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看重笔记本的轻薄性以及性能表现。前不久英特尔在2024 IFA展前期发布了全新酷睿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均采用8核(4P+4E)8线程的设计,配备Xe2核显,在综合性能、能耗以及NPU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吸引到广泛关注。今天我们将深入体验首批搭载酷睿Ultra 7 258V的华硕灵耀14 Air,一起来看这款产品在外观设计、性能以及续航等各方面的表现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外观设计:
在介绍处理器性能之前,我们还是先看一下这款笔记本的外观设计。华硕灵耀14 Air依然是非常具有灵耀家族特点的设计,机身采用CNC工艺,A面几条简洁的线条与组成的“A”字母logo相得益彰,让笔记本彰显出高级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笔记本的A面也是采用高科技陶瓷铝材质,不仅拥有出色的质感,还能有效防止沾染指纹,触感也非常舒适。
在C面键盘区域的上方,笔记本精心设计了几何格栅的微小细孔,这其中大有玄机。微小的细孔能够显著提升机身内的空气流动效率,从而实现更好的散热表现,确保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性能依然可以稳定发挥。
电源按键设计在笔记本的键盘的右上角,需要更大力度才能够按下,这样的设计可防止误触情况发生,从而为用户带来更加贴心的使用体验。此外,键盘支持三档背光,方便我们在暗光环境下依然方便实用。手感方面,键盘的按键反馈清晰,键程适中,可以满足用户长时间打字需求。
在接口方面,机身左侧为HDMI 2.1 TMDS、2个雷电4以及耳机音频插孔,右侧则为一个USB-A接口。这样的接口布局还算合理,可以满足日常外接键鼠外设、显示器以及高速传输文件的需求。当然,如果有更多外接需求,还是准备好一个拓展坞会令人更加放心。
对于华硕灵耀系列笔记本的屏幕素质表现,熟悉小伙伴肯定是充满信心。没错,这一次华硕灵耀14 Air配备了14英寸OLED华硕好屏,其拥有2.8K分辨率,120Hz刷新率,兼顾了画面细腻显示效果以及流畅顺滑的视觉体验。更重要的是这块屏幕峰值亮度可以达到600尼特,这意味着你即使在户外场景下使用屏幕,屏幕展现的内容也依然清晰可见。
笔记本屏幕依然保持了支持四大专业色域切换的优良传统,照顾到绘画设计、观看影片等不同的场景需求。同时屏幕还支持莱茵低蓝光护眼认证、DC调光以及杜比视界等等,在提供出色视觉体验的同时,有效保护我们的用眼健康。
为了更直接地展现屏幕性能,我们使用Spyder X Elite进行了显示器色域与色彩精确度的测试,可以看到在默认的原生色域下,屏幕覆盖了100%的sRGB、98%的AdobeRGB以及99%的P3色域。这样的色域表现足以满足住那也要用户对色彩的严苛要求。
而在色彩精确度上,测试显示屏幕的偏离值最大值不超过2,仅为1.84,平均值仅有0.77,如此出色的表现可以让步已基本胜任对色彩精准度要求极高的设计、绘画等工作场景,为用户提供足够可靠的色彩显示。
在轻薄性上,华硕灵耀14 Air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准,机身重量在1.15kg左右,厚度更是只有1.1cm上下,便携性极佳。再加上笔记本的C口支持PD协议充电,这让我们只需搭配一款高功率便携充电器,无论是带着它出差或者日常通勤携带,都能够大大减轻背包重量。
性能测试:
在进行性能测试之前,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位新朋友——酷睿Ultra 7 258V,其采用4颗Lion Cove性能核心以及4颗Skymont能效核心,P核最高频率为4.8GHz,IPC性能提升15%,这意味着笔记本处理单线程任务时,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完成工作,E核最高频率为3.7GHz,IPC性能提升高达68%,在多线程任务处理时性能发挥更加强大,三级缓存12MB,内存为32GB双通道LPDDR5X 8533MT/s,这为数据的快速处理提供了充足保障。
话不多说,先上测试。
Cinebench R23单核1900分,多核10573分。
Cinebench 2024单核119分,多核611分。
3DMark测试,CPU Profile单线程1141分,最大线程得分5823分。
在处理器渲染性能方面的测试,V-Ray Benchmark处理器渲染性能测试得分为9805分。
在处理器压缩/解压的测试中,7-zip总体评分达到58.314 GIPS。
值得一提的是,酷睿200V系列处理器均是将内存封装到了处理器中,规格统一为LPDDR5X 8533MT/s,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内存访问延迟大幅下降以提升整体性能,同时还缩小了主板上的占用空间。
我们使用AIDA 64进行了内存的测试,可以看到其内存读取速度为87366MB/s,写入为115.17GB/s,延迟则为96.9ns。
