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hifi基础知识——读完此贴你瞬间成为一等一的高手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30 15:58:32
扬声器的效率、阻抗与动态

经由十余年来多次的接触,我发现消费者在选购扬声器时,常会询问:它的效率是多少?阻抗是多少?但却鲜有人问:它的最高音压是多少?音响史上确实有几款著名喇叭以低效率闻名,例如Rogers的LS-3/5a及AR-3a。


二十年前,当我还是杂志社小编辑时,曾亲眼所见,音响名师林宜胜先生,谈到3/5a时,脸上竟泛起一阵神光说:它的效率其低!但当日在板桥陈正修先生(音响闻人,早已移民旧金山)家里,有三对小喇叭的试听比较,3/5a上阵还不到五分钟,就被另外一位音响闻人高真民先生一阵xxx给开骂、炮轰了下来!


更早之前,那时只有LP没有CD,我到上扬唱片公司买唱片。在挑选唱片时,觉得背景音乐怪怪的,男高音Domingo怎么感冒了?鼻音这么重!问清楚后,才知一切都是「闷葫芦」3/5a搞的鬼─当时Rogers喇叭是由上扬公司进口销售。


我对3/5a的恶感就是这样而来,没想到全球闻名的BBC-3/5a,竟然是个「闷」葫芦。等到试作DaLine后,才知BBC 并未将KEF单体性能发挥极致,LS-3/5a的好处只是体型小、售价低,难怪有人会卖了3/5a换用我的DaLine传输线喇叭。道理很简单,依3/5a低音单体B-110之规格计算,根本不能装在那么小的音箱里!这点有必要说明,其实英国BBC并非不会设计喇叭,而是为了携带方便,不得不将喇叭音箱设计得很小,这是没办法的妥协。当初BBC是想设计出比例为十分之一的喇叭,这样测试的方法比较简单,也比较便宜,于是就诞生了LS-3/5a。


低效率喇叭确实曾风光过,但CD开始逐渐流行后,就有人对低效率喇叭抱着怀疑态度,名乐评家、莹升公司负责人曹永坤先生,就曾经说过CD的高动态会自然淘汰低效率喇叭。


晶体管机的瓦=真空管机的瓦


经过20年,CD系统已渐趋成熟,但低效率喇叭依然存在于市场,而且低效率=高音质的观念好像并未动摇;直到最近这几年才有了些许改变。


真空管又回头了,老厂新厂纷纷出笼,但管机后级的输出功率普遍比晶体机低。有音质至上,非WE300B不用,而且还只要单端不要推挽。300B做单端只有7至8W左右的输出,7W能推什么喇叭?当然,也有人用不到10W的管机后级推ATC喇叭─那是有声音,却无法呈现ATC应有的动态。 古早时代的Altec、JBL、EV…等大型落地式喇叭都是高效率,因为它们的亲蜜伙伴就是管机。所以当管机推Altec A7「剧院之声」时,气势就大大的不同,有谁能说管机后级没啥动态?


Watt就是Watt、瓦就是瓦,所以管机的7W差不多完全等于晶体机的7W─差异性是管机有输出变压器,输出功率较不易随负载阻抗变化而改变。因此若有人说管机的7W比晶体机的7W够力,那是无稽之谈,因为事实的真相是:晶体管机的7W,大多时候会比真空管机的7W够力,绝不骗你。有两个特例,一是 OTL无输出变压器管机后级,另一就是著名的LS-3/5a小喇叭。


喇叭的效率是用dB值表示,但与阻抗有关联。故效率完全相同,但阻抗不同的两对喇叭,其需求电压也不相同。因为8Ω喇叭的1W是输入2.83V电压,而4Ω喇叭的1W是2V输入电压。因此效率相同、阻抗不同的两对喇叭,接上同一台晶体后级也必定会有不同的声音表现。


扩大机输出功率 ︳ 8Ω负载 ︳ 4Ω负载


1W ----------------------2.83V----------2V


2W ----------------------4V--------------2.83V


3W ----------------------4.9V-----------3.47V


4W-----------------------5.66V---------4V


10W---------------------8.95V---------6.33V


4Ω喇叭的需求电压虽然比8Ω低,但需求电流却比较高,以4W输出为例,8Ω喇叭是0.7A,而4Ω喇叭则吃1A电流,因此大家都说低阻抗喇叭比较难推。


dB是分贝,它的计算式会因功率或电压、电流之倍数会有所不同,喇叭的效率是以功率计算。我们现在以阻抗变化甚大的某喇叭为例,说明大多数情况下,7W的晶体机的比7W的真空管机来得有力─重点就是低抗时的电流。


喇叭阻抗 │晶体管机功率 │ 真空管机功率


8Ω--------------------7W------------------7W


4Ω--------------------14W------------------7W


2Ω--------------------28W------------------7W


只要驱动电流够,晶体机的输出功率会随着喇叭阻抗的降低而提升,故不只是7W而已。但管机有输出变压器交连,功率不随喇叭阻抗变动。所以此时是不是晶体机的7W比真空管的7W够力?这就是最简单的奥姆定律。


3/5a既是低效率又兼高阻抗


具恒阻特性的喇叭并不多,因此当喇叭阻抗猛往下降时,管机就可能使不上力,所以管机后级推Dynaudio喇叭比较不容易发出好声,因此时喇叭欲吃电流,但真空管却是电压组件,无法提供电流;可是换成LS-3/5a就不一样了。


3/5a阻抗 | 晶体机功率 | 管机功率


15Ω-------------- 3.7W--------------- 7W


11Ω-------------- 5W----------------- 7W


8Ω--------------- 7W------------------ 7W


7W的晶体机接上第一代3/5a就只剩大约3.7W,接第二代3/5a也不过是5W;可是管机就一直维持7W输出。故遇到3/5a这对高阻抗喇叭时,管机的7W就比晶体机的7W来得够力。因此就晶体机言,高阻抗喇叭较不好推。但为何3/5a的阻抗会高至11~15Ω?它采用的KEF T-27A高音单体及B-110A低音单体都是8Ω。这就是诡谲之处,依KEF单体规格设计分音器及音箱,不必讶异,你会发现LS-3/5a根本是错误的设计!


若是高阻抗再加上低效率,那这对喇叭铁定难伺候,偏偏3/5a就有这种特性。因此有人用大power推它,但3/5a又吃不下大power,功率太高就容易将它的低音推到触底─它的KEF低音单体没啥动态。现在我们来看看喇叭效率与扩大机功率的关系,比对的喇叭是LS-3/5a及Klipsch的Klipschorn,从下表就可看出低效率喇叭较难伺候。


Klipschorn大喇叭 │  LS-3/5a小喇叭


104dB /1W----------------------------81dB /1W


107dB /2W--------------------------- 84dB /2W


110dB /4W--------------------------- 87dB /4W


113dB /8W--------------------------- 90dB /8W


116dB /16W--------------------------93dB /16W


119dB /32W--------------------------96dB /32W


122dB /64W--------------------------99dB /64W--?


125dB /128W--?--------------------102dB /128W--?


第一行104dB与81dB是两款喇叭的标称效率,3/5a的99dB打个?号,代表3/5a根本无法承受64W连续输入,因低音会触底,50W连续输入就已是最大值。而Klipschorn喇叭在1W输入时,就得到104dB的音压,这是LS-3/5a打破头也无法做到的事。至于125W加个问号,那是原厂公布Klipschorn最高连续承受功100W,故当128W连续输入时,Klipschorn也会不了。由于Klipschorn的效率高达104dB,若扩大机的讯号杂音比(S/N)不够高,那不用转音量旋钮,喇叭就会发出恼人的嘶声和哼声。对于扩大机的残留杂音及哼声,高效率喇叭倒是具有明察秋毫的效用。


3/5a的效率到底是多少?本文假设它是81dB,记忆中好像也是。但1995年10月号Audio年鉴上,KEF 3/5a的效率注明是85dB,阻抗则仍维持11Ω。最令我大吃一惊的是:这对小喇叭竟然飙涨到US$1450一对!老天,KEF 3/5a有这种身价吗?如果它有1450美金的音质,那我也毫不脸红,传输线设计的DaLine一对卖2400美金!可惜卖到现在,DaLine喇叭已全数售罄。81dB/W/m绝对是低效率,美国Apogee以生产平面式喇叭闻名,它的Duetta.2只有78dB/W/m,由于效率过低,被评为「反应迟钝」,非得用每声道250W的大power推不可。注:英国KEF及Celestion这两家喇叭公司早就出售股权,目前的老板是香港商,因此改变营运方针;KEF高音单体T-27及低音单体B-110皆已停产。


不论有什么改进,3/5a的最高音压却仍不及Klipschorn的基本标称效率。再计算「标称效率」至「最高音压」的范围,3/5a大约是18dB,而Klipschorn大约是21dB。


这里透露着两点,一是以300B单端每声道7W管机推Klipschorn喇叭,它的表现绝对会比40W×2的晶体后级推3/5a喇叭来得轻松自在、有魄力。第二点则有赖大家共同研究,是不是高效率也同时代表高动态?


