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达(Delta)
按产量来说,第一大厂非台达莫数。产量远超第二名Liteon,无论是在PC电源领域还是通信电源领域。台达的工厂在内地有东莞和苏州两处。
台达的电源常见的有三个编号:GPS/DPS/NPS。NPS是Delta注资的一个香港的设计公司Newton(新达)设计,台达生产。DPS是“Delta Power Supply”的缩写,GPS则是“Giant Power Supply”的缩写。DPS这个前缀历史最久。一般来说同时期设计的产品DPS和NPS的产品的用料要强于同结构同功率的GPS型号。DPS编号的台达多见于服务器产品,而GPS更多的见于家用以及零售产品。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DPS和GPS的内部看起来一模一样,例如现在联想锋行King中的DPS-400TB,就和GPS-400AB几乎一致,和富士康的400W也看不出差异。
台达的产品广泛见于大的品牌机商的产品中。那作为产量第一的台达,其产品有什么特点呢?
作为国际化的大厂,有些优势是规模较小的厂商所不能比的。比如元件的采购,往往可以更低的价格采购国际大厂的产品,比如关键部位的电容和功率管。而小厂想用这些名牌元件的代价就稍高些。有一些在小厂看来成本很高的操作,例如散热片开模这样的事情,在大厂可以很好的把成本摊薄。大厂的技术实力也相对小厂要强很多,如果一个厂的产品可以在超过1kw的冗余电源领域站住脚跟,难道谁还会怀疑这个厂的技术实力么?大厂的生产也相对专业,对大批量产品的质量控制也更有经验。
比如,对于台达这些产量巨大的厂商,半桥拓扑这种性能较差的结构在1998年就被正激彻底取代了。对他们来说正激结构的电源早已成熟而且成本已经得到了控制,而且正激结构简单,可以更好的控制产品的一致性。即使是低端的产品也用正激来做。而国内的大部分厂商还抱着这种对他们来说造价低廉的半桥结构不放。甚至一些二线的台资厂商,做低成本电源的时候也要做回半桥的产品。
那么,可不可以说台达这些大厂的产品就一定是好产品呢?这个就未必了,一方面这些厂只是产量大,整体水平高,但这些大厂有时候的低端产品的用料也很一般,指望他们用作1000W电源的态度来做250W的产品?即使是大厂,也不会做赔钱的买卖,一分价钱一分货的规则依然适用。客户肯为每台电源下多少本,就有什么样品质的产品造出来。台达绝对不会给十分吝啬的顾客最新锐的产品。
打着台达自己牌子的产品很难在村里见到,零星蹦出来的水货也大多不新。我也没必要去夸那些品牌机里面才有的型号。目前台达的官方的零售型号均以GPS开头。港台地区销售的台达中高端EX系列的GPS-650AB和GPS-750AB,通过了80plus,用料属于同级别大牌产品里面中上,做工很好,售价也还好,性价比不错,这个结构也见于Antec的EA650。近期又增加了GPS-850CB和GPS-1000AB两个12CM风扇大风车型号,80PLUS认证,用料非常扎实的双路磁放大结构,十分值得期待,可惜目前还没找到全新的内部图可贴。中端PM系列的GPS-550AB和GPS- 400/450 AA,台达那种非常经典的主动PFC结构,如下图左;以及入门级的VL系列GPS-300/350/400 AB,如下图右,属于无PFC或者被动PFC的型号。PM系列和VL系列还都走的是性价比路线的产品,这两个系列其实近年在富士康的台达OEM型号已经见到,可惜的是目前的产品一直在效率方面没有起色。尽管台达的高效率80PLUS低瓦数产品已经研发生产了很多型号,但台达的官方中低端零售电源这块依旧十分保守,这种保守也是台达现在难以在零售市场打开局面的原因之一了。
台达的产品在国内的DIY市场难以铺开的原因很多。台达专注量大的OEM单,对国内的零售市场很不受重视,渠道不认真维护,产品更新也十分缓慢,不肯拿出最新锐的产品针对高端市场,最实惠的产品针对低端市场。对零售市场的了解不深入,甚至一直有PC电源的功率在25度标定就完全足够的观点,在产品特性和定位上不会准确的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没有足够的卖点(比如高效率、超低噪音、模组接线之类的特性)。同时也跟国内市场型号上不虚标、内部不缩水就混不下去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有关。结果就是先是Delta自有品牌在国内的零售市场慢慢销声匿迹,然后英志、富士康的Delta产品的渠道也慢慢凋零,但好现在Antec开始和台达合作,消费者还可以在Antec的产品中买到台达的产品,这块将在Antec的部分继续介绍。本篇只涉及台达的正式零售型号,但台达真强实力只能去工包产品中搜寻了。
台达在零售的代工相对不多。零售品牌的客户有Antec,ASUS,CHIEFTEC智拓,Enlight英志等
光宝(Liteon)
光宝电子,依然是专注于OEM的生产大厂。国际大牌的品牌PC/服务器里面的常客。也是超微(Supermicro)的重要代工厂之一。曾经被香港某大学的调查报告揭发过“血汗工厂”的问题。其电源产品在国内常被叫做源兴。但是在零售PC电源里面比台达还难找。曾经国内的九州风神用Liteon给OEM的几款帖自己的牌子,可惜也没坚持卖多久。如果在国内碰到一些工包的Liteon电源,别当它是杂牌子就好了。
