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总经理李德胜先生专访

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总经理李德胜先生专访

林元 / 2016-12-23 14:50140048

12月22日,机器人创新中心揭幕盛典在上海举办,英特尔公司代表以及国内领先的智能硬件创新创业平台代表共同为机器人创新中心揭幕,会后,记者对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总经理李德胜先生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专访内容。

李德胜:首先感谢大家今天的到来,这是我们第一个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开幕,包括今天还有路演以及机器人挑战赛,都是一个开始。

记者:首先祝贺机器人中心成立。因为之前我看过,除了北京,在及其他的地方也有规划,除了上海之外,之后,比如在深圳还有什么样的规划?机器人非常强调交互性,未来怎么把英特尔大数据和云的优势,以及交互2.0的技术结合起来。2.0还会有一些什么样独特的交互技术。

李德胜:其实今年七月份我们在深圳有一个机器人创新生态的峰会,包括我们在APEC上也有非常大的展台。今天上海这个创新中心是我们在峰会之后着手去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去探索合适的运营模式落地的第一家机器人创新中心。

因为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之前没有成型的模式,我们都是在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探索。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和探索之后,我们会考虑在深圳、北京以及其他合适的地方进行创新中心的落地,这是我们的规划。但是我们要把现在的空间先运营好,总结出可复制的模式之后,再做下一步打算。

第二个问题是有关机器人创新和交互方面的。机器人技术其实就是技术加上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和人的交互,包括机器人和机器人的交互,机器人和物的交互。我们今天看到很多路演项目也是如此,包括他运用激光雷达、摄像头以及很多其他的形式,最后也是要达到机器人和这个环境的交互。我们应该理解为机器人和环境的交互,在机器人眼里,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而已。

英特尔最大的优势是我们从前端到后端都有合适的平台来提供给机器人技术创新需要。包括我们前端有芯片,后面我们有收购的一些与人工智能相关、视觉相关的公司,都可以应用到机器人创新当中来。

我们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不一样的机器人,我们为什么坚定的看好这个行业、领域,是因为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做了。现在的很多技术还不是太完美,这也意味着很多的机遇,我们说交互2.0,之前的1.0,不管今后有几点零,其实最后你是希望做到一个非常顺畅的机器人和环境、人之间的交互。后面当然你需要有非常多的人工智能。在两三周之前我们在北京有一个人工智能的AI DAY,我相信很多朋友也去参加了。我们看到现在人工智能从前端到后端,从底层的芯片到上面人工智能的开发架构和语言,再到上面Nervana平台和架构,其实我们有一整套的东西可以提供给相关的从业人员。

我相信交互这一块还是有非常多的工作需要去做,包括像激光雷达,包括像人脸识别,甚至人脸识别基础上的表情识别,再往后还会更高级的交互方式存在。我相信这里面不是一两家大公司就可以把所有事情做好,因此这是为什么需要有机器人的创新生态,在英特尔提供一些核心平台的基础上,有很多的创新型企业,创新的公司都可以进来,做这些方面的工作。

记者:这个创新中心未来的合作伙伴是说和机器人有关都可以来谈合作的是吗?

李德胜:是的。我们这个中心有三个主要功能:

第一,交流和展示。就是生态当中好的产品、项目、公司可以到这当中来进行展示。这个展示实际上是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平台,有一些原来小公司的产品,你没有很好的平台给到大家来展示。刚刚和政府领导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也在聊,他说到这个空间和其他的空间可能不一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可以把产业调动起来,有号召力的公司和中心其实也没有那么多。接下来他也会邀请他的领导以及相关媒体到这边来参观、考察。我相信这其实给了入驻我们这里的展示交流的产品和项目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二,技术交流中心。我们不仅仅是把产品摆在这里,而是说比如说基于激光雷达的技术、SLAM的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可以长期的常规化的做技术交流和探讨。

第三,创新加速。这是一个加速器,今天我们部门两个和这个事相关的主要负责人也都在这里,张志斌是负责机器人生态,Nancy是负责众创空间。这两块,这个空间如果说有好的项目,好的团队,它可能需要一些投资以及加速服务,可以在这边得到相应的支持。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张志斌:我补充一点,实际上老有人问说,什么样的公司可以加入机器人创新生态和机器人创新中心。实际上在所有场合我们都在讲,只要是创新企业,不管大还是小,这是我们从一开始做这件事情的原则。