若果真如此,曹永坤先生就有先见之明。准此原则,吾人当选用高效率喇叭,这样后级输出功率不必动辄数百瓦。当然,上百dB的高效率喇叭通常体型庞大,若是紧贴墙摆,又完全听不出音场、深度。但以一般家庭聆听音乐或观赏AV用,效率似乎也应在90dB以上。然而,低效率喇叭就代表低动态?很不幸,3/5a及本人的DaLine却是明证。当然ATC可能会不同意,ATC的SCM20为8Ω/83dB─效率比DaLine略高,但它的连续承受功率竟然是200Wrms,因此计算其最高音压竟然高达106dB,绝非LS-3/5a或DaLine之辈能比。


晶体机驱动高阻抗喇叭会降低功率,但也有例外,McIntosh虽是晶体机,却因为有输出变压器,故其输出功率不会随负载阻抗变动而变动。好在音响圈中特例不多,没有输出变压器的真空管机不多见,有输出output的晶体机也唯有McIntosh。而标称阻抗高过 8Ω的喇叭,这些年来也很少见。故现代管机的输出变压器,理应只须要有4Ω及8Ω两个绕组输出。


应选用高效率、高动态喇叭


接驳低效率低动态喇叭时,后级的输出功率不能太低,以免推不动;但输出功率又不能太高,以免喇叭受不了,故常两难。「低效率低动态」六个字若不能理解,改成「低效率低最高音压」八个字就比较明显。


世上喇叭何其多,但在规格表上明确注明最高音压者,却不及百分之一。若有最高承受功率─是连续不是瞬间,就可从效率计算过来。例如效率86dB的某款喇叭,其连续承受功率160W,我们就可轻易计算出它的最高音压是:108dB。利用工程型电算机按几个键,160 log×10=22,86+22=108(dB);而22dB大致上就是此喇叭的动态。


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之值以dB表示,数值愈高愈好。音响器材性能表中有动态范围者,大概只有CD唱盘及影碟机;扬声器厂商几乎都不会注明此规格,以避免自曝其短。动态范围可说是由最低到最高的变化、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也由最弱到最强、由最暗到最亮的变化。音响器材动态愈大,就愈能表现由最弱音到最强音的变化。CD唱盘的动态甚少低于90dB,但扬声器却甚少高25dB。


这种直接比较合理吗?当然不正确,因CD唱盘的动态范围是电压倍数的变化,而喇叭的动态范围是功率的计算。我们常说前级的十倍放大具有20dB的增益,但10W功率却换算成10dBW,而不是20dBW,请看底下的说明。


都是dB值,功率的计算是:数值log×10,电压、电流计算是:倍数log×20,因此100倍的电压放大就是40dB。若某前级具14dB增益,它的放大倍数是多少?利用工程型电算机按几个键:14(dB)÷20÷inv log=5(倍)。若是某效率86dB喇叭的最高输出音压是105dB,换算成最高承受功率就是105-86)÷10÷inv log=79.5W。而105-86=19(dB),就「大约」是它的动态。


分清楚电压增益的dB与喇叭功率的dB,你就会明白为何Hi-End厂都反对将后级扩大机的输出功率标示成dBW。因50W是16.9dBW,而500W虽是超大power,但也仅是26.9dBW。看起来似乎50W与500W之输出功率差不多,故厂商可能以「消费者不容易懂」做理由,一直反对标示dBW。


若喇叭的最高音压-效率即是它的动态范围,那一般家用喇叭的动态有多少?不论是Avalon Asent、Thiel CS5i、B&W 801,都绝不超过25dB!往专业领域找,Rey Audio的RM-8V效率是100dB,最高音压是130dB,有30dB动态,30dB正好是1000W,亦即RM-8V可承受1000W。Rey Audio还有音压更高的RM-1800,其型号有两个意义,一是采用两只18吋低音单体,一是喇叭高度为1800mm。有一年「恰客与飞鸟」在大阪开演唱会,就用了4对RM-1800。再思考一个问题:若两对喇叭的阻抗与效率皆相同,用同一台扩大机驱动,是否会得到相同的音压?─数字通常是不会骗人的。


不会一样,经多年实际操作经验显示,差异性极大。在无响室内所测出的效率,不一定能含盖低、中、高频,因此同样都是95dB/8Ω的两对喇叭,其最低驱动功率(扩大机输出功率),可能一是20W,一是50W。


但高效率喇叭也确实有其优点,以102dB来说,那是指1W输入;若是0.5W输入,它也有99dB!就算是0.25W输入,也高达97dB。以一般家听音乐,很难有机会发出97dB的音压,故7W输出绝对够用啦。


通常高效率喇叭的体型都比较大,其共同特点则是低频不足,或是说:它们无法发出真正的低音。想测试它很简单,用电影配乐CD一试便知。主要原因是单体的Fs不够低,当年它们须要的是高效率、干净有punch的中低频,又没有电子合成器,故极低频可以牺牲。若是早期的大型高效率喇叭,低频不凝聚不说,喇叭贴着背墙、侧墙摆,左右相距又仅一米,应该有的音场及深度,都会被遮蔽掉;基本上常是糊成一团,毫无透明感。


聆听环境的背景噪音要低


理想扬声器是高效率、高音压,因为这样才可以将音乐最低音到最高音的变化完全表现出来。不过要谈动态范围,那可千万不能遗漏环境噪音这个重要因素。


听音环境愈安静愈佳,但除非是专业录音室,一般经过略为装修的音响室,其背景噪音也都在35dB以上─这是指夜深人静时的量测,大白天的情形更糟。而背景噪音之高低也与动态范围有直接关联,噪音愈大,就愈需要喇叭发出高音压以呈现乐曲的最弱音符。故聆听环境的背景噪音及器材的残留噪音绝对是愈低愈佳,就算是欣赏5.1声道的AV,要求也是一样。


由于背景噪音高,因此「声音」要更大,才能听到音乐的全部细节。但就算器材表现没问题,高音压也会带来困扰,一是邻居会向你**,二是对耳朵有可能造成伤害。在热门迪士可舞厅,为了营造气氛,也为了压抑消费者说话的声浪,它们的PA音响常开足马力,音压都超过120dB,长时间处于那种环境下,极有可能会对人耳造成伤害。


居家不同舞厅,而家用音响因管机又回头流行,不仅名管WE-300B重新生产,JBL、Altec老喇叭也逐渐重回市场。不过这些号角喇叭虽效率颇高,但体型也都甚为硕大,一般家庭并不适合摆放。此外还有一个疑虑:这些喇叭的音质与其效率成正比吗?好像不是吧。


小功率匹配高效率


为了避免浪费能源,及得到正确的搭配,我个人有两点伟大的建议,但需要全球音响界认同:一、效率低于90dB的喇叭,不准制造、销售、进/出口,而且阻抗应尽量恒定于8Ω;二、高过90W输出─8Ω/ch─的后级/综合扩大机,不论晶体管、真空管,也是不准制造、销售、进出口(当然,专业器材不受以上的限制)。


果真如此,则Dynaudio、VIFA、ETON…等著名喇叭厂,就会开发出不是号角型,而且体型又不很大的高效率喇叭。又因扩大机输出功率降低,电源变压器、滤波电容…都可减小,故材料成本、重量、体型及售价都可降低,这绝对是消费者、爱乐者之福。您说对吗?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4-30 15:58:42
胆机单管放大输出与推挽放大输出

