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折腾的意义就是找到更适合自己使用习惯的产品-ORICO硬盘盒

[复制链接]

39

主题

78

帖子

5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6
发表于 2019-12-11 13:47:19
       随着M.2固态硬盘的价格走低,在早些时候就用M.2固态硬盘盒组了一个体积比U盘大一些然后比移动硬盘小不少的移动存储。当时错误评估自己的使用场景,选了自带TYPE-C口的M.2移动硬盘合,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多少受自带接口的限制,一些老的设备根本没办法直接使用,无奈只能在网上多买了一个TYPE-C母转USB公的转接头,但这个转接头体积比较小,没用几次就丢了。一狠心,再买个接口普遍点的硬盘盒子,换过来。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折腾——又一款ORICO M.2全铝硬盘盒。
在众多硬盘盒里面挑这一款是这一款全铝硬盘盒的颜值相对比较高,彩盒还是ORICO白加蓝的主色,正中是产品的照片,这次选了深空灰,相比银色感觉深空灰质感强会一些。支持10Gbps带宽的传输速率,也就是USB3.1 GEN2和规格。
盒内配件、除了主角硬盘盒外,还有两张纸(一张使用说明、一张感谢卡)、一个六角螺丝与、一片散热硅脂条、一个安装螺丝、两条数据线(一个TYPE-C to TYPE-C,一条TYEP-C to USB),两条线都比较短,15cm长。
这个硬盘盒同样是全铝材质,尺寸是106.5*29*11.5mm,表面有做细磨砂工艺处理,边角也有导角,所以触感不错,没有毛糙感。外观方面个人感觉设计感上会高档一些,正面由规则横向条纹组成且延伸至侧面,有点以前莱卡硬盘的味道。
TYPE-C接口、通电指示灯都安排在了前后侧。
硬盘的安装同样小白,背板上仅有一个小螺丝,拧下装上固态即可。背板底部印有硬盘的一些规格和认证标识。
PCB板,在固态的槽位镀有一条条的铜条,铜条上也规则的打上了孔,这主要是辅助m.2固态散热用的。
PCB板背面有密密麻麻的电子元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那颗最大的由JMicron生产的JMS583桥接芯片。一颗USB 3.1 Gen 2转PCI-E 3.0 X2的桥接芯片,支持SSD的SRIM指令,支持NVMe 1.3。JMS583只转PCI-E 3.0 X2是受USB 3.1 Gen 2带宽的限制,USB 3.1 Gen 2带宽仅有10Gbps,PCI-E 3.0 X2就有16Gbps了。转再高也还是仅支持10Gbps带宽,这个瓶颈只能是期待USB带宽有所突破了。
硬盘是之前的硬盘盒上拆下来的,东芝RC500 500G ,M KEY接口。硬盘盒仅支持M KEY和B+M KEY接口的固定,要买这个硬盘盒的朋友需要留意下。
硬盘盒自带的固态固定螺丝是值得吐槽的,因为拧紧了,固态还可以上下晃动。
在固态闪存颗粒上垫上散热硅脂垫,但总感觉哪里不对。不是借助铝壳散热吗?应该这一面朝下与硬盘盒正面的筛片贴合才对的吗?这样安装说明居然是借助硬盘盒后盖来散热,而我把PCB板 180度旋转过来又装不进去,这就尴尬了,那正面的条纹居然只是装饰?装饰?装饰?
安装完成,实际测试就不做测试了,没啥必要。硬盘的实际读写受很多情况影响,而做为有读写需求的你,只要知道USB3.1GEN1和GEN2的读写相差多少,你使用的接口是几的,速度差不多就行。至于固态本身应有的速度,硬盘盒基本是发挥不出来的,唯一寄望的是USB接口带宽有新的突破。
至于这一个硬盘盒的材质做工和细节没什么可挑剔的,全铝机身,比塑料会更坚固。如果能加入防水胶圈相信会更不错。当然这个硬盘盒的内部还是调整一下比较好,一是把固定螺丝做紧一些,避免硬盘上下晃动。二是把硬盘朝下安装,利用带的硅脂垫与铝壳接触,加快硬盘的散热。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