第二,刚刚德胜讲到了很多,我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比较推崇平衡的结构。也就是说机器人要智能,云端要智能。机器人端和云端都要智能,这是技术包括平台上的一个发展规划。

记者:咱们在7月份的时候提到机器人模块化的发展思路。今天我们又重点提到模块化标准,明年可能要推出了。模块化之后,比如在PC时期,通过模块化、标准化实现了PC产能大发展。机器人之后会不会随着咱们推模块化、标准化之后,以后我有什么样的需求之后,买一些硬件,买一些软件就可以满足我的需求了?如果说是这样的发展方向,以后有一些比如说有一些机器人创业团队可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

李德胜:你讲的前半部分非常好,这也是我们推动模块化的根本目的。现在很多机器人的生产线还无法做到大规模的生产,因为组件是不标准的。这和标准的电脑、手机不一样。那个可能是说我要一个几寸的屏,多大容量的内存,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连接件,很多已经都标准化了,只是说有十家还是一百家供应商,我根据我的性能、成本要求,来找到对应供应商。但是现在机器人呢?我们说一万个人脑海中有十万个不一样的机器人,首先机器人的标准化相比以往单一设备更大的困难度,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希望所有机器人企业出来的都是手工的生产线,手工作坊,这样很难拓展,而且成本很难降低。所以在某些形式下,能够标准化的组件,能够标准化的流程,我们希望它能够尽快的有这种标准化的组织、标准化的组件出来,我相信这对行业的推动是非常大的。而且真正到最后希望把产量做上去,希望把成本降下来,一定需要推动标准化的进程。这也是为什么英特尔希望通过和我们产业合作伙伴,包括学校的研究机构大家一起合作来推动这个标准化的进程。

你的后半部分我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这并不代表说在这当中很多创新企业没有用了,反而大家是在标准化的框架之下,我们每一个创新企业不要做低价值、重复性的工作。而是大家把自己的特长放到你真正专业的领域。你做激光雷达的,就把激光雷达做到最好,灵敏度最高,成本最低。你可能做人机交互,或者是语音语义的可以专注在这个领域里。同时,有激光雷达你也需要有不同的供应商。大家不要认为一个产品有一个供应商就够了,可能一个产品你最后因为不同的型号、不同的配置,甚至有了供货问题之后,如果说真正一个产业规模上来之后,你会有上百个供应商。所以这当中会非常多的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出现。而且我们也明确的感受到,因为机器人行业牵涉到的创新太多了,所以我们必须得有专注,才有可能在这个领域里取得成功。我们现在反而怕的是大而全的公司,我们相对比较看好的是小而精、小而美的公司。你可以把你的技术、你的特长、你的资源特别强化和专注到你的领域当中,做出你的特色,这是大有可为的。

记者:智能机器人这一块,未来哪些人才是紧缺的?根据您的判断,我们现有高校系统当中,在智能机器人培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英特尔在智能机器人人才培养方面,有没有和大学合作的计划。

李德胜: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对机器人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这个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而且我们从去年开始做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以来,起到一个非常大,非常积极的作用。就是包括国家的“双创”战略之后,对大学生,对年轻人,他的创新和创业技能的培训是非常好的事情。

我今年经常参加不同的一些活动,做一些演讲,他们经常请我去分享。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就是以色列的创新的例子。我们说以色列的创新是非常厉害的,在全球都是排名靠前的。但是以色列只有800万的总人口,这个人口比上海少、比北京少、比深圳少,甚至都不及一个单一的城市。但是同时这个数字和我们每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是差不多的。如果说我们把这800万大学生可以充分培训好,让他们有创新创业的欲望、技能之后,这迸发出来的创新能力和爆发力,我相信超过以色列是指日可待的,不用等太久。

另外你刚刚提到机器人需要哪些人才,我相信各个方面都是有的。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需要特别多专业领域的人才。既要有外形设计,又要有机械设计,你也离不开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和编程,还需要光学方面的算法,图像方面的算法,以后具体到应用场景和应用领域当中还要有市场和营销方面的人才。我相信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现在很难讲哪一方面是最需要的,如果说机器人产业真正的爆发,带来的人才需求,市场的能量是巨大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现在做这些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同时我觉得第二个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或者说这些领域的一些问题。我们不是教育专家,我们不能随便的去下一些评论。但是这两年我们把大学生或者是人才的培育从偏理论的培训,已经转到和产业链结合。包括很多大学当中也有众创空间,这是非常好非常积极的变化。包括机器人的教育,不仅是存在于大学,有的已经开始在中小学也有一些相关的机器人培训。建了很多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公司。

