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替RTX 4060的年轻人: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评测

接替RTX 4060的年轻人: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评测

潇湘 / 2025-07-06 14:2934185

正当大家以为RTX 5060已经是50系中最入门的型号时,英伟达却突然来了个回马枪,悄悄发布了更便宜、定位更低的RTX 5050。

参考前作的“刀法”,RTX 5060的性能接近4060 Ti,RTX 5070也追平了4070 Ti,那么这张RTX 5050究竟实力几何?熟悉老黄套路的玩家恐怕已经有了预感。

DSC_7616.jpg

这次,热点科技编辑部拿到了一张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显卡,同时也准备了一张RTX 4060,看看在2000元价位段,RTX 5050是否真有实力接替前辈,站稳脚跟。

外观介绍

拿到这张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第一印象是熟悉又陌生。粉白配色、像素风亚克力装饰、涂鸦纹路,延续了本代七彩虹iGame Ultra系列的设计语言;但硕大的三风扇散热模组却出乎意料,让人一时难以将它与入门级定位联系起来。单从外观来看,甚至很难分辨它是RTX 5050还是RTX 5070。这也从侧面说明,哪怕是入门型号,七彩虹依然在用料上毫不吝啬。

DSC_7601.jpg

显卡正面配备3颗90毫米环形风扇,周围点缀透明像素风亚克力装饰,在光线折射下能反射出绚丽的珍珠状光泽。边缘以桃粉色线条勾勒,打破了白色的单调感,增添了不少活力与辨识度。

DSC_7625.jpg

侧面是一整条RGB灯带,点亮后可展现炫酷灯效,即使处于关机或无光状态,覆盖在侧面的亚克力材质依然能在光照下反射出梦幻般的色泽,观感相当出色。

DSC_7604.jpg

DSC_7606.jpg

背板核心处未作开孔,而是喷涂了大面积的Ultra粉色涂鸦,尾部约有三分之一面积进行了镂空处理,为吹透式散热设计。

透过尾部的开窗也可以发现,整个散热模组拥有2根6mm镀镍热管,并且热管与鳍片之间采用了回流焊工艺。对于满载总功耗为130W的RTX 5050来说,怕是要给吹感冒了。

目前正在使用RTX 3050的玩家需要注意,由于RTX 5050功耗为130W,因此需要外接供电,这张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也是在侧面设计了1个8Pin供电接口。

DSC_7610.jpg

显示输出接口方面,老黄并没有和苏妈一样下刀,依旧是3个Display Port 2.1b、1个HDMI 2.1b。iGame一键超频按钮自然是没有缺席,出厂默认为按下状态,可将原本2572MHz的核心频率提升至2647MHz。尺寸方面,虽然是三风扇,但是依旧符合SFF标准,不含挡板,三维尺寸为300.5x120x50mm,可以兼容大部分中塔机箱。

理论性能测试

对于RTX 50系列显卡、Blackwell架构的新特性,大部分玩家早就听出茧子了。说到底,最大的提升在于新加入的DLSS 4多帧生成功能,由原本的2倍帧生成升级为了4倍帧生成。对于音视频制作者而言,全新的NVENC、NVDEC编解码器也是支持了4.2.2格式的编解码,导出视频的速度得以大大加快。

作为RTX 50系列中的一员,RTX 5050自然也是支持上述的功能。配置上,RTX 5050拥有2560个CUDA流处理器,以及容量为8GB、位宽为128Bit的GDDR6显存。

配置4.jpg

话不多说,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使用的测试平台。CPU采用了目前最强的消费级处理器AMD锐龙9 9950X3D,在测试游戏等场景下启动X3D游戏模式,关闭第二个CCD。在测试生产力时则关闭X3D游戏模式,恢复16核满血性能。PBO为自动,内存手动调参至6000 C28,驱动为最新的576.88。