    时下,胆机在市场上的品种五花八门,发烧友在选择胆机的时候,往往眼花缭乱,不知哪一款更适合自己,很难正确把握住分寸,对不同型号胆管的音色也缺乏深刻的了解。
    胆机与晶体管不同(也有相同处)。严格来说,不同的胆管所发出的声音也各有千秋。而电路设计的不同,音色也有不同的变化,其中推挽放大电路的形式在数量上,占市场的主流地位,它的最大特点是相对于单端放大电路来讲,效率较高输出功率也较大。当然,电源利用率也比较高一些。比如我们常见的KT88、KT100、6550、EL34、6L6等,在推挽放大电路输出级里应用的就比较多。推挽放大电路由于推挽管分别放大信号的正负半周,在输出变压器的初级回路里,对于电路内感应所形成的噪声、交流声等杂音信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为没有经过倒相的信号,在推挽放大电路中,是不能耦合到输出牛输出端子上的。所以该电路信噪比相对比较好。同时,由于推挽输出变压器不存在直流磁化作用,输出变压器可以同电源变压器一样采用交*迭放硅钢片的方式制作,这样可以相对单端放大来讲,缩小输出牛的体积,使成本降低,由于上述这些显著的优点,所以胆机厂家比较乐意采用。
    在推挽放大电路里,因为最少要用两只输出管分别放大信号的正负半周,所以必须在电路中设计倒相电路,以分配给功率输出管合适相应的信号,这样才能满足推挽放大电路的基本工作条件。
    在胆机的倒相电路中,有采用变压器倒相的,也有用胆管进行倒相的。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屏阴分割倒相,及长尾倒相电路等等,但不管使用哪能种方式倒相,都存在着一定的优缺点,利用变压器做倒相电路的设计由于成本高,且不能用大的负反馈来改善音质,很少有人使用。而电子管倒相电路很难保证信号从低频到高频正负半周分割的一致性。倒相电路这些缺点,使音质的重放在这个环节上多了一个障碍。
    单端放大的功率输出电路,在效率方面比推挽放大电路要低,使电路比推挽电路要简单得多,使用的元器件也比较少,故障率比推挽放大电路要低得多。单端放大电路由于没有倒相电路这一环节,信号直达末级功放管的输入级,所以不存在倒相电路的种种麻烦。在推挽放大电路中,倒相后的正负半周信号,要分别送至“上下”推挽管在栅级进行推挽放大,由于最少要用2只功率管来协调工作,这就要求每对功放胆机的一致性能要好,这样才能保证推挽放大后的波形完整不失真,而实际上每对推挽管的性能很难保证从低频至高频的一致。所谓配对亦只不过是在一定频率范围内配对而已。如果工作在乙类状态的推挽放大电路,还会存在交越失真的危险性。而在单端放大电路中,因为信号的正负完整波形都在一只功放胆机内进行放大的,又由于单管放大电路大都是工作在甲类状态,而甲类放大电路的工作点又都是选择曲线平直部分的中间部分,所以不存在有交越失真等问题。另外一个对比就是胆机之所以比晶体管好听(相对而言),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晶体管机虽然各项指标做得比较高,但三次谐波失真比胆机大,即奇次谐波比较大,而胆机二次谐波失真比晶体管机要大,即偶次谐振动波失真大于晶体管机,但从听感上来讲,人耳对奇次谐波失真比较敏感,它给人带来的印象是一种生硬的感觉,比较让人讨厌,但耦次谐波失真带给人的是一种柔和的感觉。人耳比较容易接受,好比适量的调味品一样,这也是胆机好声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对推挽放大胆机电路与单端放大胆机电路来讲,两者比较,单端放大输出电路的奇次谐波失真更低于推挽放大电路,它所存在的大都是耦次谐波失真,所以更好声。
    单端放大电路虽然简单易制,但对电路间元件的排列要求较严,设计不合理,极易产生交流声。而单端输出的变压器,比起推挽输出的变压器来讲,制作更为复杂,这是因为单端放大电路的输出变压器初级有直流高压通过,会产生磁饱和作用,推挽输出牛虽然也有直流高压通过,但可以抵消这种现象。所以一般在硅钢片投入时,要留有一定的间隙、空气隙。而气隙的大小要视电路要求及输出功率大小来调整。因为硅钢有气隙的存在,使整个输出牛的导磁率大为降低,所以要采用截面积较大的硅钢片来制作,成本比推挽输出牛在同等输出功率时体积及制作的难度要大一些。 单端输出放大电路,由于电路简洁,音质又好,故障率极低,所以非常受资深发烧友的青睐和追求。别忘了世界上有许多的胆管成名,全有赖于单管输出电路的设计所发挥的迷人音色。比如素有“白马王子”之称的WE300B、胆王845等,它们所再现出的高贵音质,只有在单端输出时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4-30 15:59:00
音箱选购基础知识问与答

●音箱由哪几部分组成?



    市面上的音箱形形色色,但无论哪一种,都是由喇叭单元(术语叫扬声器单元)和箱体这两大最基本的部分组成,另外,绝大多数音箱至少使用了两只或两只以上的喇叭单元实行所谓的多路分音重放,所以分频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音箱内还可能有吸音棉、倒相管、折叠的“迷宫管道”、加强筋/加强隔板等别的部件,但这些部件并非任何一只音箱都必不可少,音箱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只有三部分:喇叭单元、箱体和分频器。



●为什么有些音箱用两只喇叭单元,而有的要用三只,还有用四只、五只的,用一只行吗?



    喇叭单元起电-声能量变换的作用,将功放送来的电信号转换为声音输出,是音箱最关键的部分,音箱的性能指标和音质表现,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喇叭单元的性能,因此,制造好音箱的先决条件是选用性能优异的喇叭单元。对喇叭单元的性能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承载功率大,失真低、频响宽、瞬态响应好、灵敏度高几个方面,但要在20Hz-20kHz这么宽的全频带范围内同时很好兼顾失真、瞬态、功率等性能却非常困难,正如道路警察,如果管得太宽肯定会顾此失彼,而各管一段就容易得多,喇叭单元也是这个道理,最有效地解决方案就是分频段重放。为此喇叭厂生产了不同类型的单元,有的只负责播放低音,称为低音单元,播放中音的叫中音单元,高音单元只负责播放高音,这样便可采取针对性的设计,将每种单元的性能都做得比较好。



    所以,尽管可以采用一只全频带喇叭来设计音箱,不过出于上述考虑,用多个单元的组合来覆盖整个音频频段的设计方式还是占了绝大多数。具体用几只单元,取决于音频范围的频率划分方式,如果是简单地分成高音和低音(或中低)两段的二分频音箱,选用一高一低(或中低)两只喇叭就够了;如果是分高、中、低三段的三分频音箱,那么最少也得用三只单元,现在两只低音单元并联工作的设计方式也很流行,这样总的单元数便可能达到四只;有些大型音箱的频段划分得更细,如果再采用单元并联工作的设计,总的喇叭单元数就会更多。在音箱的资料或说明书上通常有“X路X单元”这样的文字,就是对音箱的分频路数和所用单元总数的具体说明,例如“三路四单元”,表示这是三分频设计的音箱,总共用了四只喇叭单元,其余依此类推。



●分频器是做什么用的?



    由于现在的音箱几乎都采用多单元分频段重放的设计方式,所以必须有一种装置,能够将功放送来的全频带音乐信号按需要划分为高音、低音输出或者高音、中音、低音输出,才能跟相应的喇叭单元连接,分频器就是这样的装置。如果把全频带信号不加分配地直接送入高、中、低音单元中去,在单元频响范围之外的那部分“多余信号”会对正常频带内的信号还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使高音、中音单元损坏。



    从电路结构来看,分频器本质上是由电容器和电感线圈构成的LC滤波网络,高音通道是高通滤波器,它只让高频信号通过而阻止低频信号;低音通道正好相反,它只让低音通过而阻止高频信号;中音通道则是一个带通滤波器,除了一低一高两个分频点之间的频率可以通过,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都将被阻止。在实际的分频器中,有时为了平衡高、低音单元之间的灵敏度差异,还要加入衰减电阻;另外,有些分频器中还加入了由电阻、电容构成的阻抗补偿网络,其目的是使音箱的阻抗曲线尽量平坦一些,以便于功放驱动。



●喇叭单元有那些种类?



