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安全有多重要?现如今数据时代,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是与信息数据紧密相连,我们的工作无不依赖着信息数据而运行周转,那么如果数据出问题了呢?北京时间9月21日,上海浪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主办了“预·见未来——2017浪擎灾备Insight高端论坛”,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精英、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就容灾备份、信息安全、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进行会议讨论。
过去十几年我们的社会已经完成了从模拟的时代进入了数字的时代,在可以预见未来的十年,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当今的主题。这个全新的数据时代,企业将同时拥有多个用户各异、位置不同的云计算平台。这也使得企业同样面临着新的史无前例的挑战。总经理王凌嬿女士说道:随着多态多云的演进,异构数据存储中心,不同形态云之间的数据流动和数据保护,同样出现了新数据孤岛的问题。云和云,云上和云下的数据孤岛。
董事长李庆银先生表示今天的主题浪擎预见灾备,正当其时。灾备与存储已成为IT产业当中最具持续成长性的领域之一。浪擎围绕着新的IT架构,尤其是多态、多云的架构开始启动超融合的研究和开拓,为云计算和大数据提供稳定的保障和基础服务,这是我们当前浪擎的产品架构和产品之路。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政府、个人用户产生了大量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非结构化数据,比例占到了80%以上,并且持续以PB级别快速增长,如何对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快速的存储检索,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容灾保护,对数据灾备企业都是很大的挑战。浪擎正式发布了浪擎2.0云上计划,并推出浪擎灾备云。浪擎科技技术总监郑战伟表示,浪擎灾备云主要是实现了从基础设施、网络通信、存储一直到容灾建设一体化的一朵云,这个云可以理解为容灾备份打包交付,客户只要接入浪擎灾备云可以实现简单的容灾、恢复甚至双活各种功能。
数据安全对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这个领域的创新也尤为关键。浪擎随后携手中国本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投资机构达晨创投及众伙伴们,成立数据安全国产创新联盟,进一步挖掘本土数据安全领域的发展潜力,在数据安全领域不断研发出最新最可靠的国产创新产品和运营操作模式,为中国本土互联网数据安全注入一剂强心针。
在下午的电子政务分论坛现场,众嘉宾深度探讨政府领域内灾备的发展与需求。上海市人民政府信息中心主任黄烨在电子政务分论坛中分析了政府灾备发展趋势与新需求,并与上海大学通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潮、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家骏等行业精英共同参与主题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政府信息防护之道”的圆桌讨论,探讨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政府应如何保护电子政务数据安全。
在下午的圆桌会议中,浪擎科技高级行业顾问胡效兵带大家一起探讨在数据时代下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无论是从医疗大数据体系下使用深度神经网络进行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这些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还是在发生灾难的时候如何迅速把业务恢复起来这是浪擎目前针对的数据问题, 目前浪擎在建设医疗行业灾备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套餐标准化、接入融合化和运维智能化。
在下午茶歇时间后,董事长李庆银与总经理王凌嬿接受了媒体朋友的采访,以下是采访内容:
记者:介绍一下建立这个联盟的初衷除了生态系统还有什么?
李庆银:应该说数据安全是一个课题,无论是设计还是技术方式推广,整个时间行业来讲,国产的还是很少做的,是处在一个发展阶段,国家已经从法律层面,包括安全法,法律层面做了一些规定和确认职责。但是从整个市场无论是品牌和硬件,相对来讲,尤其在灾备这块为首的国内自主研发厂商在非常快速的增长。但是仅作为一个市场和行业来讲,国产品牌要从市场和技术两个方面去突破。从市场和技术角度去讲,尤其是技术层面上下游的或者是市场上下游的一些同行联合起来有更强大的技术互补,能够把我们这个行业做大。从国家高度来讲,终究要讲自主可控还得要有自主的技术,从国家安全角度上来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联合更多的同行一起来服务整个社会能够对国产的安全品牌和技术有更多的认识和重视。
记者:从个人角度来说,国产的一些技术和全球的技术差距到底在哪些?
