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AI概念爆火以来,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AI眼镜产品,不过虽然数量庞大,但功能、形态却日趋雷同。这其中不少都在试图成为一个大众想象中的“万能AI助理”,要会聊天、会翻译、会拍照,但最终却是陷入“样样都通,样样不精”的尴尬境地,缺少一个让用户非用不可的核心场景。
这个时候,与其继续在功能上做加法,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做一次精准的“减法”。最近,就有这样一款AI眼镜走了这条路并且在海外爆火,还在近日举行的2025凯乐石莫干山跑山赛引发关注,成为赛场新焦点,它就是致敬未知旗下专攻户外运动的BleeqUp超影擎。我很好奇它最终的体验如何,是否真能成为AI眼镜这个品类里的“破局者”?带着这些问题,我深度体验了BleeqUp超影擎AI运动眼镜,把我的个人体验分享给大家。

颜值不错,首先是个合格的户外眼镜
首先第一眼,BleeqUp超影擎AI运动眼镜外观与常见的骑行眼镜很接近,采用了一体环抱式大尺寸镜片设计。这种“久经考验”的经典形态之所以备受骑行者们喜爱,主要在于它能提供更好的户外视野和防护,能够帮助骑手更好地“直面”气流、沙尘甚至是飞虫,比较符合空气动力学,颜值也很不错。

眼镜整体重量约为50g,相比目前动辄上百克的AR/VR眼镜轻便不少,整体TR90材料使其兼具轻量化和高韧性的特征,镜腿铰链阻尼感中等,不会太松垮,环抱式的设计配合防滑的鼻托和镜腿,能更好地贴合面部轮廓,骑行中遇到出汗、雨水和剧烈颠簸也不容易打滑。

左右按键和前后触控区质感区分明显,右侧按键是拍照、录像及标记按键,左侧则是对讲/开关机键,右侧镜腿还有一个触控区域,能够通过滑动、轻触等操作来控制音乐播放和接挂电话,用久了能够很快上手快速使用按键和滑动来操作。

镜片方面,眼镜的原装镜片紫外线防护等级达到UV400,这是目前市面上最高级别的紫外线防护标准了,能够阻挡波长在400纳米以下的紫外线伤害。镜片还支持自定义更换,可以选配日光镜片、光致变色镜片等,支持后配夹片式屈光镜片,对近视用户也非常友好。

这款眼镜的摄像头在“两眼之间”,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拍摄视野整体更接近人眼的第一视角,不会像一些摄像头放在边上的智能眼镜一样,拍摄的视频总是“偏一点”;麦克风和扬声器单元在眼镜腿,体积相对不算太小,但整体融合度较高,前粗后细的镜腿设计配重较为均衡。

眼镜内外各有一枚指示灯,能用来表示工作状态及充电电量等;磁吸式充电口在眼镜的右镜腿区域,充电不用插拔更方便,还带来了更好的防尘防水能力。

总体而言,就算抛开所有智能化的光环,BleeqUp超影擎仍然是一款颜值不错,佩戴舒适且功能较为完备的专业运动眼镜。这几天上海阴雨和大太阳暴晒交替出现,让我的骑行体验也像坐上过山车一样时好时坏,不过BleeqUp的表现还是非常稳定可靠,能够很好地完成它作为一个运动眼镜的“本职工作”,尤其在重量控制、佩戴稳固等方面个人还是非常满意的。

不只是自行车上的“行车记录仪”
作为一款主打AI运动拍摄的眼镜,BleeqUp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解决了设备繁杂的痛点。比如以往户外骑行中,我们往往需要配备一个蓝牙耳机听音乐和导航、一个运动相机记录第一视角画面……繁杂的设备很容易影响到骑行体验,但BleeqUp则做到了一个设备,多种能力。
首先拍摄方面,官方数据显示,这款BleeqUp眼镜采用了索尼1600万像素COMS,拥有120°超广角,最高支持4656*3496分辨率图像及1080P/30帧率的画面视频拍摄,拥有骑行、跑步、步行等多种防抖模式。眼镜内置的32GB存储空间如果只拍视频的话能够存储约4-5个小时的视频文件,基本能够满足日常需求。