下图是源兴的一个非常经典的500W-700W范围的产品,分别有过源兴、Dell、超微等数个版本。主动PFC+双路磁放大+8CM Nidec。算是Liteon十分有代表性的电源产品。

Liteon的电源在HP、Dell等品牌机中非常常见。在国内的工包市场,Liteon的250W-350W这个范围的产品相当常见。也是被一些商家虚标功率的“常客”。
康舒(Acbel)
康舒(Acbel),08年台系开关电源企业营收排第三。这几年在国内整体上发展的还不错,算是个OEM和DIY业务并重的一个厂商。想必很多人看过 acbel给SUN OEM的550W,在工包货中物美价廉。零售产品近些年在国内市场逐渐从中低端到高端逐渐拓展。产品策略在近期来说也算找到些感觉。
中低端市场:E2系列(8CM)、新IP(Intelligent Power)系列的IP430/IP470
中端的产品:IP系列中的高阶部分、突出高效率的I8系列以及R8系列中的低阶部分。
高端产品线:R88系列(80plus银牌)、M8系列以及R8系列中的高端部分。
康舒的产品简单一点来说,E2系列较老,噪音较大,效率相对较低,12V输出能力偏低,不过还算结实。目前已经逐步被IP系列的低端部分所取代。IP系列均为12cm的大风车产品,分为低端一些的、被动PFC的IP430/IP470/IP510,以及主动PFC的IP560/IP660。IP系列主要意图突出的是产品的性价比,噪音控制得不错,在转换效率上中等,没有80plus的认证。其中的IP430和IP470算是出货的主力,而IP510以上的产品因为没有80plus等特性,在所在的价格区间里多少有些尴尬。强调高转换效率的i8系列的两款产品的出现,就是针对IP系列高阶部分的不足,市场定位相同,算作IP系列的“加强版”。I8系列因典型负载下的转换效率最高可达85%,因此号称“85PLUS”,想以此突出相比市场上其他80plus产品的效率优势(按道理这种情况叫“85minus”更合适),i8系列均通过了80plus认证,其中i8 490还通过了80plus铜牌认证。R8系列是稍早一些时候推出的中高端系列,全系列通过80plus认证。分成早一些推出的R8 525/607,以及后来推出的效率更高、额定功率更大的新型号R8 700/800。M8系列则是和R8 700/800几乎对应的模组接线型号。80plus银牌的R88系列则代表目前Acbel零售产品的顶级水准,分为500W/600W/700W和 900W/1100W两种结构。更高转换效率、瞄准80plus金牌的R9系列目前也在研发当中。
进一步分析,康舒目前在市面上的零售产品按上市的时间次序大致可以分成四代。最早的是E2系列,这个系列已经开始在市场中淡出;接着是R8的525W/607W(如下图)。这部分产品可以看做是已经早先老IP系列的80plus进化版。基于CM6800G,用料较足,拉偏表现很好,12V纹波控制得一般,效率表现也较好,额定功率数值和型号数字相一致。算是康舒较为厚道的时期的产品。这一代的R8也有一些可以即时显示功率的个性型号,450W至550W的Digital Power系列和600W的LED Power系列。
接下来就是目前康舒当家的一些后出来一些的型号,包括IP系列和i8系列,以及R8 700/800,以及M8系列。康舒在这一代的型号上“小试身手”,一方面是将E2系列的命名方式拿过来,每个产品的型号数字都比实际的额定功率数字多了50。例如R8 800实际上是750W的额定输出,IP 430则实际上是个380W的电源;另一方面在新的i8系列开始宣传“安全超频100W”,当然说的是在25度的条件下,电源能比额定功率多输出100W。这些在功率标定上玩的几个小手段已经足够让消费者迷惑好一阵了。
这一代的产品本身可以说有点两极分化的现象。上面的两张图分别是IP系列的被动PFC(IP510及以下)和主动PFC型号(IP560/IP660)的内部图。主动PFC的产品基于Fairchild的FAN4800,3.3V的输出均为DC-DC VRM。I8系列的内部图和上方右侧主动PFC产品的内部图十分相似,只是个别细节上i8有所加强。这几个系列的主要特点是内部单薄,压缩成本压缩的有些厉害。效率尚可(i8系列的效率比较好),纹波表现一般(比航嘉同级别的好一点而已)。被动PFC结构的IP系列功率标得非常紧,酷冷至尊贴牌的 350W,被酷冷标成390W,结果anandtech测试的时候,该电源无法达到390W这个宣称的“峰值功率”。其中的 IP660在hardwaresecrets的测试中暴露出输出受温升影响较大的问题。额定功率标610W的产品,在45度的环境温度中在60%以上的负载无法完成短短几分钟的持续输出,只是一个350W电源的水准。尽管Acbel一直习惯于25度标定输出功率,但这样的表现实在无法说得过去,毕竟其他大部分25度标定功率的电源都不是这种表现。25度下再“安全超频100W”,环境温度一高就傻叉的这种电源,别说有些型号坐地起价了,不卖得比别人便宜些还真说不过去呢。当然了,康舒的过温保护做的还是扎实,很有大厂风范(和n重保护都白费的世界第六大电源厂的水平相比还是好不少)。
