬盘光驱篇1
硬盘一共5家(不算易托,新天下的一定垃圾了),日立不提。三星性能一般,也不推荐,家庭用户推荐市场是销量大的希捷,性能高的迈拓,性价比高的西数。
按需要和性价比来说80G,160G硬盘首选。接口的选择,目下来说IDE,SATA,SATA2都可以,不推荐哪种接口,不过缓存一定要选8M以上的。
硬盘SATA II
SATA II 正规的说是指SATA-300或者SATA 3Gb/s ,除接口速度可以提升到了300 MB/s之外,还支持NCQ技术(还有Race-Free Status Return、Interrupt Aggregation、First Party DMA 这三个新技术来保证NCQ的效率)
支持SATA II 硬盘的条件:
暂时来说,目前支持SATA II硬盘的主板芯片组就只有nVIDIA的nForce4 Ultra、SLI、和Intel主板的南桥芯片 ICH7系列(Intel 945/955芯片组主板)
还是推荐几个把
WD 800BB 3年 420 这个缓存2M
金钻十代 160G/IDE/16M 650
ST 7200.9 160G SATA2 715
三星 SP2004C 200G SATA2 760
SCSI硬盘价格较高,不推荐家庭购买。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来历不明的返修硬盘流入市场,有不少朋友都吃了亏,为了让大家知道如何来辨别返修硬盘,我将我所了解的区别方法告诉大家。
  因为硬盘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全世界也就这么几个地方可以生产,所以在保修期内的硬盘,都是返回到原厂家去修理,而厂家在维修硬盘之后,会在盘面上做出相应的标识,这成了我们区别的重要标志了,不过因为是用英语书写的,如果不注意可能会忽略过去。如图中的WD硬盘,在图中所示的圆圈里,日期后而有一个“R”字母,这证明圆圈标注的是返修的日期,而不是生产日期;另外在标注方框中,仔细看可以看到浅蓝色的“REFURBISHED”(英语整修的意思)字样,在右上角还有一个比较显眼的“Refurbished”,大家在硬盘上看到这样的标记,就一定不要购买了。另外,如果硬盘的价格比别处要便宜很多,也有可能是返修硬盘,还是“便宜不要贪”。
最后,大家在购买硬盘时,最好还是到正规代理商那里去购买,也算是花钱买个放心。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06-7-28 13:43:00
硬盘光驱篇2
IDE、SATA与SATA II的优缺点全面看
SATA是到150流量的,SATAII是300流量
Serial ATA 1.0的传输率是1.5Gbps,Serial ATA 2.0的传输率是3.0Gbps。
  现在的技术发展实在太快,很多人还没弄清SATA到底有什么好,SATA II又来了。在传统的IDE、潮流的SATA与前卫的SATA II硬盘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几种不同的硬盘各自价格等方面又是怎么样?相信很多朋友都想知道。
  在深入了解新标准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原有的技术。长期以来,硬盘技术的进步,都着重于传输速度和容量两个方面。基本上认识电脑以来,大家就一直在使用Ultra ATA。这种延用已久的接口技术,有好些方面都显得过时而需要改进了:
  大家都知道,数据线太粗,安装不方便,严重影响机箱内空气流通,不利于机箱散热,是传统IDE接口即Ultra ATA硬盘的至命缺点。不过,IDE硬盘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局限性,大概就不是很多人都清楚了。
主从盘相互影响
  普遍情况下,一块主板只有两个IDE接口,每个接口可以挂两个IDE设备。但同一个接口的两个设备是共用带宽的,对速度的影响非常大。所以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把硬盘和光驱分开两条IDE线连接到主板上
  这样,IDE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虽然一块主板可以连接4个设备,但事实上只要超过两个,速度就大大下降。