同时我觉得唯一的一点是说,我们在创新或者我们在进行培育的时候还是要目光相对比较长远。因为整个机器人的创新,包括我们看到的,他不是一个我们半年、一年革命就成功的故事。就像我们举个例子来说,PC从最开始最早的机型,再到万元奔腾的普及,再到大规模的应用,至少是有10年左右的周期。智能手机也不是说我第一天有智能手机出来了,所有人就开始追捧智能手机,那个时候也是有很长时间才转换到智能手机的。我相信机器人从培育到大规模的应用、大规模的市场化,我们从人才培养,从产业加速,到相关的配套服务是需要有耐心和恒心的。现在不仅是教育,包括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我们非常迫切希望看到“革命早日成功”的东西,我相信这需要大家持续的投入,持续的加速。

张志斌:关于和大学在机器人教育方面的问题。首先您提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所有机器人企业,见我们都在说缺人。这是一个机器人产业的特别大的问题。现在大家是分两条路,一条路是希望本地的机器人人才,人工智能人才慢慢起来。同时他们也在从硅谷、德国、日本、希腊很多国家引进人才。所以我们现在国家的创新创业团队确实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的全球人才。

回到机器人,回到教育,特别有价值的一点是说,机器人是一个产业,机器人又同时是学生包括大学、中学智能开发,技能的提升。所以在市场上专门有一个叫“机器人教育”,或者叫“教育机器人”,大家用机器人的产品形态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器人人才。我们和国内著名的大学都有一些深入的项目合作,包括清华等等。

反过来说还有一个机器人领域的普及。比如说我们去办一个新企业,产能上去之后发现连熟练工人都没有。这需要我们在国内做普及化的,包括和一些合作伙伴就像今天的工业机械臂,当时最大的需求是学校,大家有一句话叫校企培训,就是学校和企业对接,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进行培训。这是整个中国职高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今天在创新中心搭建的这个平台,对教育、人才都是一个很大的支撑。之后不管是媒体、政府还有我们的产业生态,怎么样把这个平台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我们第一个机器人创新中心落户上海,选择上海的原因的是什么?是不是更看好上海机器人企业的发展?

李德胜:我们第一个落户上海可能有各种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上海的领导、张江的领导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非常支持。包括今天我们的揭幕,从市里的领导到张江的领导都出席了。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期望和鼓励。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也是因为我们这边的合作伙伴,他们也是有意愿大家一起做这个事,包括微能创投加速器,包括上海、张江这边也有机器人的企业在这边。张江也是国家级的双创、科创中心。把机器人创新中心放在这边非常有利于我们把创新加速,非常有利于我们把机器人这个产业在当地形成一个互动和聚集。

同时我们也要强调一点,这并不代表这个中心仅仅服务上海,这个中心是辐射全国的,全国的企业希望入驻我们的中心,这个入驻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说他的产品和创新可以在这里展示。同时其他地区的企业希望入驻这个空间我们也是非常欢迎的包括张江也是非常欢迎的。

第一个机器人创新中心是我们很好的开始,未来我们也会考虑在全国,在条件和时机成熟的时候,会以更多的形式,更多的地方会有机器人创新中心出现。

记者:目前机器人创业公司非常多,有一种说法是说中国会产生“机器人行业的泡沫”,英特尔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英特尔每年对机器人中心会投入多少预算?未来对这个创新中心有没有一些在营收上的期望和计划?

李德胜:非常好的一个问题。首先是泡沫的问题。我相信这两年我们听的非常多,当然我说的不是机器人行业,这是中国持续的现象,就是任何的行业有机会了,大家就一起上,然后带来行业泡沫,之后又进行收缩调整,然后又会有新一轮的投资进来。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正常的趋势。

首先有泡沫或者没有泡沫,最后市场都会进行调节。有一些企业挣到钱了,他会持续发展,会走的越来越好。有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好产品,没有好的定位,他最后就会退出。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行业或者是所有的技术都按照我们设计的这条线不偏不倚的走在这条路上。包括我们国家调控的行业,最后也很难按照我们的意志说不偏不倚的就走在这条线上。我相信机器人行业也是如此,我想第一个非常好的是说大家都看到了这当中有非常好的机会。