李庆银:仅就谈灾备这块,国内发展的时间其实还是比较晚的,尤其是进入到2010年,国内还有些开拓者时间更长,比浪擎更早的。国外的,像这些一线品牌,单就技术角度来讲,我认为国产厂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在某一些指标上面可以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一流水准。但是从整个技术适应的范围一个面来讲,和国内相对来讲还有很大的突破,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方向。总体来讲国产这样一些厂商,一开始在某些方面的突破,尤其像现在对于中小型或者中等规模的场景,我们国产厂商产品或者交付能力能够适应或者满足客户的需求,可能下一步需要重大系统完成,或者是紧随潮流的,AI或者大数据使用技术。
记者:现在浪擎市场份额大概是多少?下一步发展重心是在哪里?
王凌嬿:市场份额的问题浪擎乃至所有国产数据安全的厂商整个在宏观的国内市场里面现在还是处于一个刚刚开始发生的阶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要来发起成立这样一个联盟。因为众品牌在市场所占的份额非常小,所以我们没细分浪擎和其他国产品牌的份额,一定是非常靠前的,为什么比重大呢?在整个数据安全这个领域的诞生肯定有一个前提,就是先要有数据,而有数据肯定也要有一个前提,先要有业务系统。在上一个十年的时候我们刚刚完成了业务系统的建设,各行各业开始从业务系统建设的高峰进入数据综合应用的高峰,而这个时候数据安全才更加好,我们是一个朝阳产业,这个产业的体量和数据的体量是成正比的。目前在这样一个行业里面,现在市场还处于比较投入的位置,刚刚开始,时间还不长,还是属于国内有很多厂商想要做,但是各自规模性还没有明确的优势,这个时候浪擎率先已经在全国完成了25个省的办事处布局。今天来的还只是极部分的用户和代表,在这方面是非常领先的。
我们刚才说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是两个角度来说,一个维度是市场上面,我们已经初步完成铺地板的时候,区域合作伙伴,也有区域合作伙伴的分层,我们持续技术铺地板的同时我们还开始搭梯子,在行业化的纵深上面做细分,也正是今天这个大会开始分别设了两个行业,在细分行业就是这两个会有专门组织的配套和方法体系的配套。浪擎已经经过了从技术到工具到产品到解决方案到行业细化发生的一些阶段。人的问题,我们确实在这个方面非常有积累,又有规模也有能力,而且又有一定想法。不止医疗和政务还有很多行业,像金融,我们没有去政府这个大行业,和前面说的三有还没有那么息息相关,这两个行业也是根据这次与会人员和集聚度适当做了一下分类,但来的不只是医疗和政务。
记者:从技术到工具,到行业的细分大概介绍一下浪擎成长的过程。
李庆银:浪擎的成长分为两个三年,第一个三年是专门专注在研发,这是我们的第二次创业也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我们在研发的路上走得很长,2011年到2013年是纯研发也没有销售。因为那个阶段也是在研发的阶段,花的时间长也是由于灾备这个行业的门槛非常高,对于我们今天来说灾备已经几年的时间,终于认识灾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这个行业最最核心的还是在于研发和技术,涉及的技术是方方面面,最前沿的技术,最传统的技术都会涉及到。研发的长度和时间和研发的变化都非常复杂,浪擎在第一个阶段花了三年的时间研发,打造了对于中高端行业关键业务的双活容灾,这在国内应该是独树一帜的。针对中高端关键应用场景,重要业务场景,保障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二个三年是浪擎一个转折点,我们从纯研发开始做市场的开拓,从2014年开始招聘第一个销售、第二个销售开始市场的开拓。在这三年里面浪擎在全国各地现状我们已经是20多个办事处,也有一套上百人的销售团队。而且在一些细分的市场上面,比方说像医疗,我们在三级医院,在医疗行业里面是大医疗,在这样一个行业里面我们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占到了10%左右,在一个单体的行业上面占10%是非常不容易的。浪擎在国内最多的区一级政府,这是我们过去这三年建设市场队伍变大了,在单体的行业上面已经初具规模了。