    喇叭单元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按电-声转换的原理来分,有电磁式、电动式、静电式、压电式等不同类型的单元,最常用的是电动式单元;按照单元振膜的形状来分,有锥盆单元、平板单元、球顶单元、带式单元等类型,其中锥盆单元和平板单元比较适合做低音和中音,而球顶单元和带式单元比较适合做高音,也有部分中音单元采用球顶式设计;从所覆盖的频带来看,喇叭单元又可分为低音单元、中音单元、高音单元和全频带单元。



    目前最常见的低音单元和中音单元从换能原理上讲都属于电动式扬声器,它们多采用锥盆状的振膜,因为这形状的振膜设计成熟、性能良好。振膜材料则多种多样,有传统的纸质振膜,也有高分子合成材料(如聚丙烯)制作的振膜,还有铝、镁等金属材料制作的振膜。对振膜的要求是刚性好(不易产生分割振动)、重量轻(瞬态响应好)、具有适当的内阻尼特性(抑制谐振),但这些要求并不容易同时满足,纸质振膜的重量和阻尼特性都能达到要求,但刚性不够强;金属振膜的刚性很好,但阻尼又欠佳;聚丙烯振膜比较好地兼顾了各个方面,近年来获得较多的应用。此外,还有些厂家采用很复杂的工艺制造振膜,“三明治”复合结构就是其中之一,它的上下两个表面之间夹着蜂巢结构的中间层,整体上具有很高的刚性,同时又有重量轻、阻尼好的特点,很有发展前途。



    高音单元最常用的是球顶式高音,从工作原理上讲也属于电动式单元。球顶高音的振膜可以用金属材料制造(如铝、钛、铍等),称为硬球顶,也可以用软质的织物制造(如蚕丝、化纤),称为软球顶,通常,硬球顶的高频响应比较好,而软球顶的声音比较柔和。近年来,带式高音和静电高音也得到一定的应用,它们共同的优点是振膜特别轻盈,因而高频响应出色,声音纤细透明,不过,这两种高音的生产还不如球顶高音那么容易,应用不太普及。还有一种号角高音,由球顶式的驱动部分加一个喇叭状的号角构成,它的特点是声音指向性强,而且效率高,因而在专业扩音领域的音箱中应用很普遍。



    还有一种同轴单元,实际上是低音和高音单元的组合,具体特点详见相关问答。



●喇叭单元为什么要装在箱子里?不装箱行吗,比如用个支架来固定它们?



    不行,准确地说是低音单元必须要装箱,高音则可装可不装。有两个原因使得低音单元必须装在箱子里:一是为了消除“声短路”现象;二是为了抑制喇叭单元的低频谐振峰。先说第一个原因。低音单元的振膜在前后运动时,除了有向前方辐射的声波,也有向后方辐射的声波,两个方向的声辐射相位正好相反,即相差180度。由于低频声波的波长很长,其绕射能力是很强的,也就是说低频声波的方向性很弱,如果喇叭单元不装箱的话,后向辐射的声波就会绕到前面来与前方的辐射异相相消,总体上的前向声波辐射能量就被大大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声短路”。“声短路”现象必须设法消除,否则低频根本无法有效地辐射。如果把喇叭单元装在箱子里,振膜后方的辐射被箱子阻隔,也就不会形成“声短路”了。



    第二个原因,每一只电动式低频单元都有一个低频谐振点,在此谐振点上的输出达到一个峰值,但失真也很高,瞬态响应非常差,如果对此谐振峰不加以抑制,势必严重影响重放的音质。如果将单元装箱,箱内空气的劲度就会对振膜的运动产生抑制作用,这样就达到了压低谐振峰、改善性能的目的。另外,通过合理选择箱体的结构和参数,可以达到拓宽低频响应的目的,设计良好的倒相箱、无源辐射器音箱、传输线音箱都能获得这样的效果。



    高音单元为什么可以不装箱呢?因为高音的波长短,绕射能力弱,不存在“声短路” 现象,也不象低音单元那样需要抑制低频谐振峰,所以,对于高音单元,音箱的作用只是一个支撑。



●箱体一般用什么材料制造?



    箱体一般用木质材料制作,因为木材容易加工,表面处理之后能得到和家具一样的质感,容易跟居室环境协调一致。目前最常用的材料是人造中密度纤维(MDF)板,这种材料强度高,而且不易变形,不开裂,表面还非常平整,无须打磨就可以直接粘贴木皮或PVC装饰。有些音箱也采用刨花板制作箱体,刨花板也有不易变形开裂、表面平整的特点,强度也可以,不过一但受潮后就容易损坏,所以通常只用于廉价的低档音箱。还有用天然实木板制作箱体的,不过天然实木成本比较高,而且处理不当容易开裂变形,所以近年来的应用越来越少,一般只用于高档音箱,主要是取实木的质感比较高级(特别是名贵木材)这一优点。当然,箱体不一定非得用木材来做,用塑料、用金属甚至用石板都可以,但这些材料制作的音箱并不普遍。



●实木音箱的声音比人造板音箱好吗?



    不能这么说。理论上讲,箱体只要足够坚固不发生振动,用什么材料都没有区别。音箱的声音主要是由喇叭单元、箱体结构设计、分频器这三大要素决定,而跟箱体材料用实木还是人造板,甚至用塑料、用金属都没有关系。



●音箱是如何分类的?



    音箱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按音箱的声学结构来分,有密闭箱、倒相箱(又叫低频反射箱)、无源辐射器音箱、传输线音箱之分,它们各自的特点详见相关问答。倒相箱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从音箱的大小和放置方式来看,有落地箱和书架箱之分,前者体积比较大,一般直接放在地上,有时也在音箱下安装避震用的脚钉。落地箱由于箱体容积大,而且便于使用更大、更多的低音单元,其低频通常比较好,而且输出声压级较高、功率承载能力强,因而适合听音面积较大或者要求较全面的场合使用。书架箱体积较小,通常放在脚架上,特点是摆放灵活,不占空间,不过受箱体容积以及低音单元口径和数量的限制,其低频通常不及落地箱,承载功率和输出声压级也小一些,适合在较小的听音环境中使用;按重放的频带宽窄来分,有宽频带音箱和窄频带音箱之分,大多数音箱其设计目标都是要覆盖尽量宽的频带,属于宽频带音箱。窄频带音箱最常见的就是随家庭影院而兴起的超低音音箱(低音炮),仅用于还原超低频到低频很窄的一个频段;按有无内置的功率放大器,可分为无源音箱和有源音箱,前者没有内置功放而后者有,目前大多数家用音箱都是无源的,不过超低音音箱通常为有源式。



●密闭箱的特点是什么?



    密闭音箱的喇叭单元装在一个完全密闭的箱体内,这样,振膜向后辐射的反相声波就被箱体完全阻隔,不会跑到箱外去和振膜前方的正相声波相抵消,解决了“声短路”问题,使低音能够有效地辐射。密闭箱的低频衰减特性比较其他类型的音箱都平缓,形同一个二阶低通滤波器的衰减曲线,这意味着它具有各类音箱中最好的瞬态响应。同时,密闭在箱内的空气形成一个强劲的“空气弹簧”,能有效抑制振膜在谐振频率处的位移量,减少非线性失真。不过,空气的劲度也使喇叭单元的低频谐振频率上升,使音箱总体的低频下限比单元在自由空间的条件下有所上升,与倒相箱、传输线音箱这些设计相比,密闭箱的低频下限相对要差一些。还有,振膜后向的辐射得不到利用,致使其效率也要低一些。



●气垫式音箱和密闭式音箱是一回事吗?



    气垫式音箱最早由美国的H.Olson和他的伙伴J.Preston提出后获得专利,1950年代被AR公司推广,代表性产品是当时名扬四方的AR-3(港台的发烧友称之为“阿三哥”)。气垫音箱是密闭箱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使用高顺性的喇叭单元并将箱体设计得足够小,使箱内空气的劲度大大高于单元振动系统的劲度(一般要超过3倍以上),对单元的振动系统而言,箱内的空气对它的作用仿佛一个弹性强劲的气垫一般,这种音箱因此而得名。气垫音箱的失真低,瞬态表现相当好,曾一度深受欢迎,不过,这种音箱由于采用高顺性的单元,灵敏度一般比较低。



●倒相箱的特点是什么?



    倒相箱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音箱,它在密闭箱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截导管(倒相管),导管一端跟箱内的空气连通,另一端通过箱壁上的开口(倒相口)通往箱外。当喇叭单元的振膜运动时,一方面直接对外辐射声波,另一方面又压缩(或扩张)箱内的空气,使箱内的空气从倒相口排出来,这样,倒相口就成了策动空气的“第二振膜”,如果设计得巧妙,倒相管-箱体系统可以刚好将振膜后向辐射的声波倒相180度(倒相箱因此而得名),这样从开口处辐射出去的声波就与振膜前方辐射的声波同相了,而同相的辐射使声能得到叠加,于是加强并延伸了音箱总体上的低频响应。倒相箱和密闭箱比较,同样的箱体容积能获得更低的低频延伸,而且由于巧妙利用了振膜的后向辐射能量,因而效率比较高。不过,倒相箱也并非十全十美,除了设计调试比密闭箱困难以外,开口处急速流动的空气容易造成气流噪声。另外,倒相作用本质上是利用声学谐振来达成的,因而由开口辐射的声波瞬态响应比较差。



●无源辐射器音箱又有何特点?