  更大的问题是,同一条线上两个设备要严格按主/从设置才能正常运行。象图中这种西数WD400 JB,主硬盘还有两种不同设置,一条IDE线只接这块硬盘的时候按右边的设置,带从盘的时候则要按中间的设置方式。据亲身经验,如果没带从盘而按中间的方式设了,会出现五花八门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时可以启动,有时报告找不到硬盘,有时启动过程中报告硬盘错误之类——每次启动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
不支持热拔插
  并行ATA在支持设备热插拔方面能力有限,这一点对服务器方面的应用非常重要。因为服务器通常采用RAID的方式,任何一块硬盘坏了都可以热拔插更换,而不影响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服务器任何情况下都正常开着。具有热插拔支持功能的SCSI和光纤通道占据了企业级应用的几乎全部市场,并行ATA空有价格优势而不能获得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就是它不支持热拔插。
不够完善的错误检验技术
  Ultra DMA引入了基于CRC的数据包出错检测,该技术是ATA-3标准的组成部分。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并行ATA标准提供命令和状态包的出错检测。尽管命令和状态包出错的范围和几率都小,但它们出错的可能性也不容忽略。
使用过时的5伏电压
  处理器核心从几个方面要求向低电压过渡。较低电压允许更快的信号陡变,这对提高速度、降低热耗至关重要。现在的CPU核心电压基本上都小于2伏,为保持与系统主板上其它芯片的互操作性,通常使用3.3伏的外部电压分离出来,5伏电压成为过时的标准。虽然大部分目前的 ATA/ATAPI-6标准为并行ATA设备指定的直流电压供应为3.3V (± 8%),但一些模式的接收器大于4伏,所以要使用过时的5伏电压。
接口速度的可升级性差
  另外,Ultra ATA是受并行总线特性的限制,带宽容易受到限制,经过多次升级,目前最高传输率也只是133M字节/秒。
SATA比IDE优越在哪些地方?
  SATA不再使用过时的并行总线接口,转用串行总线,整个风格完全改变。
  SATA与原来的IDE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最明显的就是数据线从80 pin变成了7 pin,而且IDE线的长度不能超过0.4米,而SATA线可以长达1米,安装更方便,利于机箱散热。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优点:
一对一连接,没有主从盘的烦恼
  每个设备都直接与主板相连,独享150M字节/秒带宽,设备间的速度不会互相影响。
支持热拔插
  热拔插对于普通家庭用户来说可能作用不大,但对于服务器却是至关重要。事实上,SATA在低端服务器应用上取得的成功,远比在普通家庭应用中的影响力大。
数据传输更加可靠
  SATA提高了错误检查的能力,除了对CRC对数据检错之外,还会对命令和状态包进行检错,因此和并行ATA相比提高了接入的整体精确度,使串行ATA在企业RAID和外部存储应用中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低电压信号
  SATA的信号电压最高只有0.5伏,低电压一方面能更好地适应新平台强调3.3伏的电源趋势,另一方面有利于速度的提高。
带宽升级潜力大
  SATA不依赖于系统总线的带宽,而是内置时钟。刚推出的这一代SATA内置1500MHz时钟,可以达到150M字节/秒的接口带宽。由于不再依赖系统总线频率,每一代SATA升级带宽的增加都是成倍的:下一代300M字节/秒,再下一代可以达到600M字节/秒
SATA仍然存在的几点不足
  在国内,现在买IDE的人恐怕比买SATA的人多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SATA的诸多先进性总体上对个人电脑用户意义不是太大,它最大的意义的反而是适应了入门级企业应用的需要。
  其次,nForce4、915之前的那些主板使用SATA硬盘,在安装操作系统的时候需要用到软盘,就象SCSI硬盘那样,增添了用户的麻烦。
  另外,国内用户的电脑配置相对落后,很多人都是旧电脑升级大容量硬盘,稍老点的主板还不支持SATA硬盘。
  所以,SATA最大的成功在于吸引了很多低端入门级服务器的用户。但在企业级应用方面,它又仍然在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单线程的机械底盘