我们计划也是三年一做,未来三年浪擎在行业的市场上,包括医疗,虽然我们做了两个论坛还是有很多金融的客户过来,接下来是深入行业,深入原来定位的初衷在向医疗或者政府里面,提供关键支撑的行业能够有更大的突破。技术上浪擎提出一个全新的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在IT技术日新月异包括第三平台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感知这些一些IT技术一定要有全新的数据保护方式,我们提供全面容灾备份,能够打通各形态IT架构之间的管理,打通云上、云下多云之间数据的共融和管理,这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在技术上,解决方案上进一步领先适应,在国内还是第一次有大的概念,IT架构的发展趋势,未来三年浪擎要突破的。
王凌嬿:在整个公司的历程上面浪擎从2011年投入到灾备这件事情以来,到现在将近7年的时间,6年多一点,我们经历了总的来说是三年一个大战略,一年一个台阶,三年一个大战略。第一个战略是产品战略,推出了全栈式的灾备系统,第二个三年到2016年、2017年是市场战略,完成了第一步的铺地板,然后找合作伙伴。从2017年开始我们在市场上面做,2017年到未来的2019年就是三个战略,资本战略,这三个战略不是割裂的,是迭代和发展。关于产品上的历程,在历史的三年研发以及三年市场的迭代过程中,我们基本上已经做到了产品,第一个三年做到产品的纵向到底,在灾备这样一个领域里面各个层次,各个等级高中低所有的灾备技术我们做到了纵深到底。这是研发所完成的任务。在接下来的三年,我们已经有两个研发中心了,又做到横向到边,当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到,所以我们提出了全融合概念,也是横向到边的一个主线,边界就是在撑开。横向到边就是数据的管理到数据的存储、归档、分级存储这些技术都打通了。未来还会继续在横向到边以及多态之间来实现我们今天所做的全融合。
记者:现在很多家供应商做大数据,包括戴尔做的金融数据,2014年到2017年,吸引客户选择浪擎的原因是什么?
王凌嬿:先说说大数据这两个问题逻辑起点都是浪擎和大数据的关系,大数据是一个很大的体系,也是一种方向,未来的潮流。但是在整个大数据这个生态里面,浪擎所扮演的角色就历史和目前这个时间我们其实还是作为大数据这个体系里面数据安全的保障。严格意义上来说,要保障数据安全是包括设备行业,包括金融行业等所有和数据有关的行业或者是产生数据的行业都必须要做到。可能传统上面听信息安全听的多一点,但是整个信息安全又分成两个部分,有一部分是工具型的信息安全。可以想象一下门卫、保安、门禁,入境检测各种各样的机制,这个是工具型的安全机制。但是在工具型的安全机制之外,所保护的内容核心还是数据本身,就是我们家的钱,再多的保安也要保护我们资产的。而数据这个本身就是核心关键资产,所有有数据的都是日积月累攒起来,不论数据未来应用性大还是小,但是要实现数据安全是必须的。数据安全两大关键技术或者需求,第一是业务的连续性,业务是不能停的,这就是容灾。第二就是数据的不丢,数据是不能丢。浪擎容灾备份是保障业务连续,业务不能停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和备份,备份是保障数据不丢。
记者:灾备里面分为应用,还有技术、解决方案…
李庆银:问产品的交付形态,浪擎的主攻方向,初衷不会变,都是以软件为核心。浪擎是做一个供应链的事情,我们认为硬件越来越标准,硬件的性能越来越同质化,硬件能做出差异来不大,很多东西都是以SD卡为主,软件的应用存储、软件应用数据登记,也有类似的软件应用灾备。这个角度来讲,很多人要作出厂商之间差异化还是在于软件,灾备软件要能使传统的、IOE架构的成立,还要适应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这三个合起来就是一个多态综合态分析的,这些都需要软件,而硬件是承载的载体。这个层面我们会持续不断地投入,我们去研发一些多态。
王凌嬿:我们所提供出来的产品形态是已经固化的硬件形态。
李庆银:但是我们核心还是在于软件的定义灾备。
王凌嬿:特斯拉到底是软件厂商还是硬件厂商?本质上是软件厂商,因为软件定义世界,但载体是硬件。
李庆银:提供硬件的只不过是提升整体的交付能力,能够一站式的交付,或者是交钥匙工程,能够提供简捷性,便捷性。
记者:论坛是“预见未来”你们觉得灾备的未来是什么样?