http://www.hardwaresecrets.com/article/552/7
康舒的高端产品R8 700/800和M8这边则确实又有一定的进步。同样也是3.3V DC-DC VRM(放在的电路板的背面,正面看不到)。效率相比早些的R8稍有提升,基于CM6800AG控制的PWM/PFC,用料上也保持了一定的水准(当然台系电容显得有些过多了),体现了大厂风范,整体上算是个不错的产品。这个结构也见于酷冷至尊的RealPower系列的650W和750W、联力的 Maxima系列。
而康舒最新的一代就是斩获80plus银牌的R88系列了,3.3V和5V采用DC-DC,效率、纹波水平、输出各方面表现都十分出色,相对康舒之前的产品在各方面均有一定的提升,尤其是900W和1100W的高端型号,加长的PCB,固态电容等卖点十足,内部已经相当YY了(图中翻过来的小板是专门的5Vsb电路)。康舒一如既往的给这个系列多挂了个“88Plus”的牌子,好在没有在型号数字上再拔高50W,或许是康舒这回比较自信的缘故。R88以及对应的酷冷至尊的UCP系列在银牌产品中国内上市早,而且价格适中。这实际上就树立了一个同行以及消费者可以参照的标杆。凭借这个标杆,颇能显示出其他一些“顶级”品牌的厚道程度来,这是后话。
Acbel也是Coolermaster和ASUS等品牌电源的重要OEM厂商(这一部分有几张图实际上是Coolermaster相应产品的图片)。
全汉(FSP,SPI,Sparkle,Fortron/Source)
全汉想必不少人都听说过。这个牌子在国内还是有不错的渠道的。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近期又要随着新蓝暴系列“卷土重来”。不过这个牌子总体格调没有别的大厂高。一般的产品的做工和用料并没有别的大厂猛,东西也没有别的大厂规范。在品牌机里面的位置也往往比别的大厂要低。但是FSP也是有很生猛的东西的。
FSP现在的产品可以分成如下的几类,一类是老一些的蓝暴结构的电源,包括蓝暴400W 460W和新版和老版的领航者。半桥拓扑结构。算是全汉的经典结构了。输出能力不错,效率相对也不低,噪音水准一般,故障率还可以。现在FSP还在为低端产品生产这种结构的电源,也可见FSP相比别的一线台厂的差距。(FSP早期产品中也有一部分正激产品,例如零售的Zalman的ZM400B,但因现在的零售产品中已经极为少见,故此处未涉及。)
第二类是GreenPower结构,PFC和PWM基于CM6800的双管正激(台湾崇茂电子的CM6800 PWM/PFC集成控制芯片其实也是现在绝对的经典中的经典,目前台资厂PC电源中最为常见的方案)。当初率先在国内刮起了高效率,主动PFC,满载低噪音的新概念旋风。全该方案从最低端的180W,到绿宝、新蓝暴,通过简单的多管并联等办法一直延伸到现在全汉最顶级的1050W Everest系列产品。总的来说这个方案成本低,可以轻松的达到80plus的要求,也算是一个经典方案了。尽管最早的GreenPower 400W型号在质量上算是个失败的产品,但并不能影响该方案的“江湖地位”,很难找到第二个结构对电源业界产生如此之深刻的影响,该结构在推出之后迅速统治了FSP的产品线,不少找FSP来贴牌的高端的静音电源都是这个方案,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不同功率、效率表现的从高端到低端的产品。并被数家大大小小的电源厂所模仿。元件的布局、“散热棍”等特色元素被不少厂家学了去。
这个结构转换效率较高,利于实现低噪音,但输出能力很差,纹波表现也只能算中下,甚至很多大功率的型号在重载的时候纹的波表现不及格。尽管采用该方案的产品在同级别产品中均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型号输出水平达不到标称的水准。该结构的大功率型号(600W以上)的产品,包括FSP自有品牌、OCZ、Zalman等,或多或少存在功率输出不足的问题。在X-bit Labs的测试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该结构拉偏能力十分不足;在Hardocp的测试中,1010W的Everest系列充其量也只是个800W电源的水准,700W的Everest系列在电压输出的稳定性和纹波测试的表现也非常勉强;在JonnyGuru的测试中700W的Everest甚至无法完成最基本的第一项测试,并发现FSP直接将风扇的地线接到了+3.3V的输出端。故障率方面,这个方案的不同产品之间的表现差异非常大。“曾经在国内有过巨大影响的先锋”GreenPower 400W,因13N50的结电容较大,环路发生振荡,导致PFC部分故障率较高。总体上可以说,FSP该系列方案的表现,倒是有些像我们屡败屡战的航嘉。一个中低端的,本该在600W左右截止打住的结构,被一直拔高到了1050W,是不是有些勉为其难了。
第三类是FSP的服务器级别的电源,双层PCB,从较老的FSP460-60PFN,一直到给OCZ OEM的ProXstream 1000W。其特点是输出能力非常的强,交叉负载的表现完美的好,最新的产品满足80plus要求。但是噪音稍高,尤其是给OCZ OEM的Evostream和ProXstream,噪音非常的大。可惜的是OCZ的该结构电源已停产。FSP旗下的3Y主要产品是这一类的产品,OEM 居多,在目前的DIY产品中很少见。