此外,我们准备了一张公版频率的RTX 4060显卡进行同步测试,方便大家一窥RTX 5050的性能水平。

图形性能测试

3DMark

3dmark模板_0.jpg

在经典的3DMark基准测试中,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在考验DX12性能的Time Spy系列测试中,小幅落后于RTX 4060,幅度约为2%~4%。不过在考验DX11性能的Fire Strike系列测试中,则反败为胜,平均领先幅度有2%~9%。光追性能也有小幅提升,不过实际上也在误差范围内。

GeekBench

geekbench.jpg

在GeekBench 6.3中,无论是OpenCL还是Vulkan API,RTX 5050都在一定程度上小幅落后于RTX 4060。

生产力测试

SPECviewperf 2020

SPEC模板_0.jpg

在生产力测试方面,我们首先使用了SPECviewperf 2020进行综合测试,结果表明,在比较主流的三维动画建模软件3dsmax、maya中,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小幅领先于RTX 4060。在其他场景下,二者表现基本相当。

Blender

blender模板_0.jpg

在Blender建模测试的三个场景中,RTX 5050均小幅落后于RTX 4060,在Monster场景中比较明显,幅度约为10%。

D5渲染器

D5模板_0.jpg

在D5渲染器测试中,RTX 5050的帧数略微落后于RTX 4060,但是渲染性能则有所提升,耗时降低了约7%。

V-Ray

V-Ray模板_0.jpg

在V-Ray渲染测试中,二者的得分差距维持在误差范围内,几乎没有差别。

Procyon视频编辑基准

Procyon模板_0.jpg

在Procyon中,我们使用视频编辑基准测试调用Premiere Pro进行视频剪辑及导出测试,结果显示,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领先RTX 4060约9%,幅度不小。可见在RTX 50上引入的新的编解码器确实有点效果。

AI测试

虽然RTX 5050以及RTX 4060都只有8GB的显存容量,但是我们也对他们的本地部署AI大模型的性能进行了测试。

Procyon文本及图像生成

Procyon ai文本模板_0.jpg

Procyon AI生图模板_0.jpg

首先在Procyon中,我们分别测试了程序自带的3个小尺寸模型,第4个LLaMA-2-13B模型体积超过了显存容量,因此并未运行。结果显示,RTX 5050在3个模型中得分小幅落后于RTX 4060。

在基于Stable Diffusion的图像生成测试中,我们分别运行了FP16以及INT8算力下的Stable Diffusion 1.5,XL尺寸则未进行测试。结果显示,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在FP16算力下与RTX 4060基本相当。不过在精度更低的INT8算力下,领先幅度不小,约为14%。

本地模型部署

ai.jpg

我们使用LM Studio框架部署了两个体积较小的大语言模型,分别为DeepSeek-R1-0528-Qwen3-8B以及Qwen3 8B。因为占用体积不大,二者都能在8GB的显存容量内正常运行,速度也都非常可观。不过从结果来看,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要更胜一筹,每秒吐词速度平均领先12%~14%。

游戏性能测试

说了那么多生产力,想必大家早就看腻了,现在咱们来看看RTX 5050的实际游戏表现,首先我们选择了15款游戏进行了纯光栅测试,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了7款支持DLSS 4的游戏,来看看RTX 50系独占的DLSS 4多帧生成在RTX 5050上的表现。测试图表若未作说明,单位为FPS,默认为平均帧,1440P分辨率为2560x1440,1080P分辨率为1920x1080。

光栅游戏测试

光栅3_0.jpg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测试中的游戏并非全部为画质拉满,在《绝地求生》、《潜行者2》、《反恐精英》、《地狱之刃2》以及《心灵杀手》中适当调低了画质以便于放大差距。其余游戏则为全高(画质选项尽可能拉满)。此外,测试中并未开启光线追踪以及超分辨率采样技术,在超分无法关闭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100%渲染的TSR,否则为DLAA。

从测试结果来看,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在大部分游戏中的测试与RTX 4060相当,部分游戏平均帧甚至完全一致(仅1%Low帧存在区别)。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在少部分游戏中,例如《赛博朋克2077》、《绝地求生》中有小幅领先优势。而RTX 4060在《反恐精英》中则优势较为明显。总体而言,二者的光栅性能没有明显差异,RTX 5050落后1%左右,不得不让人感叹,老黄的刀法简直是奇迹。