  SATA毕竟只是ATA,它的机械底盘是为8x5线程设计的,而SCSI的机械底盘是24x7多线程设计,能更好地满足服务器多任务的需要。所以SATA虽然在单任务的测试中不比SCSI差,但面对大数据吞吐量的服务器,还是有差距的。除了速度之外,面对多任务数据读取,硬盘磁头频繁地来回摆动,使硬盘过热是SATA最大的问题。
形同虚设的热拔插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RAID硬盘阵列是由多个硬盘组成的,必须知道具体哪一块硬盘坏了,热拔插更换才有意义。SATA硬盘虽然可以热拔插,但SATA组成的阵列在某块硬盘损坏的时候,不能象SCSI、FC和SAS那样,具有SAF-TE机制用指示灯显示,知道具体坏的是哪一块,热拔插替换的时候,如果取下的是好硬盘,就容易使数据出错。所以在实际应用中,SATA的热拔插功能有点形同虚设的味道。
速度慢
  SATA相对于SCSI和FC速度慢,主要原因是机械底盘不同,不适应服务器应用程序大量非线性的读取请求。所以SATA硬盘用来做视频下载服务器还不错,用在网上交易平台则力不从心。
  SATA 1.0控制器的传输速度效率不高,虽然标称具有150MB/s的峰值速度,事实上最快的SATA硬盘速度也只有60MB/s。
整个解决方案价格不
  虽然SATA硬盘相对于SCSI硬盘来说很便宜,但整个的SATA方案并不便宜。主要原因是SATA 1.0控制器的每个接口只能连接一个硬盘,8个硬盘组成的阵列需要8个接口,把每个接口300多元的花费算进去,就不便宜了。
SATA II与准SATA II
  很多人到现在都还不是太清楚SATA与Ultra ATA相比有什么区别与好处,这也难怪。因为连Intel刚推出SATA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个为个人用户而改进的方案,结果会在入门级服务器和工作站等企业应用的前前景更为广大——也正因为这样,2004年才专门成立了SATA IO(SATA国际组织)。
  前面那么多介绍,是结合现实情况与SATA官方白皮书整理的,从中已经可以发现,说到SATA优缺点,更多的是从企业应用而不是个人与家庭应用的角度考虑的。
  现在经常听到“NCQ硬盘”和“SATA II硬盘”这两个名词,它们是SATA向下一代——SATA II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产品:
  第一阶段是在SATA的基础上加入NCQ原生指令排序、存储设备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底板互连、数据分散/集中这四项新特性。
  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出上作进一步改进,加入了双宿主主动式故障替换、与多个硬盘高效连接、3.0Gb(即300MB/s)接口带宽等特性。
“NCQ硬盘”的改进:不仅仅是NCQ这么简单
  由于SATA II的第一阶段几项改进中,NCQ原生指令排序技术对个人用户意义比较大,所以也只有这一项技术比较多人了解。其实SATA II第一阶段加入的技术包括如下几项:
NCQ原生指令排序
  Native command queuing:什么是NCQ呢?这是SCSI早就使用的一种技术,只是最近才应用于SATA硬盘。
  传统台式机硬盘都用线性形式处理请求,这种方式潜在很不好的方面,要理解其中原理,必须对硬盘物理结构有个基本了解。硬盘里面是圆盘状的,很象CD光盘。每一个圆盘由许多同心圆划分为一条条磁道,磁道又分出扇区。每个圆盘由一个或多个磁头负责读取。如果数据分布在同一磁道,寻找数据的速度是最快的。在不同磁道之间移动则消耗很多时间。假设要读取三块数据,其中一块在圆盘最外边的磁道上,一块在圆盘最里面的磁道上,还有一块在圆盘最外边的磁道上。传统的硬盘,会依次先读取圆盘最外面的数据,然后读取最里面的数据,最后再回头读取最外面的数据。这样一来,磁头移来移动消耗的寻道时间多,效率就低了。如果把磁头移动减到最少,寻道时间就会相应减少。这就是NCQ的目的所在——NCQ可以重新编排指令,不让磁头从外移到内再移到外,而是在移向圆盘内圈之前就读取外圈的两块数据。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CPU的速度对硬盘性能影响微乎其微,但NCQ技术则可以明显改善硬盘性能,特别是对前面提到的SATA多线程性能差、容易磁头频繁来回摆动、硬盘容易过热这些方面有很大改善。
机架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