第四类见于全汉的无风扇电源Zen400,以及一些全汉代工的型号。Zen400的结构和Zen300还有不小的差别(Zen300属于加强了的 GreenPower方案)。Zen400采用了谐振半桥技术,5V和3.3V采用DC-DC输出,功率管均采用大封装以利于散热。整体效率很好,输出水平也不错,算是现在业界最成熟的纯无扇电源之一了。
第五类则是全汉的双路磁放大结构。以全汉的实力,并不没有好的结构,而是并不想采用。实际上在be quiet!(在欧洲市场很出名的一个牌子,以前代工厂主要是至宝,现转为FSP)等通路品牌的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全汉生产的双路磁放大结构(也就是有些宣传稿里面的三路独立输出)的电源。PCB相比绿宝结构的产品来说较长,因此电源的外壳长度相应的也比一般的绿宝结构的产品来的长。电源的效率、纹波、输出能力等指标一扫GreenPower结构产品的晦气,堪称十分理想的产品,而且就成本来说依然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be quiet!的新版Dark Power PRO系列(P7版),从450W至1200W,在PCB上还留有350W的选项。这足以显示该结构的弹性有多强,有实力上大功率,又有实力控制成本,做中小功率的产品。
有如此好的方案,却迟迟不被大范围的采用(画外音:废话,从高到低的坑都被自家定位低一点的绿宝大哥占了,那还再能有地方)。不知道全汉何时可以悬崖勒马,让双路磁放大的这个结构的产品能够更多的跟消费者见面,何苦在高端零售市场只有廉价牌可打,自贬品牌形象,惹得一片抱怨之声呢?
不过全汉终于有些变化的迹象。近日在一些外国网站上,我们看到了全汉的Everest Pro系列的1200W的内部照片,内部结构和全汉以往的产品大不相同,可以称之为一个全新的设计(全汉终于没有再把绿宝结构的“业界最紧凑的1000W”这条自己骗自己的路走到底)。内部图片如下所示。Everest Pro系列目前包括1100W/1200W/1250W三个功率点,80PLUS铜牌,效率表现很好,80PLUS报告中115V下20%至100%负载大致83.5%以上,各组输出电压非常稳。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测试数据。
FSP(品牌及代工)的产品在80plus榜单中的上榜的型号非常之多,FSP/Sparkle/3Y/Amacrox/Aopen的,以及Be quiet!/OCZ/Zalman等品牌的一部分,FSP的上榜产品有接近150款之多,恐怕是最多的上榜者了,这些绝大部分,都是绿宝结构的产品,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该结构的影响力。FSP目前有三个谐振设计80Plus银牌产品,暂时还没有详细的信息,外壳长度较长,期待早日看到内部图。在这些入榜产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大量的80PLUS铜牌新品。例如Everest 85PLUS系列(全汉是说230V下的“85PLUS”么?反正115V下的80PLUS的认证报告还达不到85PLUS)。其中的600W和700W的FSPx00-80GCM值得关注。FSP已经为09年下半年的80PLUS铜牌普及做好了准备。
高效(Hipro)
高效电子,隶属于台湾群光集团,又是一个专注于OEM订单的厂商了。Hipro的产品很规范,做工和用料是高效很突出的地方,相当的厚道。一些产品的细节很有特色,例如高端产品中EMI输入部分的金属屏蔽罩。国内零售所见的产品不多。自有品牌的只有一个400W,最近这一批也因为国情,相比以前有些缩水,不考虑也罢。酷冷至尊的老超强380和430就是Hipro的OEM。不过因为是酷冷的低端超强系列,而价格看起来又不低端,所以市场反应一般,现在已经停产,没有后续零售产品上市,十分可惜。
上面是前五大的台厂了,除了全汉和康舒,都不怎么关注DIY市场。OEM单子量大,而且厂商比零售的消费者强势。而且这些大的客户真的会拿设备去测。偷工减料了要批退的,故障率太高了以后这单子就不给你了。不像零售产品的用户,一般也都是些散兵游勇。所以那些大厂的OEM单的产品相对质量稳定一些。如果有机会搞到这些大厂的全新高档型号,自然是美事一桩,但毕竟不算零售范围,总是YY这个的话就要钻到工包的堆里出不来了。
说到工包,岔开一点。工包的特点自然是性价比高了,但成色、改线、生产日期是一定要关注的内容。内部成色是理所应当要关注的。很多老式的、或者服务器用的电源都要改线,改线话改线小工的技术、工艺、用线质量一般都不大乐观。另外生产日期也很重要,尽管不是食品,但电解电容这样的组件的性能从出厂开始就开始衰减,而且生产的时间多少说明了电源所采用的设计的新旧。扯远了,暂时打住。
下面要说的产量低一些的台厂就对DIY市场就十分关注了。其中也有不少水平高质量好的产品出来,而且还有不少对家庭用户对发烧友更贴心的设计。