DLSS 4游戏测试

DLSS 4 游戏横评_0.jpg

话说回来,RTX 50系显卡最大的卖点在于DLSS 4。RTX 5050在游戏上的提升,必须要结合DLSS 4来看。

在DLSS 4游戏测试中,我们默认设定超采样率为75%,如无法自定义采样率,则优先选择超级质量模式,其次选择质量模式。地狱之刃2因为压力较大,设置为平衡模式。超采样模型设定为Transformer,帧生成全开,即RTX 5050为4倍多帧生成,RTX 4060为2倍帧生成。

在7款游戏的测试结果来看,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的游戏表现显然是稳压RTX 4060一头,在部分游戏中拥有近1倍的帧数领先,当然,实际上也就是2倍帧生成和4倍多帧生成的区别。一些原本仅能60帧游玩的游戏,在DLSS 4多帧生成的加持下,一跃至200帧左右,堪称是电竞级体验。

功耗与温度测试

在室温28摄氏度,开放式平台下,使用FurMark对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显卡进行压力测试,在持续了大约1小时11分钟之后,显卡核心的温度维持在57摄氏度左右,显存的温度则在64度上下,此时风扇转速为1300rpm,非常安静。

屏幕截图 2025-07-04 202326.png

通过GPU-Z的软显功耗可知,压力测试时板载功耗在120~130W之前浮动,显卡核心功耗约为75W,130W满载供电全部由8Pin接口输入,未从PCIe接口取电。因此想要换RTX 5050显卡的朋友需要注意一下电源供电问题,如果使用的CPU为主流的12400F/7500F,则建议电源额定功率不要低于450W。

特色功能及装机推荐屏幕截图 2025-07-04 202524.png

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作为七彩虹家族的一员,自然是支持iGame自在星球控制软件的,不仅硬件出色,软件适配也非常到位。

屏幕截图 2025-07-04 202532.png

在iGame自在星球软件中,不仅可以自由调节七彩虹旗下的硬件产品的灯光效果,还支持与雷蛇等灯光生态进行联动,几乎做到了跟光污染说再见。也支持调节风扇转速,各种软硬件参数,非常方便。

屏幕截图 2025-07-04 202600.png

此外,独特的AI助手功能也是非常有亮点,Live 2D风格的AI桌宠柒小希支持语音对话,可以聊天娱乐,也可以对她说出指令,调整电脑参数,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参数调试变得更加人性化,值得点赞。

DSC_7624.jpg

DSC_7635.jpg

DSC_7629.jpg

DSC_7634.jpg

目前白色系的装机风格非常流行,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的风格也是恰到好处,我们也使用了多款七彩虹旗下的白色硬件打造了一台白色全家桶。其中主板为iGame Z890 FLOW,散热器为iGame LQ360 Ultra W 2025,电源为七彩虹兄弟品牌的鑫谷昆仑MU-850G冰山版,机箱则为iGame C25A Ultra W,欢迎大家参考攒机。

写在最后

作为当前50系列中最入门的一张卡,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的表现并不“入门”。虽然在部分传统性能测试中略逊于RTX 4060,但它在DLSS 4多帧生成、视频编解码以及AI部署等新特性上的领先,已经让它具备了强有力的现实意义。

随着新出的3A大作开始标配DLSS 4技术,DLSS 4将成为未来游戏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只是高端玩家的“专属福利”。得益于4倍多帧生成的加入,哪怕是RTX 5050这样的入门型号,也能在画质与帧数之间找到更平衡的选择,从容应对未来一两年的主流游戏需求。

加上七彩虹一贯扎实的用料、高颜值的设计和完善的控制软件,对于预算有限又希望体验新一代技术的玩家来说,这张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显卡无疑是一次稳妥且富有性价比的升级。

如果你是主打1080P游戏,偶尔涉猎AI创作和视频剪辑的轻创用户,那么这张iGame GeForce RTX 5050 Ultra W OC 8GB,或许正是那个合适的起点。



发表评论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