  前面提到SATA的热拔插技术,由于阵列中有一块硬盘出现故障的时候,不知道具体坏的是哪一块而形同虚设。SATA II第一阶段即拥有NCQ技术的SATA硬盘,加入了机架管理技术,正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背板互连(Backplane Interconnect)
  SATA用于数据发送的导线数量很小,因而出现了为外部RAID使用而部署的底板。
  该底板是一块物理线路板,通常集成到机架的后面板上,上面嵌入了通过刻在线路板上的导线连接到中心控制器插件的多个设备接头。值得注意的是,中心控制器与主机的接口可以按任意一种协议来设计,可以是SCSI、光纤通道或iSCSI。底板的使用可使设备咬住接头并紧密结合。
  当然,受到FR4材质信号衰减的限制,中心控制器和SATA设备接头之间蚀刻线路的最大长度必须限制在18英寸以内。虽然这种限制表面上局限了底板端子和SATA机架的设计,而事实上,标准机架为19英寸宽,因此,在一个1U到3U的机架内,为SATA而蚀刻的最大导线长度足以从一个位置适中的中心控制器连接到所有设备接头。
SATA II不等于300MB/s
  首先,是接口带宽从原来的150MB/s扩展到了300MB/s。但SATA II不能与300MB/s划等号,因为它包含了SATA II第一阶段的NCQ等技术,以及更多的其它技术:
其次,SATA II可以通过Port Multiplier,让每一个SATA接口可以连接4-8个硬盘,即主板有4个SATA接口,可以连接最多32个硬盘。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技术,叫Dual host active fail over。它可以通过Port Selector接口选择器,让两台主机同时接一个硬盘。这样,当一台主机出现故障的时候,另一台备用机可以接管尚为完好的硬盘阵列和数据,这就确保服务器不管在某块硬盘损坏,或是某坏CPU之类的其它配件损坏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运作。
结语:给个人电脑用户的特别提示
  最后,相信大家对IDE、SATA、NCQ、SATA II已经有了比较整体的认识。或许很多关于服务器方面的技术还不太明白,其实这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获得这样一个概念:SATA、SATA II的改进,大多数不是为个人电脑用户而设的。
  SATA对个人电脑用户真正有意义的地方,也就是让机箱散热更加良好。但与此同时,如果你的主板不支持SATA II,在获得这样一个好处的同时,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会比较麻烦——需要插入SATA的驱动软盘。所以IDE用户千万别以为SATA更先进,改用更先进的SATA硬盘会有多大的性能提升。
  使用支持NCQ技术的硬盘,对喜欢同时运行很多个程序的用户可能会有速度上的改进,而且由于磁头比较少来回摆动,硬盘会比较长寿,温度也会比较低。但前面没有提到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必须主板和硬盘都支持NCQ技术才起作用。
  至于SATA II,唯一对个人电脑用户有意义的就是300MB/s的带宽——当然,SATA II全都是支持NCQ的。不过千万别指望带宽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就可以获得接近于SATA两倍的速度,因为目前硬盘的速度主要是受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的限制,而不在于接口带宽,接口带宽的增加对个人用户带来的速度改善,是微乎其微的。同样,SATA II的好处——支持NCQ和300MB/s的带宽,必须要主板支持,在只支持SATA I的主板上使用SATA II硬盘,就连“微乎其微”的改善也不会有。
  总体来说,SATA、NCQ以至完整的SATA II,对一般个人电脑用户的意义不是非常大,它们最大的意义在于为企业应用提供了SCSI、FC之外的廉价存储解决方案——当然如果几种硬盘的价格相差很小的话,尽可能选最先进的SATA II是没错的。如果担心新技术会不成熟存在某些未知缺陷,继续选择SATA I硬盘甚至是IDE硬盘,也是相当不错的方案。