(专注于OEM市场的还有个Bestec联德电子,特点是主攻中低端,质量很稳定,但是产量一般,也实在没啥零售型号出来,所以暂且不表。)
侨威(CWT)
在宁波(冠硕)和深圳(达威)设厂的一个台资电源企业,曾经试水内地的电源零售市场,最终不了了之。当然那时候也有侨威自身产品质量有缺陷的因素。曾经为 Antec作代工,但因为在电源中使用了台系名声最差之一的Fuhjyyu电容,外加Antec的产品对静音要求高,风扇转速低,工作温度高,结果大面积的爆浆。不管是Antec还是CWT都被搞了个灰头土脸。最终Antec改投Seasonic。还好还新拿下了Thermaltake(Tt)的代工单子,在Tt的高端玩家电源Toughpower上宣称高品质长寿命,开始用台系电容中比较安全的智宝,然后从550W一直出到现在的1500W。Tt现在和CWT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好,逐渐在用CWT的产品接替以前的型号。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侨威这次不但稳住了Thermaltake,占领了Thermaltake从中端到高端的数个产品线,而且迅速扩大了代工的品牌数量。代工客户扩大至保锐、海盗船、OCZ、技嘉、Hiper、水冷的Koolance 等品牌,甚至内资的鑫谷、金河田等品牌。从代工数量上,可能堪与代工都都快烂大街了的FSP相比。
CWT目前主打的方案有低端的PUFP和PUF,中低端的DSA,中高端的PSH,和高端的PUC和最新的DSR。(老式的半桥方案目前也在产,见于鑫谷的部分产品,没啥意思,不提这个了)
PUFP方案是CWT开发的定位于低端市场的产品(如上图所示)。CM6805双管正激(CM6800的简化版),单路磁放大。特点是主动PFC、在同级产品中较高的转换效率和低成本。见于国内鑫谷的劲翔370。由于只是低端产品采用,所以做得比较清水,用料一般来说也比较粗心,故障率表现比较一般。与之类似的PUF方案是PUFP方案的被动PFC或者无PFC的版本。见于Enermax的Tomahawk系列的405W。
上图左所示即定位于中低端市场的DSA方案。成本控制得比较低,基于CM6800G的双管正激。不同版本间效率表现变化比较大,最高可满足80plus铜牌水准。纹波控制得比较一般,电压稳定性一般,成本控制的非常好,中低端的贴牌明星之一了。见于Tt的TR2 Qfan系列、暗黑PLUS、金刚PLUS、鑫谷的劲翔500静音版等产品。
PSH系列(上图左)算是CWT OEM品牌最多的一个架构了。同样是基于CM6800G的双管正激,双路磁放大。输出能力、交叉负载水平较强,纹波控制平均来说中等偏上,效率较好,静音水准较一般。采用这个方案代工的型号和品牌非常之多,用料水准也有较大变化,其中最具水准的是海盗船的TX750/TX850。同样也有一些做了些简化的 PSH方案,例如鑫谷的劲翔550和Tt的PurePower TR2 RX(上图右)。该方案在12V重载、3.3V轻载的条件下,3.3V的输出会有所升高,而且越热越明显。
http://www.xfastest.com/viewthread.php?tid=7443&extra=page%3D5
PUC系列的内部图的观感可谓十分壮观。双CM6800,两组双管正激的完全独立的12V。5V和3.3V由两张DC-DC小板从两路12V中分别输出。 5Vsb由一张倒扣的小板输出。覆盖1000W-1500W功率范围。12V输出非常强劲,但5V和3.3V输出能力非常一般,导致整体拉偏表现偏弱。噪音水准、纹波水平(尤其是3.3V输出)非常一般(不过海盗船的HX1000在这两个方面有所改善)。用料较强,做工一般。动态性能中上,转换效率较高,方案本身可以达到80plus的要求的水准。PUC方案因该电源的两路12V是完全分开的,因此在使用中需要注意不要把两路12V同时接到同一负载上(例如双PCI-E头的显卡),否则在12V重载的时候会恶化12V的输出质量。Koolance的顶级水冷电源(110V输入下1300W,220V下 1700W能力)用的就是这个PUC方案,相当的另类。
最后则是最新露面的DSR方案。同样是基于CM6800G的双管正激和3.3V/5V DC-DC输出。和PUC相区别的是DSR是单变压器,单路12V输出。在技术上更先进些。相比PUC系列最大的进步在于纹波控制的有所改善。美中不足的是和PUC方案一样,最先露面的1200W产品依然不怎么重视3.3V和5V的输出,DC-DC小板采用台湾茂达的整套方案,APW7073控制器搭配两颗APM2506N和两颗APM2509,从测试表现上看这种DC-DC的转换效率一般。
侨威在目前的80PLUS榜单上的表现十分出色。5金4银10铜。银牌和金牌集中在DSG和PUK这两个大功率和中高功率的方案上。期待尽早可以在零售市场上看到他们的身影。
海韵(Seasonic)
如果说谁代工的产品现在在DIY业界以超静音著称,差不多要说海韵(Seasonic)了。海韵因为和Liteon的关系,产品也颇有些Liteon的风格。Seasonic的火爆源于海韵对DIY的重视。Seasonic是最早倡导主动PFC+12cm风扇散热+高效率的厂商。Seasonic的产品在近几年刚换代的时候,基本都可以有业界领先的静音水准和效率水平。(不过在07年至08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海韵的零售产品在效率技术的进步上沉寂了好一段时间)这有赖于Seasonic先进的设计思路和大胆的S2FC温控设计。