    无源辐射器音箱又叫空纸盆音箱,其实是倒相箱的一种变体,它的工作原理与倒相箱十分相似,只不过用无源辐射器代替了倒相管。无源辐射器的结构跟喇叭单元类似,有折环和辐射声波的振膜,但没有音圈和磁路系统,振膜的运动完全受箱内空气的控制。无源辐射音箱的特点跟倒相箱差不多,即用较小的箱体就可以获得较好的低频响应,效率也比较高,但它也有区别于倒相箱的特点。优于倒相箱之处是克服了倒相口容易产生气流噪音的问题,不过无源辐射器音箱具有比倒相箱更陡峭的低频衰减特性,意味着瞬态响应比倒相箱还差。美国Polk Audio公司是生产无源辐射器音箱最具代表性的厂家。



●传输线音箱有什么特别之处?



    传输线音箱与密闭箱或倒相箱的设计思路完全不同,它利用了1/4波长的传输线来达到吸收单元谐振、抑制振膜位移、拓展低频下限这些目的。传输线音箱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低音单元后面接有一跟长长的导管(传输线),导管的长度取单元低频谐振频率(或稍高一点的频率)的1/4波长,为了实用化,导管通常折叠于箱体内部,看上去象一个迷宫;连接喇叭单元那端的传输线截面积至少比单元的辐射面积大25%,然后逐渐变小,到传输线的出口处刚好等于单元振膜的辐射面积;传输线内敷设羊毛或玻璃棉等阻尼物质。传输线音箱与密闭箱和倒相箱等设计相比,具有更为深沉的低音,但以英国著名音箱专家Martin Colloms为代表的一些人则认为传输线音箱较难避免因传输线谐振所造成的音染。




●什么是同轴音箱?



    一般的音箱,高音单元和低音单元由于平面地排列在音箱的面板上,所以它们的发声中心不可能重合为一个点,这样,高音和低音到达聆听者的距离就有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相位偏差从而影响声像的正确还原。同轴音箱用的是同轴单元,这种单元实际上是高音单元和低音单元的组合体,高音巧妙地放置在低音振膜的中心处,因此能保证高、低音的声学中心是同一个点,从而解决了相位偏差的问题。最著名的两种商品化同轴音箱都是英国的产品,一个是使用“郁金香”同轴单元的Tannoy(天朗),另一个是使用Uni-Q同轴单元的KEF。



●什么叫哑铃式的单元排列?



    就是高音单元紧夹在一上一下两只完全相同的中/低音单元中间,形式上有点象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哑铃式排列可以获得近似于点声源的发声效果,对立体声的声像定位有好处,所以近来这种设计比较流行。



●什么叫双线分音?



    常规的音箱只有一组输入接线柱,从功放出来的全频带信号用一组喇叭线送到音箱,在音箱内部才通过分频器将高、低音分开。双线分音(Bi-wiring)则用两组喇叭线来连接功放和音箱,让高、低音分道扬镳各走各的道,大家互不牵扯。双线分音需要把分频器的高音通道和低音通道的输入端分开,因此音箱必须提供两组接线柱。当然,能双线分音的音箱也可以采用常规的单线接法,只要用随箱附送的金属短路片将两组接线柱并接为一组就行了。



    类似双线分音,如果用三组喇叭线分别传输高音、中音和低音,这样的连接方式就叫三线分音(Tri-wiring)。不过,三线分音不如双线分音普遍。



●双线分音一定比常规连接好吗?



    双线分音主要理由是有的喇叭线适合传输低频,有些适合传输高频,如果分开传输就能按照不同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线材,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不过,这种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也有人认为双线分音弊大于利的,例如著名的音箱厂Dynaudio和Thiel就坚持不用双线分音,他们认为不同线材的传输特性不一致,会破坏高、低音相位的一致性,如果用相同的线,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为什么通常较大的音箱低音也比较好?



    音箱的低频下限和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个是喇叭单元的谐振频率,一个是箱体的容积。在不装箱的情况下,低音单元的低频谐振频率通常被认为是单元的有效频响下限,口径越大的单元,谐振频率一般也越低,所以用大喇叭有利于还原更低的低频。此外,较大的振膜面积在同等振幅的前提下可以推动更多的空气,容易获得更多的低频量感。当喇叭单元装箱以后,其谐振频率受箱内空气劲度的作用会上升,箱体容积越大,空气对单元的作用就越小,谐振频率上升也就越小,有利于获得更低的综合低频响应。大音箱一方面便于使用大口径的低音单元,另一方面又有更大的箱体容积,所以低频通常比较好。



●音箱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



    客观衡量音箱性能的技术指标有很多,我们在产品目录或音箱的说明书上经常看到的有:频率响应、阻抗、灵敏度、最大承载功率以及最大输出声压级。



    频率响应表示音箱输出声压级随频率变化的关系,如果画成图,就是一条以频率为横坐标、以输出声压(或者声压的分贝数)为纵坐标的函数曲线。这条曲线在中频段的总体趋势是水平的,当然中间可能有很多因为系统不够完美造成的小波动。在低频端和高频端,曲线出现下跌的趋势,音箱的输出会减少,通常把低频端和高频端的输出相对于中间水平段下跌3dB的那两点成为低频截止点和高频截止点,这两点之间的频带就是该音箱的频响范围。显然,频响范围越宽越好,这样就能还原音乐信号更宽广的音域。对于目前的音箱来说,高频端不是问题,早已达到音频的上限20kHz,有的产品还远远超出,困难在于低频端,一般书架箱达到50-60Hz左右、落地箱达到30-40Hz左右就很不错了。另外,频响范围内的曲线越平坦、波动越小越好,这表示该音箱对频带内的所有频率信号都能一视同仁地重现,不会出现平衡度的扭曲。



    阻抗通俗地说,就是对输入电流信号阻力的大小,单位为欧姆(Ω)。音箱最常见的阻抗值有8Ω、4Ω和6Ω三种,当然还有3Ω、5Ω、10Ω等其他值,但不常见。需要特别说明一点:音箱的阻抗只是一个标称值,音箱的实际阻抗大小是随频率变化的,譬如标称8Ω的音箱,只有在某些频率点上阻抗才为8Ω,在其他频率可能为10Ω、20Ω,另一些频率又可能低至6Ω或4Ω。阻抗随频率变化的特性,在音箱的阻抗曲线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这种变化增加了放大器驱动的难度。



    灵敏度是衡量音箱电-声转换效率的指标,单位是dB/W/m,含义为输入1W的功率时,距音箱轴向1m远处能获得的声压级大小,比如灵敏度90dB/W/m的音箱,表示输入1W的功率,在音箱正前方1m远处就能够得到90dB的声压级。灵敏度高的音箱比较节省放大器的功率,应该算优点。不过,有时灵敏度和其他性能指标不易兼顾,权衡之下,往往宁可牺牲一点灵敏度来换取更好的其他性能,这是因为目前大功率的放大器很普遍,价格也不算太高,灵敏度低一些不算很大的问题。



     最大承载功率是音箱的安全指标,表示该音箱能够长期承受的输入功率大小,低于此值的输入显然是安全的,如果长时间都超过这个极限,就容易使音圈过热烧毁。最大承载功率这一指标为我们安全使用音箱提供了参考,但也应该注意到“长时间”这个前提,短时间超过最大承载功率是允许的,例如音乐信号中有许多短暂的峰值,其功率强度超过平均功率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但持续时间都非常短暂,也就是转瞬即逝,播放这样的信号,只要平均功率不超过音箱的最大承载值,则完全没有问题。



    最大输出声压级表示在失真不超过某一标准的情况下音箱最大的输出能力,通俗的说法就是这只音箱最大能够放多响。通常,家用音箱的最大输出声压级在100dB~110dB左右,少数高输出音箱可达120dB左右。显然最大输出声压级越高越好,如果这一指标过低,就容易出现动态压缩。



●评价音箱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一款真正优秀的音箱,应该同时兼具优秀的客观性能指标和良好的主观聆听评价。优秀的性能指标包括宽阔而平坦的频率响应、很少的失真、快速的瞬态反应、高声压输出能力、高功率承载能力、合适的阻抗特性以及合理的灵敏度。而什么是良好的主观聆听评价,则是一门“艺术”了,每个人的标准不尽相同。理论上讲,既然音箱是还音系统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对还音质量影响最明显的最终环节),那么就应该绝对忠实地还原,音箱本身不带任何个性,不能对原音乐信号进行任何扭曲或修饰美化,如果达到或接近这样的标准,就是一款好音箱,这就是所谓“唯真派”的观点。然而也有人认为,既然音箱是用来再生音乐的,那么声音好不好听就是检验音箱好坏的标准,这就是所谓“唯美派”的观点。“唯美派”容许音箱对音乐信号进行合理的修饰润色,也不太在乎技术指标是否完美,只要放出来的声音“好听”就行了。“唯美派”的观点更适合我们这些把听音乐作为娱乐的爱好者,不过,对于什么叫“好听”并无统一标准,而且不顾性能盲目追求好听或者个性很容易陷入误区。因此客观地讲,即使“唯美派”认可的好音箱,也应该建立在保证基本性能指标的前提下。



●4Ω的音箱能否接8Ω的功放?



