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索尼(SONY)与飞利浦(PHILIPS)共同制定的CD(Compact Disc)格式虽然具有完美的音质,但作为随身携带的音频设备,CD随身听碟片的尺寸较大,而且不可檫写,便携性和用户对音源的自主选择等方面都不太理想.作为随身听始祖的索尼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开始探索一种更适合于随身携带的全新的音频技术.1986年,索尼研制成功了可单次写入的光盘---WO(Write Once Disc).1988年,在WO的基础上,索尼又发明了可多次檫写的磁光碟---MO(Magneto Optical Disc).MO技术的研制成功为索尼指明了方向.利用这种技术,不但可以对存储介质进行反复檫写,而且还可以使存储介质的体积进一步缩小.1989年,索尼音频技术部鹤岛克明领导的研发小组在当年的音响展会上展示了一种可以录音的CD原型产品.这种碟片使用了与MO一样的技术,这为后来的MD(MiniDisc)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991年5月,一种崭新的存储介质---MD(MiniDisc)宣告诞生.碟片的规格被定制为直径64mm,录音时间74min,与一张CD相比,但面积仅为CD碟片的1/4.此外,ATRAC数字音频压缩技术也应运而生.为了确保最终产品的便携性能,减少携带过程中因震动造成的跳曲,一项基于半导体介质的防震记忆技术也被同时开发出来.这些技术的突破使未来的MD结合了磁带的可录制性、CD的高音质、高速随机播放和快速查找等优点,为MD随身听的未来勾画出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同时索尼明确界定了CD和MD随身听的差异.CD用于闲暇时的音乐欣赏,而MD则是随时随地享受音乐.
1991年6月,世界第一台MD随身听样机完成,但是只作为概念机型而并未上市.
1992年11月,索尼MD的全线产品在日本上市,同时海外市场的销售也蓄势待发.第一部MD录放随身听---MZ-1、第一部单放MD随身听---MZ-2P、首次发售的MD录音盘片---MDW-60和88种由SEM(SONY Music Entertainment)发行的MD碟片摆放在了日本各大商店的货架上.当时,在索尼公司的帮助下,其他厂商以索尼的MZ-1为原型OEM了一批不同牌号的MD随身听,包括爱华(AIWA)AMD-100和在韩国销售的LG Goldstar MD-R1.同时期登场的还有飞利浦和松下(Panasonic)共同研发的DCC(Digital Compact Cassette,由飞利浦公司开发的一种家庭用数字盒式磁带录音机,音质听起来已跟CD唱机接近).但DCC在昙花一现之后便销声匿迹.此后,可录式的数码音频市场就由MD随身听独占.WALKMAN由此进入了MiniDisc的数码时代.
1993年1月,夏普(SHARP)推出首部带线控的MD随身听---单放型MD-D10.
1993年12月,世界上第二台录放型MD随身听---索尼MZ-R2上市。MZ-R2在索尼MZ-1的基础上有许多改进,比如增加了线控、芯片改良(ATRAC2.0)、10秒防震、电量显示等。索尼的第二台单放MD随身听---MZ-E2也于当年上市,该机具备了LCD显示的线控。
1994年1月,夏普推出了自己研发的首部录放MD随身听---MD-M11,代表着MD随身听的研发不仅仅是索尼在孤军奋战了。当时也有厂商推出MD-M11的OEM机型。
1995年,MD随身听的年销量达到了100万台。
1996年7月,索尼推出MZ-R4ST,子机和主机可以分开,设计独特,其主机的编辑功能接近功能强大的台式MD。
1996年11月,索尼发布的MZ-E30只有碟套般大小,而MZ-E50的厚度则是当时最薄的13.5mm。
1996年12月,索尼、夏普先后开发出了ATRAC 4.5版本的芯片和相对应的编码技术,但是并没有立即用在MD随身听上。MD的音质已经非常接近CD了。芯片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省电技术的发展,MD的播放时间开始突破10h(3月发布的夏普MD-S50)。
1997年,各厂商推出的MD开始多元化,MD百花齐放的时代来临了。
1997年2月,JVC推出一款奇异的MD录放机型---XM-R2,用类似于PDA的手写笔和触摸屏来输入或编辑曲目。
1997年3月,能储存24个电台的索尼MZ-F40随身听诞生,填补了带收音功能MD随身听的空白。
1997年10月,索尼MZ-E35是首款具备40s防震的MD随身听。
1998年,MD产品进入成熟期,无论在音质、款式、体积、总质量、功能、播放时间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准。该年MD随身听的年销量超过了500万台,其中销量最大的产品是索尼推出的MZ-R50(1997年10月发布)。这部被欧美玩家奉为MD随身听历史上经典机型的产品无论是音质还是功能的设计都非常成熟。
[ 本帖最后由 markhong 于 2007-10-16 11:5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