不过温控大胆也必然有电源工作温度偏高的问题,因此Seasonic现在零售产品的用料很好,高端产品都用的日系电容,寿命还算有保障。但是如果运气不好,买到了生产过程中带有隐患的产品,那在日后的使用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可能就很高,好在有缺陷产品的比例很低,整体上海韵的质量水平还是很不错的。
现在海韵的零售产品分S12和带模组接线的M12两个大的系列。其中S12系列含S12,S12 energy+,S12II;M12系列出来的较晚,分M12和M12II。其中在内地市场,S12II系列已经取代了老式的无法通过80plus认证的 S12系列,和高端的S12的进化版S12 Energy+共同组成现在的S12阵容。M12II也于此类似,和原有的M12系列组成不同档次的搭配。
从内部结构上来说,海韵的产品相对明晰。现零售海韵自家品牌的型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S12II/M12II一类;S12 Energy+和M12一类。
海韵的S12II系列和M12II系列定位于中端电源市场,相对来说节约成本的考量就重要些。这个结构的元件布局很像全汉的GreenPower结构,CM6800的双管正激方案,但实际上海韵的设计还是比全汉要高明一些,在实际效果上相对全汉的产品有不小的改善,而且更重要的是海韵没有把这个设计搬到自家超过500W的产品中去。该方案交叉负载输出能力一般,尤其是5V的输出能力较弱,12V的能力也不强。但好处在于输出纹波控制得很好,好于全汉 GreenPower结构的水准。效率可以满足80plus的要求。静音是这套方案的最大的强项,温控设计的十分大胆。总的来说,这套方案满足中端产品 S12II/M12II的定位需求还是绰绰有余的,该方案也是一个OEM广泛的一个方案。海韵自家的产品在宣传中强调固态电容,可惜每只电源里面只有一颗,实在作用有限,也因此只限于海韵自家品牌玩噱头之用。不过海韵自家品牌的该方案产品整体用料还不错,ADDA的风扇,全日系的电容,额定功率标定的裕量也很足。
再说海韵高端的方案(下图)。该方案用在现售的S12 Energy+和M12上(也包括在国外卖的X900)。PFC和PWM基于Ti的UCC28515的双管正激,双路磁放大。做工和用料都有较好的水准。交叉负载水平相对S12II/M12II的方案来说有较大的改善,12V输出水平很好,5V稍弱,也但有不小的改善。纹波水平相对一般,效率水准满足 80plus。双滚珠扇子,在自家产品的温控相对没那么大胆,所以噪音水准稍微不及S12II/M12II系列,但也绝对属于超静音水准的电源。
接下来就是刚刚曝光不久的80plus银牌的750W和850W的M12D了(S12D实际上也是存在的)。全新结构的产品,基于新一代的CM6802BHG,双管正激,3.3V和5V采用了台湾茂达电子的APW7073A搭配APM2556N方式的DC-DC输出,日系NCC电容。效率表现十分出色,110V典型负载下接近88%。即使是在10%的负载处,仍可保持出色的转换效率(110V下超过80%,这就是CM6802的强大之处了)。电压稳定性、纹波的输出质量也有很好的水准。静音表现非常好。尽管用料难说非常出色,但850W的美国新蛋售价$300,倒是很有漫天要价的“顶级水准”,不过在东京秋叶原的上市价格相对还好一点点。可惜的是据传海韵因CCC认证的成本等原因,并没有在近期引入内地销售的计划。(在本文将完工之际,又传出海韵因投放市场和媒体短短几天就坏掉至少三台,全面召回在美蛋售出的第一批“天价”M12D的消息。海韵真幽默。)
在2009年海韵将普及80PLUS铜牌型号。而现在海韵在80PLUS榜单上已经是三金一银了。倒是一直没见铜牌的出现,到时候众多铜牌型号一起浮出水面的情形想必非常壮观。另外,在S12II的低端结构之外,海韵也有一些稍早些的结构,随工包产品流入内地市场。Seasonic OEM的品牌较多,常见的有Antec,PC Power & Cooling,海盗船,Silver Power,Arctic Cooling。
益衡(Enhance)
Enhance也是一家很有水准的零售电源代工厂商,规模不大,但产品一般来说很扎实。产品线从低端覆盖到高端,二次侧的低压滤波电容一般都是智宝产。中端产品在银欣的部分产品中出现较多,最近则在酷冷至尊的“新天尊”系列中出现;850W-1500W这个功率等级的高端电源是 Enhance目前代工代得最广泛的型号。也是目前最代表Enhance技术水准的方案。目前看到的850W以上的方案有三类。