  关于技术本身的基础知识就介绍到这里,下一步将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各种硬盘实际测试的性能差异数据,以及相关的产品资料,敬请留意。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06-7-28 13:44:00
硬盘光驱篇3

硬盘型号详解 希捷-西数-迈拓-日立-三星 (转自ZOL)

希捷Seagate
例如上图:ST3160023AS
硬盘是希捷公司生产的3.5英寸半高、采用2张硬盘盘片、总容量为160GB的SATA接口硬盘。此外,硬盘上印刷的其它字符也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7200.7”即说明是希捷新推出的单碟80GB的硬盘产品。如果写有 “Barracuda 7200.7 Plus”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全部采用8MB大容量缓存,采用Serial ATA 150接口或者Ultra ATA 100接口。
☆ 编 号 说 明:
ST 3 1 6 0 0 2 3 AS 前两位字母ST表示希捷
1 2-3-4-5 6-7 8
1位:代表硬盘外型
1 -代表3.5英寸全高硬盘,厚度:41mm
3 -代表3.5英寸半高硬盘,厚度:25mm
4 -代表现在已被淘汰的5.25英寸硬盘。厚度:82mm
5 -代表3.5英寸硬盘,厚度:19mm
9 -代表2.5英寸半高硬盘。
2-3-4-5位:三到四位组成,代表硬盘容量,单位为100M。
1200表示:1200 × 100M=120G
800表示: 800 × 100M=80G
6-7位:代表硬盘标志,由主标志和副标志组成
第一位表示在普通IDE硬盘中的盘片数,如 2 ,-表示2张盘片;
第二位只在在主标志相同或无效时才有用,
表示硬盘的代数,数字越大,代数越高,即此硬盘越新。
而在Seagate的SCSI硬盘中,其主标识则是指硬盘的转速了。
8位:由1到3个字母组成,代表硬盘接口类型。
A -代表:Ultra ATA,即普通IDE/EIDE接口,这是大多数桌面硬盘所采用的接口类型;
AS -代表:Serial ATA 150,即 SATA 1.0硬盘接口。
AG -代表:笔记本电脑专用的ATA的接口 (以下都是不常用的:)
N -代表:50针Ultra SCSI的接口,其数据传输率为20MB/s
W -代表:68针Ultra SCSI接口,其数据传输率为40MB/s
WC -代表:80针Ultra SCSI的接口
FC -代表:光纤,可提供高达100MB/s的数据传输率,并且支持热拔插
WD -代表:68针Ultra Wide SCSI的接口
LW -代表:68针Ultra-2 SCSI(LVD)的接口
LC -代表:80针Ultra-2 SCSI(LVD)的接口
西部数据 West Digita l

例如上图:WD2500JB-00EVA0
容量为250GB、7200转/分并且具有8MB缓存的IDE接品硬盘。从后面的附加编号我们还可以看出这是西部数据面向零售市场,单碟容量为83GB的产品。其实,我认为对一般消费者来说,买西数硬盘看前面的6位主编号就可以得知性能了。
☆ 编 号 说 明:
WD 2 5 0 0 J B - 0 0 E V A 0
1-2-3-4 5 6 7-8 9-10 11-12
首先还是WD表示 西部数据West Digital
西数 WD1200JS - 00MHB0
1-2-3-4 位:代表硬盘容量(3或4个数字组成),单位100M,与ST相同
800 = 80G,1200 = 120G,1600 = 160G
5位:代表硬盘转数与缓存容量
A -代表5400rpm,鱼子酱一般是2M,这种产品已停产,(停)
B -代表7200rpm,鱼子酱2M缓存,
J -代表7200rpm并且具有8MB缓存,高端鱼子酱。
E -代表:转速是5400 rpm的Protege系列硬盘
G -代表:转速拥有10000 rpm,数据缓存为8MB的最高端桌面硬盘Raptor系列
6位:代表硬盘接口类型。
A -代表Ultra ATA66接口 (停)
B -代表Ultra ATA100接口
D -代表SATA 150接口
 W -代表应用于A/V(数码影音)领域的硬盘
S -代表SATA II接口 new
如(西数 WD1200JS - 00MHB0,严格来说并不是SATAII,但其具有SATA II 300的传输率)
附加编号部分:
7-8位:代表OEM客户标志。
如果这两位编号为数字 00 ,代表这是面向零售市场的产品。
如果是其它字符则为OEM客户的代码,不同的编号对应不同OEM客户。