第二,对没有核心技术的,做大而全又没有能力支撑大而全的企业就会遇到挑战。这也是机器人创新生态希望通过我们的一些参考设计或者是开源平台项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这些企业都在做一些重复性的或者是增值不多的工作。这样大家可以把精力都专注在自己特别擅长的领域。比如说我做核心组件的,我可以把创新能力关注在核心组件。做整机的,我把核心能力放在品牌的打造、放在如何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去开发应用模式。这也是我们通过和硬蛋、和微能创投加速器做的机器人创新中心,我们是切切实实希望通过这个中心可以让我们生态中的这些企业有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的平台。大家可以互相借力。因为这个行业太大了,所以你很难说几家企业就把这个事情做完。而且这个我相信从时间到空间都足够的宽广,最后这个肯定不是说我们半年一年或者是两年这个行业格局就会定下来,我相信这当中还是有非常多的机会的。

第二个问题,谈到预算的问题。这个涉及到公司方方面面,各个层面的运作,在7月份机器人创新生态上我们也宣布了,我们每年会投入上千万到英特尔机器人创新生态当中,这当中当然不只是英特尔一家,这里面包括英特尔,包括硬蛋,包括一些政府机构,以及生态当中相关的企业。英特尔肯定会持续的在机器人领域当中进行投入。而且会在合适的时机继续加大对机器人领域的投入。这也是和英特尔的良性循环,良性增长,从前端到后端,到连接,到人工智能都是非常相关的,是一个确确实实融合了各种科技创新的机遇。所以我们一定会非常重视这个领域的投入。

第三个问题,对于回报的问题。我相信我们不是希望通过这个中心卖出多少芯片,或者是多少平台,这不是我们的指标。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创新很多时候,我们不希望用非常短期的目标去框住创新的步伐。因为任何时候,如果说只关注未来三个月或者是半年的营收的话,我相信很多创新都是做不下去的,这个不仅在英特尔,在整个行业都是这样的。英特尔的核心业务部门会持续专注于现有的营收,创新的业务部门会持续投入到未来有发展,未来有机会产生更多回报的领域当中进行投入。

刚刚我们所说的这种急迫的心态既不能用于机器人创新,也不能用于创新中心的衡量。所以我们相对会看得长远一些,包括我们部门看的也是未来2-3年,整个这个行业是不是有大的机会起来。有大的机会起来,就像我们刚刚谈到的,机器人技术最后离不开计算技术。因为机器人要有智能必须要会计算,只要有计算,我相信英特尔会在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离不开人工技术技术,我相信我们从前端到后端的人工智能的布局是非常有竞争力的,而且对整个产业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平台。所以只要这样这个行业发展起来了,相信在行业当中的各个合作伙伴,各个参与者都会有机会做得更好。记者:从目前来看,这个创新中心的创新企业,有多少企业是使用英特尔的技术?

李德胜:我相信我们在一开始成立这个中心的时候,我们是非常开放的。我们甚至在做加速器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定的方向是说,我们不希望我们一开始的眼光只是看到一颗CPU上,我们这个部门,包括我们做创新,我们是希望以一个开放的态度来鼓励创新,来支持创新。慢慢的,如果说有好的机会,好的产品,好的项目出来之后,通过英特尔和他们的接触,很多自然而然会用到英特尔的平台和技术。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项目包括以后我们入驻的很多项目,自然而然会用到很多英特尔的产品和技术,包括RealSense,包括计算,当然还里面有核心的芯片,包括云计算,因为现在很多语音语义的东西都是在云端处理。云端的处理自然离不开英特尔相关的平台和技术的支持。

因此现在,从我这个角度,我并不是特别关注我们现在进驻的5家公司是不是都用的英特尔。当然可能在合适的时间点,我们也会向各位媒体朋友汇报。我相信中心只是一个创新生态的实体形式。我更愿意谈的是整个生态当中最后有多少机器人项目,这个生态当中有多少家用到了英特尔的芯片和云端服务。