    这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也是一个典型的存在概念错误的问题。“8欧姆的功放”这种说法本身就不正确,提问者可能看到有些功放上标有“100W/8Ω”之类的字样,便以为这台功放的输出阻抗是8Ω,其实是个误解,正确的解释是:以8Ω负载为测试条件,这台功放的输出功率为100W。



    功放无论晶体管机还是电子管机,都属于恒压输出功放,其输出阻抗是很小的,晶体管机一般在0.1Ω以下,电子管机要高一些,但一般也在1Ω以下,而不是8Ω。晶体管功放的带负载能力很强,原则上接任何阻抗的音箱都可以,当然也要注意,阻抗不能低到让功放吃不消甚至过载,例如,接一对2Ω的音箱(假如有的话),大多数中、小功率的功放会吃不消。对于电子管功放,有一个“最佳负载”的问题,即负载阻抗为某个值时电路的性能最好,这个最佳负载阻抗通常为几千欧到几十千欧,而音箱的阻抗只有几欧姆,相差太大,所以要用输出变压器进行阻抗变换。电子管机的输出变压器一般设有不同的抽头,无论音箱的阻抗为多少,只要选择输出变压器上数值相同(或者接近)的那组抽头,都能够“映射”为功放需要的最佳负载。综上所述,功放在搭配音箱时,根本无须操心音箱的阻抗,晶体管机可以接任何阻抗的音箱,而电子管机可以通过选择输出变压器的抽头来适应各种阻抗的音箱。



●为什么有的音箱很吃功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两个原因:第一,可能音箱的灵敏度比较低。灵敏度相差仅3dB的音箱,要获得同样的音量大小(或声压级),输入功率相差就达到一倍,比如一只90dB/W/m的箱子,若要在1m远获得100dB的声压级,只要输入10W的功率就够了,而对于87dB/W/m的音箱,就需要20W的功率才行。倘若音箱的灵敏度差异有10dB,那么同样输出声压条件下的输入功率就达到10倍之差。比如将前面87dB/W/m的音箱换成80dB/W/m灵敏度的音箱,还是在1m远获得100dB的声压,所需要的输入功率就高达100W,比90dB/W/m的箱子高出10倍。



    第二,也许灵敏度不算低,但阻抗特性有异常。例如有些音箱,灵敏度87-90dB/W/m以上,已经不低了,但再看它们的阻抗曲线,在某些频率点的阻抗可能低至2Ω甚至1Ω,这么低的阻抗对于普通放大器而言已经接近短路了,还怎么推啊?肯定在这些频率处会产生很严重的过载失真。要驯服这样的音箱,只有出动Krell、Mark Levinson这些负载阻抗降至1Ω时功率还能保持线性增长的超级强力功放才行。如果同时遇到灵敏度又低、阻抗特性又怪异的箱子,对放大器的要求就更苛刻了。



●有人用功率只有几瓦的电子管功放推一对很大的音箱,这样做有道理吗?



    有人认为大音箱用的大口径喇叭很重,功率小的放大器推不动,其实是一种想当然,音箱对放大器功率的需求主要跟音箱的灵敏度有关,而跟单元的大小无关。不少大音箱,特别是采用大口径纸盆低音单元的箱子,例如美国JBL、Klipsch等公司的产品,其灵敏度都相当高,通常在90dB以上,有些甚至达到95dB以上,对于这样的音箱,用一台输出功率几瓦的电子管单端功放就可以将它们推至爆棚。有些发烧友可能知道,在日本,采用8W的单端300B胆机推高灵敏度的JBL音箱是一种很流行的玩法呢。



●我的音箱是100W的,用50W的功放推得动吗?如果用200W的功放推,会不会烧喇叭?



    首先要明确,音箱说明书或铭牌上标明的100W功率,是指音箱的承载功率,意思是说只要不长时间输入超过100W的功率,音箱就不会损坏,而不是指需要使用100W的功放。至于需要多少瓦的功放才能推动,主要看音箱的灵敏度高低和需要的输出声压级有多大,跟音箱的承载功率没有关系。一般说来,灵敏度特别低的音箱总是少数,而且普通家庭环境下需要的声压级也不会很大,50W的功放已经可以满足很多音箱了。当然,有些音箱的阻抗特性比较特别,对放大器是很严峻的考验,这时就需要大功率、高电流输出的强力功放才能驯服它们。



     再看第二个问题:用200W的功放会不会烧喇叭?这要看你怎么使用这台功放。确实,200W已经超出了该音箱的最大承载功率的一倍了,如果将音量开到最大,一直让功放处于满功率输出,那这对音箱必烧无疑。但这种情况几乎不会发生,没有人会把功放的音量猛然拧到尽头来使用的,事实上,当音量大到接近过载失真(破响)时,肯定不会有人再继续猛增音量(等于增加输入到音箱的功率)来使音箱彻底发出破响,反而会减小一些音量让喇叭发出正常的声音,这样,输入到音箱的平均功率始终都控制在它能够承受的安全范围内,就算功放的功率再大,也只输出了音箱能够承受的那一部分,又怎么会烧喇叭呢?相反,用大功率的功放提高了功率储备量,能避免瞬间的大动态峰值音乐信号出现过载失真,对保证放音质量还有好处。



●音箱铭牌上标的“20-200W”是什么意思,它的功率到底为多少?



    这不是音箱承载功率的指标,而是建议的放大器功率范围,即厂家推荐使用功率在20-200W这一范围的放大器来驱动。



●音箱在使用时,面网摘下好还是戴上好?



    面网看起来是薄薄的一层纱,实际上对声音辐射是有影响的,如果用仪器分别测一下有面网和无面网时的频响,你会发现二者有不小的差别。大多数音箱出厂时的测试和调校都在无面网的情况下进行,因此使用时也应该将面网摘下。当然,有少数音箱据说是在戴上面网的条件下测试和调校的,听音时就不宜取下。据说美国Avalon的音箱就是如此。



●家庭影院系统对音箱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家庭影院系统一般都采用环绕声放音系统,所以声道数多,目前流行的杜比数字和DTS系统要使用五只宽频带音箱构成前方和后方声道,另外还有一只超低音。对这些音箱的要求跟对高保真双声道系统的要求没什么两样,仍然是频响宽、失真低、音染少、瞬态响应好等共通的要求,原则上,只要听音乐表现出色的音箱,用于家庭影院也没问题,只不过那些动态输出能力较弱的音箱(如LS3/5A)不太适宜,否则遇到大动态的火爆场面时容易过载失真。由于中置音箱一般放在电视机上使用,因此应该具有防磁性能。另外,各个声道的音箱音色应该协调一致,最好用同厂家同系列的产品。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4-30 15:59:13
音质评价“发烧语”的技术特性

翻开音响杂志,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音响评论家的评述文章,尤其是现在,有关“发烧”的文章很多,里面使用的音质评价术语多种多样。尽管我国声频工程界已将有关主观音质评价的诸多方面(包括音质评价术语)进行了规范,并上升为国家标准。但在如今的音响发烧热潮中,发烧友们常常有自己的一套主观音质评价“发烧语”,因其语言生动形象,发烧味足,在发烧圈内十分流行。初入发烧圈的朋友,对发烧界的一些“发烧语”,要么似懂非懂,胡乱套用;要么浑不解,不明白到底是怎样一个意思。即使已有一些资历的发烧友,对一些音质评价“发烧语”的含义及技术特性也不是十分清楚。鉴于此,研究一下这些音质评价“发烧语”的含义及其技术特性就显得很有必要。只有明确了这些“发烧语”的含义,大家才能更好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进一步弄清楚这些“发烧语”的技术特性,在自己动手制作音响设计才可以自如地掌握音质设计,在选购音响设备时,才可以根据其技术特性来想象音色,购得适合自己口味的音响设备。