9位:代表硬盘单碟容量。
C -代表硬盘单碟容量为40GB,
D -代表66GB,
E -代表83GB。
M -代表80G。(new)
10位:代表同系列硬盘的版本-代码,该-代码随着不同系列而变。
以单碟容量为40GB的产品为例:
A -代表7200转/分,Ultra ATA100接口的BB系列;
B -代表5400转/分,Ultra ATA66接口的AB系列;(停)
P -代表5400转/分,Ultra ATA100接口的EB系列;(停)
R -代表7200转/分,Ultra ATA100接口,具有8MB缓存的JB系列。
在单碟66GB和83GB的产品中,还出现U和V,等其他字母:
U -代表7200转/分,Ultra ATA100接口的BB系列;
V -代表7200转/分,Ultra ATA100接口,具有8MB缓存的JB系列。
H -代表7200转/分,SATA 300接口,具有8MB缓存的JS系列
11-12位:代表硬盘的Firmware版本。我们目前常见的一般都是“A0
迈拓Maxtor

例如上图:6Y200M006500A
Maxtor硬盘编号前7位才是对我们有用,容量200GB,Serial ATA150接口, 8MB缓存,使用液态轴承马达。
☆ 编 号 说 明:
6 Y 2 0 0 M 0 06500A
1-2 3-4-5 6 7
1-2位:系列号和型号
2R -代表:Fireball 531DX美钻一代  
2B -代表:Fireball 541DX美钻二代   
2F -代表:Fireball 3    
4W -代表:Diamondmax 536DX星钻二代            
4D -代表:Diamondmax 540X星钻三代
4K -代表:Diamondmax 540X星钻三代
4G -代表:Diamondmax 540X星钻三代      
4R -代表:Diamondmax 16星钻四代
5T -代表:Diamondmax Plus60金钻六代  
6L -代表:Diamondmax Plus D740X金钻七代 
6E -代表:Diamondmax Plus8    
6Y -代表:Diamondmax Plus9
3-4-5位:最大容量,单位是GB,
例如 080 或者 200 就分别表示:80GB或者200GB。
6位:表示缓存容量、接口及主轴马达类型。
D -代表:Utral ATA/33
U -代表:Utral ATA/66 
H -代表:Ultra ATA100接口,2MB缓存
J -代表:Ultra ATA133接口,2MB缓存并使用滚珠轴承马达
L -代表:Ultra ATA133接口,2MB缓存并使用液态轴承马达
P -代表:Ultra ATA133接口,8MB缓存并使用液态轴承马达,
M -代表:Serial ATA150接口,8MB缓存并使用液态轴承马达。
7位:表示使用的磁头数,也就是记录面数量。
由此也能可以凭着 硬盘单碟容量=2×硬盘总容量/磁头数 这个公式来推算出单碟容量。不过,金钻系列的Diamondmax Plus9开始,该数字变成了 0 ,但是我们知道金钻系列的Diamondmax Plus9都是单碟容量80GB的产品,所以这里的变化对我们辨识并不影响。
日立 Hitachi
桌面硬盘市场中有两种编号,(一)是合并IBM后沿用的IBM硬盘编号,自从合并了IBM的硬盘部门后,日立在市场上的硬盘产品出现了两种,一种是继续沿用以前IBM硬盘编号的产品,以目前市场上的Deskstar 180GXP系列为代表,其编号形式如下:

例如上图:IC35L180AVV207-1
代表了这是IBM公司出品的3.5英寸硬盘,高1英寸,硬盘总容量为180GB,采用普通的Ultra ATA接口,属于Deskstar 180GXP系列,硬盘转速为7200转/分,拥有8MB缓存。
☆ 编 号 说 明:
IC 3 5 L 1 8 0 A V V 2 0 7 - 1
1-2 3 4-5-6 7-8 9-10 11-12 13
IC 代表这块硬盘是IBM公司的产品。
1-2位:代表硬盘外形尺寸。
35 -代表:3.5英寸硬盘
25 -代表:2.5英寸硬盘。
3位:代表硬盘高度。
L = 1英寸, T = 0.49英寸, N = 0.37英寸。
4-5-6位:代表硬盘容量,单位为GB。
080=80GB, 120=120GB, 160=160GB, 250=250GB。这一点同迈拓硬盘类似。
7-8位:代表硬盘接口类型,
AV -代表:普通的Ultra ATA接口,对桌面产品来说。           
UW -代表:Ultra160 SCSI 68-pin Wide的接口
UC -代表:Ultra160 SCSI 80-pin SCA的接口    