主持人:前两天杨旭总裁也谈了这个话题,在谈到怎么样打造生态的时候,英特尔不只是像以前那样着眼于我们的芯片,而是把整个眼光放的大。

张志斌:就以今天的8个团队来说,简单来说,这8个团队都会用到英特尔的技术和产品。怎么讲呢?他是机器人端不用,云端也会用。云端不用前端也会用。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海知智能,他是讲语义的,语义的计算一定是跑在基于英特尔技术架构的云端的东西。还有双臂协作技术,它当中用了三颗英特尔酷睿平台,而且还不够。包括第二个团队,阅面。也一直在追着我们要Movidius,就是我们刚收购的那个VPU的公司。所以我们对机器人创新生态,搭建这个平台之后,看到这么多合作伙伴来,他们没有压力我们也没有压力。实际上大家最后一谈,就是英特尔的技术还真的是无处不在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放开来支持这些创新团队。包括门口的迎宾机器人。我和他们老总打交道半年,我一直不知道这里面用的是英特尔的处理器。有一天他们的技术CTO说,我们一直在用你们的处理器。因此这方面,英特尔的技术确实可以讲是无处不在的。

主持人:这也是回到英特尔CEO科再奇先生说的增长的良性循环的大环当中,包括前端、后端、中间以及连接。

记者:我们看到除了机器人的空间还有众创空间,再加上英特尔本身有的技术研究院,这三者之间会不会有一些联系或者是帮助?

李德胜:英特尔研究院是我们自己本身的一个部门,他们都在做一些前沿性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会被我们的产品事业部采用,变成我们的CPU或者是解决方案当中的产品。还有被我们的产业所用,变成我们参考设计方案,可以给到我们的产业去用,那是纯粹的英特尔的一个研究部。

英特尔研究院和整个创新事业部和我们的生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为我们创新业务就是看前沿的东西。研究院研究一定是前沿的东西。因为你研究过去老的技术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所以我们一定是向前看的。所以天然的我们这两个部门一定会有非常多的合作,比如说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所以我和宋院长是经常会在各种活动当中大家一起出现,因为我们天然的有这种合作的关系。

同时您刚刚提到的众创空间加速器,里面有很多联合众创空间,现在我们已经在8个城市有14个联合众创空间,这些空间我必须要强调的是说,联合众创空间的地方不是我们的,运营也不是我们的。比如说张江联合众创空间的运营团队就是微能创投加速器,我们提供的是英特尔的产品、技术、市场资源、产业对接资源,我们将这些资源注入到联合众创空间当中,包括和上海张江、天津滨海等等都是采用这样的合作模式。而且过去一年半,我们的合作模式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因此我们的英特尔联合众创空间也拿到了媒体、行业协会的大奖,也是认可我们的影响力,现在我们这个模式也深受各地政府,包括产业合作伙伴的欢迎,我们现在也是希望能够把我们合作的这些空间切切实实的做好,把资源可以匹配到位,而不是盲目扩张。

所以现在我们基本上会保持在15家左右的规模,切实把这些发展好,把它变成支持中国“双创”发展,支持各地的产业园区很好的做好创新创业这一块的事情。我相信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和其他加速器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技术和产业的优势。这个可能是很多纯商业化的,做互联网,做咖啡模式的加速器和孵化器所不具备的。这也是为什么张江非常欢迎我们来做这样一件事情。

第三,今天这个机器人创新中心和加速器是什么关系呢?粗浅一点的讲,我们的加速器现在在8个城市有14家,这是横向的平台,更多是中小的创新创业团队。机器人创新生态是张志斌负责的,这当中有大公司,有小公司,有学术结构,甚至有媒体、政府标准化组织,这当中已经有好几百个团队和项目。我们最后,不希望这个生态只是停留在定期开开会,我们希望有一些实体空间把这些创新展示出来,而且有一个平时大家可以做技术交流,做互动的场所,有一些真正的初创团队进入到这些空间,如果说有需求的话,可以做加速服务。我们把这个中心落到这个联合众创空间当中,刚好他们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场地,刚好又和张江的发展、和加速器发展是非常吻合的主题。这个加速器是横向的,我们在各地都有,刚好这里一个交集,我们把机器人创新生态的这样一个中心落到英特尔-张江联合众创空间当中。

记者:(路演团队)阅面和英特尔RealSense技术是不是有很多重合的地方?

张志斌:第一他是不重合的,他是互补的,你要看它的技术。第二,即便是重合的,在今天这个机器人产业当中,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家都在解决感知、认知、执行的问题。所以实际上从做创新来讲,你一定要有这样的胸怀。你不能说我做了这一点,其他人都不能做。其实我们和阅面科技合作还是很紧的。他的老板天天追着我要技术。这方面合作的互补性还是很强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大家的时间,我们今天的采访到此结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