第一个方案,如上图左,典型的是Antec的TruePower Quattro 850W/1000W(80PLUS铜牌),银欣的ST85F(80PLUS)、ST1000-NV,以及Akasa的PowerMax 850W/1000W (80PLUS)。单变压器方案,英飞凌ICE1PCS02控制PFC,安森美的NCP1280控制PWM。有源箝位+同步整流。双路磁放大,12V/5V/3.3V独立输出(Antec铜牌方案用了IR的功率管,其他品牌的非铜牌方案有所缩减)。非常粗壮的PQ磁芯的主变压器。尽管内部看起来比较“简洁”,但实际上藏龙卧虎,电压稳定性、交叉负载能力、转换效率、静音水准等方面都很出色(即使是现在越来越不受重视的5V和3.3V输出也没有含糊,交叉负载能力甚至略强于方案三),主要各路输出的纹波控制水平很好,但早期版本5Vsb的纹波水平超标(算是唯一的暇疵,不清楚最新的版本是否有所修正)。
这个方案还有一个变种,见于80PLUS铜牌的Zalman的ZM770-XT和ZM660XT。如上图右,将EMI组件位置前移,单主变缩减成类似后面将提到的双变压器方案的那种普通磁芯。PFC的电感电容组态采用了双电感+双电容的形式(下面的方案二也与此类似),PFC/PWM控制小板的也有所变化。可能归结为转换效率比较好。产品定位在中高端,或许说成方案三的缩掉一个变压器的版本会更恰当。  x
第二个方案,如上图右,也是单变压器,但3.3V和5V改由12V DC-DC生成,例子是SilverPower的SP1000-E。该方案相比第一个方案更为进化,有更高的潜力。但SP1000-E的表现有点令人失望,电压稳定性、交叉负载能力和纹波很一般,效率较好,但相对第一个方案并没有优势。看来益衡在这个方案上,还要多下些功夫来调整。
第三个,双变压器方案(上图左),由益衡早些时候的大功率型号(上图右,银欣的ST75F和老版本的ST60F)基础上演变而来。该方案基于较为常见的 CM6800,双管正激+同步整流,双路磁放大,三路输出相互独立。两个普通磁芯的主变压器更利于散热。尽管技术上相比单主变压器方案有些平常,但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电压稳定性、交叉负载能力非常好,接近第一个方案的表现,效率水准很好,纹波控制水准中等偏上。典型的是给酷冷至尊和思民OEM的方案,850W-1250W,以及银欣的ST1200。该方案前后有两个差别细微的版本,最新的版本在输入端的EMI滤波有所加强(上图左),见于很多零售 1200W左右的产品,用户可以从输入一侧的散热网看到的EMI部分线圈是三个还是两个轻松的判断出来。
这三个方案设计的都很出色,效率上均有能力满足80plus,输出能力也都很出色,同时也保持着较好的静音水平。做工规范、用料扎实,表现充分显示了益衡的综合水准,也算是狠狠地让益衡露了一把脸。
益衡的中端产品线也很丰富,也是重视80Plus较早的厂商,很早就有相当数量的产品通过了80plus的认证。产品的用料,工艺都不错,噪音水平较低(虽然稍微没法跟海韵相比)。零售产品主要出现在银欣和酷冷至尊的产品中。下面并排的三张图就是出现在银欣的产品中的三种结构。最左面的是较早出现的 ST56F,银欣仅有的中端产品却按50度90V这样最严苛的标准标定额定功率的型号(可见那时候的益衡更老实)。剩下的两个是最新的结构。中间的结构,基于6800G,双路磁放大,见于ST60F(80Plus铜)、ST40EF(80Plus)、ST50EF-Plus(80Plus)、 ST60EF(80Plus铜),以及益衡自有品牌的E80系列(型号ENP-51xxGH,以及ENP-5160GA),80PLUS,其中最新版的 ENP-5140GH获80PLUS铜牌。右侧的结构见于ST70F(80Plus)。这后两种结构的表现整体上也很好,转换效率较高(低负载下也有较好的水准),纹波控制表现也很好,用料和做工很好,静音水准也十分出色。在同级别、同时期的产品表现上堪称完美。
酷冷至尊以超静音和模组化为卖点的Silent Pro系列80PLUS产品(如下),也要归于这一档次。
到这里暂时介绍了在银欣和酷冷至尊的产品线中出现的中端益衡。益衡也有一个定位稍低的结构,ATX-02xxGA系列。例如某网友贴的香港卖的益衡牌的 500W(ATX-0250,如下图),以及Tagan的Super Rock 500W,单路磁放大。该系列(ATX-02xxGA)最新款已是可以通过80PLUS铜牌认证(益衡自家编号ATX-0250GA的500W产品,以及酷冷至尊的铜牌新天尊360W至460W)。该系列尽管也属益衡的低成本方案,但整体表现相对Seasonic的12II结构、全汉GreenPower结构、和CWT的DSA结构的这些同级对手也算可圈可点,不光有较好的效率表现,电压稳定性和纹波水平也属不错。噪音表现也很理想。
七盟(Seventeam)
七盟这个厂商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国内曾经一度很有市场影响力。在ATX12V 1.3时期,七盟给国内的DIY市场提供了不少高质量的产品。而进入了ATX12V 2.0时代之后,Seventeam在国内DIY市场的影响力就显著下降了。可能是渠道的问题。不过这个时期七盟的产品也有自身的问题,在设计上因小失大,尽管输出品质比之前有所提升,整个产品的效率反而不理想,发热较高。在高端电源高效率的潮流下没多少卖点。进入到ATX12V 2.2时代,Seventeam的产品在效率上有了不小的提升,家用的520/580/620PAF和面向服务器的850W/1000W先后通过了 80plus认证。家用的产品中七盟还引入了一定低的温度下关闭风扇的温控策略。产品本身堪称完美。但现在不少比七盟实力更强的名牌电源厂商都进入了内地市场,Seventeam在国内的DIY市场中恐怕很难再拿回当年的影响力了。