现将一些常见的关于音质评价的“发烧语”归纳如下,并简述其技术含义。



1.声音有水份:中高频混响足量,频响宽且均匀,声音出得来,有一定的响度和亮度。失真小,混响声与直达声的比例合适。在听觉上感到不干、圆润、有水份。



具有相反意义的音质评价术语:声音发干,干涩。



2.声音柔软:低频段频响展宽,低频、中低频也得来,高频段无峰值且高频段下降。混响适当,失真小,阻尼好,在听觉上感到柔软舒适。



具有相反意义的音质评价术语:声音硬。



3.声音明亮:整个音域范围内低频、中频成份适度,高频段量感充足,并有丰富的谐音和谐音上较慢的衰变过程,混响适当,失真小,瞬态响应好,听感明朗、活跃。



具有相反意义的音质评价术语:声音糊,灰暗。



4.声音厚:低频及中低频量感强,特别是200~500Hz声音出得来,高频成份够,声能平均能级较高,混响合适,失真小,声音厚实、有力。



具有相反意义的音质评价术语:单薄。



5.声音清晰(清澈):频响宽且均匀,整个频带谐波失真和互调失真小,混响适度,瞬态响应好,中低频段适度,高频段没有噪声和失真,并能出得来。语言可懂性高,乐队层次分明,声音有清澈见底之感。



具有相反意义的音质评价术语:模糊,浑沌。



6.声音有力度:中低频段量感充足,高频成份不缺,混响足够,失真小,声音坚实有力且出得来。



具有相反意义的音质评价术语:力度不足,无力。



7.声音结实:中低频段声能平均能级较大,高频及中高频不缺,直达声比例较大,混响声适量,响度高,失真小,声音厚实、明亮。



具有相反意义的音质评价术语:声音空。



8.声音木:高频及中高频欠缺,低频及中低频成份较多,但量感不足,混响时间偏短,听起来不活跃、呆板。



9.声音缩:声能密度较小,声音送不出来;缺中音,混响声少,响声低,清晰度差,音色不丰满。



10.声音脆:中高频及高频成份过多,低频成份不足,整个频带频响不均匀,失真较大,声音单薄、不厚实。



11.声音发尖:低频量感不足,中高频段(2kHz~6kHz)提升过多,频响分布不均匀,失真大,在听觉上感到刺耳。



12.声音发闷:低频量感过强,特别是在150Hz左右,且低频段失真较大,瞬态响应不好,高频和中高频成份欠缺,在3kHz~4kHz以上严重衰减,高频混响不足。



13.声音发飘:声能平均能级较小,响度低,缺少中音,直达声不够,间接声过多,造成声音焦点不实,声像发虚且飘动。



14.声音发炸:声能密度过大,高频及中高频成份过多,且在高频段有噪音,有过载削顶失真。



15.声音发破(劈):声能密度太大,严重的谐波失真和互调失真以及过载削顶失真都会产生破的感觉,严重的还会伴有“噗噗”的杂声。



16.声音发沙:通频带失真较大,有附加的高次谐波,且伴有瞬态失真,听觉上感到声音沙哑。



17.声音发毛:高频有中高频成份过多,且在这个频段有噪音及失真较大,在听觉上有高频附加音,声音毛糙不干净。



18.声音发散:声音不结实,焦点虚,主旋律不突出,混响过大,中频欠缺,频响不均匀,听觉上感到声音凌乱分散。



19.声音发哄:低频中频某段夸张,有共振,频响不均匀,混中央委员太长,例如混响使用不当,就会有一种哄哄的“浴室效应”,在300Hz提升过多也会产生哄的感觉,影响清晰度。



20.铜皮声(或称金属声):中高频某段突出或在谐振峰,频响不均匀,失真大,欠阴尼,瞬态响应不好。质量不好的动圈传声器或高音扬声器,在听觉上常常会感到音质硬,且伴有一种铜皮声,俗称为金属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4-30 16:01:23
电解电容知识!

在我们摩机的过程中,由于我们不能对设计部分做太多的更改,那么在摩电源的时候手段比较有限,在有限的手段中,更换滤波电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为了更好地了解电解电容,现在先转引一些有关电解电容地知识:

  1, 标称参数
  就是电容器外壳上所列出的数值。
*静电容量,用UF表示。就不多说了。
*工作电压(working voltage)简称WV,应为标称安全值,也就是说应用电路中,不得超过此标称电压。
*温度 常见的大多为85度、105度。高温条件下(例如纯甲类功放)要优选105度标称的。一般情况下优选高温度系数的对于改善其他参数性能也有积极的帮助。

  2 ,散逸因数dissipation factor(DF)
  有时DF值也用损失角tan表示。DF值是高还是低,与温度、容量、电压、频率……都有关系;当容量相同时,耐压愈高的DF值就愈低。频率愈高DF值愈高,温度愈高DF值也愈高。DF 值一般不标注在电容器上或规格介绍上面。在DIY选取电容时,可优先考虑选取更高耐压的,比如工作电压为45V时,选用50V的就不很合理。尽管使用50V的从承受电压正常工作方 面并无不妥,但从DF值方面考虑就欠缺一些。使用63V或71V耐压的会有更好的表现的。当然 再高了性价比上就不合算了。
 
  3 ,等效串联电阻ESR 
  ESR的高低,与电容器的容量、电压、频率及温度…都有关,ESR要求越低越好。当额定电压固定时,容量愈大 ESR愈低。当容量固定时,选用高额定电压的品种可以降低 ESR。低频时ESR高,高频时ESR低,高温也会使ESR上升。等效串联电阻ESR 很多品牌可以从规格说明 书上查到。
  
  4, 漏电流 
  一看就明白,就是漏电!铝电解电容都存在漏电的情况,这是物理结构所决定的。不用说,漏电流当然是越小越好。电容器容量愈高,漏电流就愈大;降低工作电压可降低漏电流。反过来选用更高耐压的品种也会有助于减小漏电流。结合上面的两个参数,相同条件下优先选取高耐压品种的确是一个简便可行的好方法;降低内阻、降低漏电流、降低损失角、增加寿命。真是好处多多,唯价格上会高一些。有个说法,既电解电容工作在远低于额定工作电压时,由于不能得到有效的足以维持电极跟电解液之间的退极化作用,会导致电解电容的极化而降低涟波电流,增大ESR,从而提早老化。但是这个说法的前提是“远低于额定工作电压”,综合一些长期的实践经验来看,选取额定工作电压标称值的2/3左右为正常工作电压,是比较合理可*的。业余情况下可以对电解电容的漏电流大体上估计一下。把相同容量的电解电容按照额定承受电压进行充电,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检测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下降程度。下降电压越少的漏电流就越小。
  
  5, 涟波电流Irac 
  涟波电流对于石机的滤波电路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涟波电流Irac 是愈高愈好。他的高低与工作频率相关,频率越高Irac越大,频率越低Irac越小。传统的认为我们需要在低频时能够有很高的涟波电流,以求得到良好的大电流放电特性,使的低频更加结实饱满富有弹性,以及良好的控制驱动特性;实际上在高频时高的涟波电流对音色的正面帮助也很大,可以使高频有更好的延伸和减小粗糙感。
在我看见的摩机报告和烧友发的帖子中,80%以上的烧友在选择电解电容方面是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的,买到什么品种抓上就换,根本不考虑其声音是否匹配。而且有的听友对滤波电容很不重视,比如我见过的一些台湾听友的报告,滤波电容用上了极普通的工业级的电容,然后把大把的钱花在接线柱外壳上,还美曰其名好钢用在刀刃上。当然,大家对电容把握不住,是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关。在我们现有的摩滤波电容的文章中,推荐的大部分电容都是日本货,比如说elna,红宝石,nichicon(篮精灵),当然还有日本化工等品种,由于我们一入道就接触这些电容,因此先入为主的我们就认为这些电容就是最好的电容。当然,玩胆机的朋友,眼界更为开阔,他们决不轻易使用这些日本货,而是想方设法地去寻找欧美货。根据本人这些年的实践来看,在上面的那些日本货中,除了ENLA的极少数品种和欧美品种和能有一拼外,其他的品种根本不是欧美货的对手。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值得用的电容,为了使大家能够全面把握这些产品,我专门找到了相关厂家的网站,供大家查阅。

