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不住车”的新能源汽车,终于迎来强监管了!
就在昨天,工信部就《新能源汽车驾驶模式规范》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条款规定:纯电动车与插电混动车每次重新启动后,默认驾驶模式需设定为0-100km/h加速时间大于5秒的“温和模式”。

这意味着,即使你购买的是高性能车型,每次上车启动后,车辆也不会默认进入“狂躁”状态,而是需要一个主动切换操作才能释放全部性能。
这份征求意见稿的核心内容相当明确:安全优先于性能。
不过规定并未禁止车辆提供高性能驾驶模式。钟爱推背感的车主仍可手动切换至运动、赛道等高加速模式,享受瞬时加速的乐趣。

但切换并非无声无息——新规要求车辆在切换至高加速模式时需驾驶员主动确认,并在使用过程中持续显示光学警示信号。
时至今日,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性能已远超传统燃油车。电机特性使得新能源车能够瞬间达到峰值扭矩,部分车型的零百加速时间已压缩至3秒级,甚至进入2秒区间。
这种“秒杀级”性能在带来驾驶乐趣的同时,也埋下了安全隐患。医学研究表明,普通驾驶员从发现危险到做出制动反应的平均时间为1.5秒。

若车辆默认加速过于激进,在突发状况下极易因操作失误扩大事故风险。5秒的加速阈值实际上是经过精心计算的“安全锚点”——既保留了车辆日常超车、并线等必要动力需求,又通过限制极端性能输出,为驾驶员预留足够的反应窗口。
新国标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在汽车行业掀起波澜。支持方多为安全机构和部分传统车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指出,新规是“对新能源车野蛮生长的必要矫正”。
保险公司也持乐观态度,认为这将降低赔付风险——某大型险企测算,若新规全面实施,新能源车保费有望下降5%-10%。

然而,反对方的声音同样强烈。性能车爱好者群体率先抗议,称此举“阉割了电动车的灵魂”。社交媒体上,有用户吐槽:“我花高价买高性能版,结果默认模式比出租车还慢?”
短期内,新国标的争议不会很快平息。性能爱好者视其为对驾驶自由的限制,安全倡导者则称赞这是迟来的保障措施。
从行业视角看,这或许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新阶段——从追求“跑得多快”到注重“跑得多稳”的转变。毕竟,当我们在红绿灯前起步时,那一刻的平稳,比推背感更值得珍惜。
首次启动加速不得快于5秒!新能源汽车新规要来了
中环吴彦祖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5758号
发表评论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