XW -代表:Ultra320 SCSI 68-pin Wide的接口
XC -代表:Ultra320 SCSI 80-pin SCA的接口
F2 -代表:FC-AL-2(2 Gbit)的接口
9-10位:代表硬盘产品系列型号。
ER -代表:Deskstar 60GXP系列,
VA -代表:Deskstar 120GXP系列,
V2 -代表:Deskstar 180GXP系列。
11-12位:代表硬盘转速。
04 = 4200转/分, 05 = 5400转/分,07 = 7200转/分,
10 = 10000转/分,15 = 15000转/分。
13位:代表硬盘缓存容量,从Deskstar 180GXP系列开始启用。
0 -代表普通2MB缓存,
1 -代表8MB缓存。
(二)日立近期推出的最新款的Deskstar 7K250桌面型硬盘,这是继Deskstar 180GXP系列之后推出的7200转/分、单碟容量达83GB(Deskstar 180GXP系列单碟容量为60GB)的新产品,所以其性能要比早期产品更加出色。

例如上图:HDS722525VLAT80
硬盘编号代表这是日立HITACHI生产的Deskstar硬盘产品,属于7200转/分、最大容量为250GB的Deskstar 7K250系列。该硬盘总容量为250GB,高1英寸,采用Ultra ATA100接口并拥有8MB缓存。
☆ 编 号 说 明:
HDS 7 2 2 5 2 5 V L A T 8 0
1-2 3-4 5-6 7 8 9-10 11 12
HDS 表示这是日立HITACHI的Deskstar硬盘产品, Hitachi Deskstar Standard。
1-2位:代表硬盘转速。
54 = 5400rpm ,72 = 7200rpm ,10 = 10000rpm , 15 = 15000rpm
3-4位:代硬盘产品系列的最大容量。
25 -代表此系列硬盘最大容量为250GB,这也就是Deskstar 7K250系列产品。
5-6位:代表硬盘容量,单位为GB或者10GB。
40=40GB, 80=80GB, 12=120GB, 16=160GB, 25=250GB。
7位:代表硬盘的生产代码。
目前所有Deskstar 7K250系列的该代码都是 V 。
8位:代表硬盘高度。这和以前的IBM硬盘是一样的。
L = 1英寸, T = 0.49英寸, N = 0.37英寸。
9-10位:代表硬盘接口类型。
AT -代表Ultra ATA100接口,
SA -代表Serial ATA150即串行ATA 1.0接口。
11位:-代表硬盘缓存容量。
2 -代表2MB缓存,
8 -代表8MB缓存。
12位:代表硬盘的保留编号,目前暂时为数字 0 。
  举例来说,“HDS722525VLAT80”的硬盘编号代表这是日立HITACHI生产的Deskstar硬盘产品,属于7200转/分、最大容量为250GB的Deskstar 7K250系列。该硬盘总容量为250GB,高1英寸,采用Ultra ATA100接口并拥有8MB缓存。
三星samsung

例如上图:SP1614C
(三星出品的SpinPoint家族7200转/分的P系列硬盘产品,其硬盘总容量为160GB,缓存容量为8MB,硬盘磁头数为4,采用Serial ATA150即串行ATA 1.0接口。硬盘单碟容量为160GB×2/4=80GB。)
☆ 编 号 说 明:
S P 1 6 1 4 C
1 2 3-4 5 6 7
1位:代表硬盘产品系列。
S -代表了 SpinPoint ,而目前市面上的三星硬盘都是SpinPoint系列。
2位:代表不同硬盘转速的产品系列。
V -代表5400转/分的V系列,
P -代表了7200转/分的P系列。
3-4位:代表硬盘容量,其单位是GB或10G
08与80都可表示80G, 12=120, 16=160G,20=200G
5位:表示采用不同技术的相同容量产品编号序列,区别在单碟、缓存容量或单/双头设计。
0 -代表2MB缓存,
1 -代表8MB缓存,
(但也有例外,在80G与SATA的产品编号中常出现例外)
6位:代表硬盘磁头数。我们同样可以据此推算出其硬盘的单碟容量。
7位:代表硬盘接口类型。
D -代表了早期的Ultra ATA66接口,
H -代表Ultra ATA 100接口,
N -代表Ultra ATA 133接口,
C -代表Serial ATA150即串行ATA 1.0接口。
A -代表E-IDE/ATA接口
S -代表SCSI 2接口
U -代表Ultra SCSI接口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