七盟现在的产品同样表现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高端和中高端的产品不乏高水平的设计。而在低端和中低端,产品的水平就很一般。七盟规模较小,接单子接得也接得杂,大单子不多。因此其产品的表现也参差不齐,前后的版本变化也较多。这里只介绍几个当前有代表性的。
七盟目前的旗舰产品是是一个1200W-1500W的方案。见于七盟自家的1200W,银欣的1200W。基于FairChild FAN4800IN(CM6800的同级别对手)的PWM和PFC。双路磁放大、三路独立输出。整个电源的长度较长。功率元件的用料比较饱满,电源内部整体观感比较YY。而几个版本的评测表现则比较参差不齐。同样是JonnyGuru站点的评测,单路12V输出的版本表现为效率较高但纹波表现一般(在极端的12V重载下甚至12V纹波超标),而多路12V输出的版本则表现为效率较低而纹波控制的较好,但有某一路12V电压爆跌的问题(应该是工艺因素引起的个体问题)。整体上来说电压稳定性较好。
接下来是七盟的850W-1000W的结构了(如下图)。该方案包括七盟的850EAD/1000EAD以及850EAZ/1000EAZ。零售产品最初见于银欣的OP1000(现已经被银欣自家的OP1000-E取代)。当时该方案的优点是电压稳,但效率和纹波控制较一般。(但是后期的1000EAD可是有80plus版本的,七盟换件换得还真狠) 再接下来是七盟的一个650W-850W的双层PCB方案了(如下图所示)。该方案的750EAJ在内地市场曾经跟XFX的顶级显卡捆绑卖过。包括的型号包括650EAD,750EAJ,750EAD,以及Ultra X-Pro 750W、Hiper的Type M 670W/730W。这个方案的最突出的特点是输出能力、交叉负载的水平、以及纹波控制的非常之好,显示出七盟的设计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矛盾的是效率的表现:贴Ultra牌的转换效率非常一般,110V下最好状况不超过80%。而贴Hiper牌的产品大致可以满足80plus的要求,可能是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所采用的功率管有所变化的原因。(该方案的工包货还因为主电容、主变压器的型号差异在工包商家之间引起了一段花絮,殊不知七盟的用料本来就有多变的“风格”。下图右侧的两张小图是来自X-bit Labs网站的测试的截图,七盟的工艺水平还有待提高,纯手工加工的量产电子产品是很难保证大批量出货的产品一致性的。)
接下来是七盟的最新锐产品,80PLUS铜牌的550W-850W的方案。型号包括550PAF、650PAF、750PAF、850PAF,以及模组接线的750PAZ和850PAZ。也见于银欣的ST75EF和ST85EF。网站宣称“搭配絕佳日系大電容”,英文“Build in Japanese Capacitors” (实际上也就那一颗最大的“大电容”是日系的。真有点像当年海韵宣传S12II的“固态电容”结果里面只有一颗的风采)。双路12V限流输出。采用了这个级别产品最常见的双管正激+双路磁放大。在80PLUS网站的数据中电压表现非常的稳。暂时没有进一步的详细评测可供参考。
七盟的中端PAF系列还有早期一些的450W/520W/560W/620W的产品,如下图所示。后三款通过了80plus。在内地的市场反应比较一般。算是当前80plus铜牌的PAF型号的“原型”。
最后一个要介绍的是现在七盟的零售Q-force静音系列。有450PAM和550PAM两个型号。这个系列最大的特点是七盟看家的ASM技术(下图中的那个左边金色的旋钮就是ASM的组件之一了)。这个ASM技术和七盟的半被动散热产品中的设计实际上是一样的,在一定温度阈值以内关闭风扇,并允许用户调整温控策略。这个特性技术上很简单,比较好玩,但也只是选件,曾经放到PAF系列上过。当然不要指望七盟会给所有的450PAM/550PAM都装上这个只是选件的玩具。效率不错,其中的450PAM还通过了80plus认证(遗憾的是550PAM没有通过,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七盟把80PLUS的标签也印在 550PAM的盒子上)。依然是Fairchild FAN4800IN的PWM和PFC控制,做工和用料相对一般,相对PAF系列有所简化,布局上竟颇具全汉GreenPower的神韵。高负载条件下的输出表现受温度影响较大,纹波控制得很一般。按照Jonnyguru站的测试,550W的型号大致只有额定450W的水准。这个倒有点像Acbel的IP系列了。看来该系列不幸被七盟扔到了两极分化的向下分化的那一部分了。
定位再往下的就不介绍了,被两级分化得越来越不怎么样了。
[ 本帖最后由 3716363 于 2009-3-8 20:4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