华硕灵耀14 Air配备了一块来自西部数据的1TB的PCIe 4.0固态硬盘,型号为SN560。我们使用Crystaldiskmark进行硬盘读写测试,可以看到其顺序读取速度可以达到5013.69MB/s,而顺序写入速度则是3388.28MB/s。
PCMark 10 Extended测试6728分,其中基础得分9042分,生产力8958分,数位内容创作9689分,游戏总分7058分。
在显卡方面,酷睿Ultra 7 258V处理器的核显为Intel Arc 140V,8颗Xe2核心,64个矢量引擎,8MB高速缓存,频率为1.95GHz。
3DMark部分的显卡性能测试:
Time Spy总得分4356分,显卡得分4118分,CPU得分6487分。
Steel Nomad Light DX12得分2671分,显卡测试19.79fps。
我们还简单测试了《古墓丽影:暗影》的游戏表现,设置1080P分辨率,最低预设特效,游戏平均帧率可以跑到65fps。
如果开启DIRECTX 12、开启Xess性能后,开启最低特效,平均帧率可以达到96fps,如果将特效预设调整至中等,平均帧率依然可以达到67fps,能够保证流畅的游戏体验。
另外我们使用《黑神话:悟空》性能测试工具,设置1920×1200分辨率,应用推荐画面质量设置:全低特效,超采样清晰度40,打开FSR以及帧生成。最后测试可以得到56帧,还是蛮超出我的预期。
不得不说在游戏性能上,这颗酷睿Ultra 7 258V的核显表现还是非常强悍的,妥协一定的画质与帧率,偶尔玩玩3A游戏大作也不是不可能。
我们对笔记本使用AIDA64进行CPU单烤测试,能够看到处理器峰值功率可以达到38W,随后降至约28W,维持较为稳定的性能释放。对于一款如此轻薄的笔记本,这样的性能释放也比较符合预期,既能够满足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功耗,延长笔记本的续航时间。
在AI算力上,酷睿Ultra 7 258V的NPU提供高达47 TOPS算力,而CPU+GPU+NPU总算力可以达到115TOPS,相较于竞品表现可以说是足够领先了。可能有人会说了,在一款轻薄本上,我们能够用上什么AI功能吗?
其实随着各大软件厂商积极在软件中布局运用AI,如今我们在许多具有生产力的软件中,比如Adobe系列,包括视频剪辑软件剪映等应用中,可以利用AI来提升效率,帮助大家更有质量、更快速度完成工作。
就以我个人为例,出差外地参加发布会,免不了要拍摄许多照片,在使用Adobe Lightroom进行后期编辑时,AI降噪是我几乎都会进行的操作。在使用灵耀14 Air进行AI降噪时,酷睿Ultra 7 258V的GPU能够保持满载状态火力全开,极大提升了AI降噪的速度。有了灵耀14 Air,即使一场发布会下来拍摄近百张照片,我也能在后期编辑上拯救不少废片从而节约不少时间。
由于英特尔处理器在视频编解码方面的领先,相信现在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会直接使用英特尔轻薄本进行一些简单的视频剪辑。
使用华硕灵耀14 Air进行4K视频素材的流畅预览自然是不用多说,那在剪映这类软件中,AI也是用户操作界面最常见的字眼之一,当我在剪映中使用AI人物抠像时,又到了核显发挥算力性能的时候,AI人物抠像的速度也会快上不少,大大提升了视频剪辑的效率。
华硕灵耀14 Air上也带来了一款智能多媒体管理软件——StoryCube,你可以很方便将iCloud或OneDrive上的照片、视频和音频导入到软件里,通过AI,软件可以将相册里的人物、场景进行分类,我们也可以通过时间、地点等标签查找照片、视频和音频,会方便不少。
目前PC上也越来越多的软件搭载AI功能,有的是借助云端算力,虽然对设备性能要求不高,但可能存在隐私安全、网络延迟等问题,而本地AI算力无需依赖云端服务,能够即时响应,在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中表现出色,用户数据私密性更有保障。虽然目前我们很难说只选择哪一种,但选择一款像灵耀14 Air这样有充足本地算力的笔记本绝对是不会错的选择。
相信用过酷睿Ultra笔记本的朋友都对酷睿Ultra的续航有不错的印象,那酷睿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NPU性能提升,在许多应用场景下更进一步降低整机的功耗,因此续航也表现非常优秀。
华硕灵耀14 Air内置72Wh电池,通过PCMark 10现代办公续航测试,可测得其续航时间能够达到惊人的20小时11分。可以说,这个续航成绩对于办公或大学生群体来说绝对是福音,即使出差在外一整天不充电,或者将笔记本带到图书馆中使用一整天,也不用太过担心笔记本没电的问题,让我们放心使用笔记本工作、学习或娱乐。
总结:
华硕灵耀14 Air以其出色的工业设计,展现了优秀的外观与轻薄的机身,而酷睿Ultra 7 258V则在核显、AI算力等方面的显著提升,为这样一款小巧精致的笔记本赋予了强大的内在性能以及强劲续航能力。
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你想要入手一款紧跟AI时代潮流,不会轻易落后时代的AI超轻薄本,那么选择搭载酷睿Ultra 7 258V处理器的华硕灵耀14 Air会是不错的选择。它不仅能够满足用户对性能、便携以及续航的需求,更可以带来智能体验,高效帮助用户完成各类工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