李庆银:准确地说描绘未来的灾备什么样子,可能很难,但现在能够看得到未来两三年或者三五年出现的灾备形态,能够像我们今天所讲的,融合的灾备云,有一种技术架构它能够基于现在的Paas、Saas基础的解决方案,能够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多态多云的数据复制、备份、恢复,未来的灾备已经开始全融合,能够为这样甚至提供第三方社会化灾备的服务,都是全融合的概念下有灾备的系统概念出来。还会在各种形态下面传统的灾备也有基于公有云灾备服务的方式来出现,但是会慢慢的到全融合的灾备形态里面去,未来可能会是这样的形态。
记者:未来在全融合多态,数据的安全边界是不是会有变化?
李庆银:数据的边界,本身是不是没有边界,有的边界只是说国内,数据是没有边界,云的本身概念是随时随地按需取物,全融合走到后面灾备就是标准化的服务,标准化的设施,就跟自来水一样的,要恢复我的业务数据,能够提供再现的保障。要过渡到这种技术上需要走很长的路,包括网络的基础设施,现在越来越看到这种趋势,像公有云开始提供第三方的风控灾备服务。
王凌嬿:去年我们在这边也办了一场这样的会,去年是认知的理念,向冠军精神致敬,精益求精。今年主题是启时代,开启舞台的时代,开启舞蹈的时代,为了契合我们这次高峰论坛的形式或者是实质我们起名叫预见未来。
记者:万一有网络攻击怎么保障安全?
王凌嬿:我们保障数据安全不管任何原因,任何原因可能导致的故障我们提供备份的系统可供保障业务的连续性以及提供数据的恢复等等包括容错等等数据支持保护。因为网络攻击也只是一种故障导致的可能,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更多的可能,甚至于系统升个级宕机了,没电了,像英国航空公司大规模的网络瘫痪,因为一个工程师不当心拔了个电源如此大的损失。现在的数据可能只是关系到我们业务连续性。以后的业务系统如果未来时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数据安全就会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比如说无人驾驶有宕机。您说的只是一种从网络安全的角度来说防范,他还是保安的关系,但我们就是管住这些钱。一旦保险箱坏了,什么原因保险箱坏了,以我们做这个行业来看,每天每时每刻不断地在发生故障,攻击也是其中的一种。
记者:之前想把公司往智能化方面做?产品类别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的。
李庆银:如果说要预测未来的灾备里面说到融合关键点和趋势有关,确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智能,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在重新又改变人类,人工智能会切入到各行各业,各种形态上。灾备角度客户是不懂,有什么产品灾备,或者新型的灾备,这只是从我们专业的角度上去划分,过去的灾备,今天的灾备,未来的灾备。但是对客户来说永远只有两个需求,数据不能丢,业务不能停。永远是在时间上面和数据链上面做文章。为了要达到时间性要求这样一种形态。实时的决策性,实时的业务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面对发生故障或者灾难之后,这个故障的切换或者恢复还远达不到客户的要求,是不是要有一种更好的技术,能够像人工智能一样的,我能够去预判我的风险,预判我现在的存储消耗,我可能未来需要的,或者硬件设备、软件能够发生什么样的故障和风险。以前是做不到的,都是基于有限的认知、规范这个都是很机械化的手段。但人工智能出来以后,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能不能把全世界或者一个地区里面把所有能发生的东西,或者一些过程都记录下来,然后通过这个算法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去研判风险或者是风险发生的趋势。我这个硬件资源可能明天要发生故障了,今天能不能切换到另一个云上去,是需要让灾备智能化,这只是从风险的角度,灾备的本身是一个资源消耗型的应用,我能不能够根据这个业务高峰期或者我的控制时间段,能够智能化地去调配资源的消耗,网络带宽的消耗,这些东西都是需要由人工智能去判断的。
发表评论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