成像效果而言,画质细节不错,色彩饱和度会很高,在拍摄一些户外空旷场景时较为讨喜,但在一些逆光、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还有一定提升空间。拍照的时候还会存在约1秒的延迟,如果在这期间出现颠簸容易出现糊片情况,拍照的时候需要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BleeqUp有一个专门为公路自行车骑行拍摄设计的“公路自行车骑行视角”。很多公路自行车骑手为了更好地发力及降低风阻,会在骑车时把头埋低,这个时候如果眼镜还是只能拍摄正前方视野就会容易出现只拍到车架的情况。BleeqUp选择使用超广角镜头优势解决这一问题,可见其对用户需求的洞察。

此外,App还配备了AI一键成片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一键剪辑,我们可以在骑行过程中点击右侧按键标记,软件会优先选择我们标记的素材,并通过AI预选整理其他较为精彩的素材,再加上配乐,最后生成一个带有地图轨迹、运动速度、里程、时间在内的综合视频。


最终呈现效果
如果你是拥有更专业骑行设备的朋友,还可以在设置里绑定码表、踏频器、功率计等设备,形成更专业的骑行路线记录视频,在记录自己详细运动数据的同时,发到朋友圈、车友群里或许也会成为点赞收割机。不仅如此,BleeqUp还内置了团骑功能和对讲机等可多人交互的功能,可玩性也是非常高,很适合团队整体配备。

除了拍照功能以外,我觉得BleeqUp的音乐效果其实更实用。毕竟日常生活中,如果眼镜和耳机搭配不好的话,很容易互相干扰,加重耳朵的负担,戴久了会很难受。
BleeqUp则是通过融合眼镜和耳机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在硬件上搭载了4个发声单元,搭配定向气传导,声音在细节表现上相比一般开放式耳机要更好。

还有一个比较个人化的感受在于,此前我每次测试非入耳式的耳机时,戴久了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感,这主要来源于持续的物理钳夹和不断的微震动刺激,但这种情况在BleeqUp上并没有出现。
App端还提供了均衡、低音、骑行及人声增强四种模式。其中骑行模式会针对风噪进行一定的优化,低音模式虽然能够有效增强部分低音,但效果个人体验而言仍有提升空间。

结语:专精运动,能成为AI眼镜的“破局点”吗?
自从AI诞生以来,关于“下一个AI硬件”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真正的爆品AI硬件会出现在哪个品类中,却一直没有定论。不少人非常看好AI智能眼镜,市场的不断拓展和良好的反馈也在证明这一点。但就目前来看,AI眼镜虽然确实可以看做是AI硬件这一品类里面最有可能出现爆品的品类,但它的成功路径或许并非我们最初想象的那样。
何出此言呢?主要是由于目前AI眼镜这一品类产品在发展路径上先天存在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很难说清楚,当我们已经有了手机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使用眼镜来拍照、扫码、对话等,难道只是为了节省一个“从兜里掏出来”的步骤吗?

来自小红书用户@王墨
换句话说,目前很多通用AI眼镜总是试图一步到位,成为智能手机的替代品,但最终却因为找不到核心的、不可替代的使用场景,而渐渐有沦为一个“酷炫但非必要”的科技潮玩的趋势,很难真正让这一品类产品真正走入大众消费者的视野。
而BleeqUp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去做“万能”的加法,而是围绕骑行场景做了“专业”的深耕,围绕着骑行这一具体的场景做“减法”。户外运动本就需要佩戴眼镜,而解放双手、记录第一视角又是绝对刚需。当产品完美解决了特定人群的核心痛点时,它就有望从“非必要”变成“必需品”。

此前BleeqUp的CEO曾表示,BleeqUp眼镜希望成为运动眼镜中的“佳明”。佳明的产品策略同样不是取代手机,而是在运动健康领域做到无可替代的专业性,这才使其筑起了自己的护城河。归根结底,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当然,抛开行业观察,就个人感受而言,BleeqUp最大的惊喜是那些充满巧思的细节。比如骑行速度播报、多功能骑行模式、能搭配其他配件使用的拍摄录制等,其中很多功能明显能够感受到企业的用户洞察。
虽然我并不是狂热的自行车爱好者,但不得不说,自从拿到这款产品后,出门的愿望就开始猛涨,体会到了不少骑行的乐趣。一款好的运动设备就是这样,能够成为我们走出舒适区的理由,更何况是这样一款兼具实用性和颜值的产品呢?

专精运动能成为AI眼镜的“破局点”吗?BleeqUp超影擎体验测评
老李头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5758号
发表评论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