  据资料记载,最好的滤波电容是大名鼎鼎的SPRAGUE电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碧。据说在Krell、Mark Levinson、Cello等著名厂机里,电源滤波一定是由它来坐镇,此外还有为数多得数不清的音响厂家亦采用SPRAGUE电容。SPRAGUE电容是美国制的高级电解电容,蓝色胶皮包装,品质优异,性能稳定,而且寿命很长。以至于现在的胆机发烧友们挖空心思找寻这个品种的老电容。据说这些老电容性能还是异常优异,但是从我个人的应用情况看,思碧的油浸电容使非常优异的品种,本人买了四个油浸的0.1u的vq作为耦合电容换下了自己胆机上的wima电容,效果令人十分满意,要知道这四个电容外观旧的不像样子了。但是我用过思碧的电解电容来做滤波电容使用,效果不很好。既然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现在买不到了呢?原因很简单,在80年代中期,它已经被日本的Nippon Chemi Con (http://www.chemi-con.co.jp/english/... 拿 纸蠻NITED Chemi Con.虽然思碧被美国化工收购了,但两个厂的产品还是可以区分开的。早日美国化工生产的电容的外皮包装的颜色也仍和原来的SPRAGUE电容一样,是蓝色的,不过现在也变成了日本化工的棕色。在日本化工的外皮包装上,都有一个扁的盾牌图案,里面有Nippon Chemi Con,Nippon在上,Chemi Con在下,但是美国化工也就是思碧厂生产的只有盾牌图案,里面没有字。思碧被日本收了后,迅速按照日本化工的标准进行生产,导致质量明显不如思碧时代,首先同型号电容的体积就明显缩小,ESR、Irac等几项参数也打了折扣,价格便宜了许多。90年代初期。我开始对音响产生了兴趣,记得那时候邮购的电路板上经常可以看见美国化工的产品,可见那时候它的知名度还可以维持,但现在是维持不住了,现在的产品中很少能看见美国化工的产品。现在日本化工和美国化工的产品非常多,世面上的二手电容也很多,但是日本化工和美国化工的电容的使用寿命普遍不长,而且使用温度的上限一般在85左右,大家在购买这些产品时候一定要小心。我在一些二手的网站上看见一些黑心的*商居然把一对普通的日本化工产的400伏400u的二手电解电容卖到30元一对,居然还有听友去买,想这样的电容其实不会超过2元钱。据说正宗的思碧电容SPRAGUE声音沉稳有力、刚韧并举,跟相同容量的其他品牌相比较,SPRAGUE的声音会更加 丰厚温和,同时不失阳刚,通俗一点说就是柔中带刚。非常优秀的动态表现也是SPRAGUE的特色,但在我自己使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试验的感受和资料上记载的还是有一定的出入的。**的36Dx型在DIY发烧友中口碑比较好。日本化工的产品lxz系列较好。

  在滤波用电解电容中,能够跟SPRAGUE叫劲的不多,但有一个品种完全敢和思碧叫板,那就是我们下面说的RIFA.在本人使用过的电解电容中,本人认为RIFA是天下第一!RIFA是瑞典一个具有60多年历史的老牌名厂。以空心或黑体大写字母“RIFA”为其商标特征。 有意思的是除去少数极品器材中偶尔可以看到RIFA那乳白色的身影外(例如Gryphon的DM- 100以及REF-1等旗舰功放;Mark Leivenson、Cello也少有使用),其他品牌中还真的很少见到。原因无他,RIFA的价格太贵了。作为DIY发烧友为求靓声可以一掷千金,而作为生产厂家就不得不考虑成本因素了。RIFA电容有最优异的指标,最长的使用寿命和最昂贵的价格,别的电容用上7-8年已经行将就木,但是RIFA电容用上7-8年还是像新的一样,台湾的听友文章中写到:人到中年经济条件好了,终于舍得买几个RIFA电容使用了,然后用到自己死,这几个电容还好好的。

  RIFA的 涟波电流Irac 、等效串联电阻ESR 等效电感等指标达到了目前所有电容中的最高水平。RIFA电容内 部的等效电感和等效电阻都非常的低,他所提供的电流非常大,充放电的速度极快,因此它 能应付强大的动态以及低频所需的大电流。相对于功放在低频大动态时的表现就不言而喻了。更可贵的是他的高频之靓少有匹敌。RIFA电容的声音一身“富贵相”,相同容量的电容低频的下潜没有思碧深,量感上也没 有思碧来的多,但是质感相当好,富有弹性,松而不肥、荡而不浑。中频段的形体质感饱满 坚实而不硬,高频段顺滑细腻、良好的空气感、丝丝入扣的分析力也是RIFA 的特点。被誉 为“极品中之极品”当之无愧。RIFA电容特别适合数字电路的电源滤波中,可以降低数码味。笔者打磨CD机时,将其应用于数 字部分的滤波电路,效果真的是非常好。这一点笔者感触很深。以笔者使用的经验看,RIFA电容不费吹灰之力 日制“补品”电容,打得落花流水。它的表现已不局限于高、中、低三频的改善,无论速度、动态、质感、密度,是一种整体素质的提升。真是一分钱一分货,贵的有道理。好在目前知道这个电容的听友不多,目前二手货的价格还没有炒得太离谱。这个品牌的电容我用过十多种,其中电解电容用过2个系列5-6种。

  还可以称为世界名牌的电容是德国著名的ROE电解电容,这个品牌的电容我用过7-8种,其中两款是电解电容。网上的资料说ROE电解电容在可以和SPRAGUE电容相比美,二者可说是欧美主力音响品牌中唯二的选择,但是对这种结论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ROE电解电容和RIFA电容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欧洲的音响器材ROE电容用得很多,各种卧式立式电容在电路板上经常可见。说到SPRAGUE电容与ROE电容在HI-END 音响器材中的代表性,可以Krell的扩大机来做为典范,Krell的功率扩大机主滤波电容是sprague电容,输入级电垦放大与驱动级的电容器,便采用了ROE。Krell的前级以及数位器材也是依样画葫芦,特别的是Krell的前级以及数位器材里所用的ROE电容都一定采用一种猪肝色塑胶壳包装,EK材质的品种。ROE电容在以前大部份是金黄色的外皮包装,装在机箱内部线路板上金黄一片煞是好看,令人不由得联想起泛著黄金般光泽的音质与音色,澳洲有一ROE电容作为主滤波电容,在造型设计时并特别将电容器外露出来,以增加器材本身高级的质感。不过近来的ROE 电容,小数值的电容外包装已经改为黑色了,但黑色的ROE电解电容我还没有用过。其中标注为DIN--41 238型号的声音最靓。

上面简单地介绍了几个世界级的品牌电容,有些是从网上的摘来的,有些是我自己的感受,一切都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些品牌,希望不算是抄袭。

为大家介绍一些我使用过的名牌电解电容。

  思碧的电解电容我只用过1种。那是80年代初期的D500那一款。这款电容是银色的金属外壳,两头出引线,红色的一头为正,是25伏1000u的。其外形和国产的cj-10电容很接近,但是要比那个电容大一些,拿到手里分量不太足,显得轻飘飘的。试音发现,这款电容的高频部分表现不那么突出,显得过于温暖,解析力不强,资料上说对那些本就朦胧不透的器材选用SPRAGUE时,校声过程中可能会麻烦一些,而对于那些中频干薄、高 频刺亮的器材,SPRAGUE就会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了。这个结论我是同意的。这款电容的低频也不太好,解析力和力度都不太令人满意,我不知道它使本身就如此还是太老了。但该电容的中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的中频非常舒展,令人非常放松,很像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尤其像村姑。思碧的薄膜电容的中高频也非常疏松自然,和胆机搭配可以使胆气四溢,胆机高手首选思碧电容,是有他的道理的。

  相比世界上其他品牌的电容,RIFA电容的电解电容的品种相对来说很少,常见的也就是PEH-169,PEH-124,PEH126,还有PEG系列。两者的不同在于脚的排列。具体参见其网站。 (http://www.bravoelectro.com/assets/multimedia/erkat.pdf). RIFA的电容从来不标什么LONG LIFE(长寿命)和for audio(音响专用),但是寿命都很长而且声音都那么好,这和其他的厂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以上3个系列中,PEH-124的使用寿命最长,其网站提供的技术资料明确显示,该系列的使用寿命在30年,而PEH-169的使用寿命较短,标明的为10年。PEH-126的标称温度最高,可以高达150度。从网站上提供的参数看,这三个产品似乎并不是并行的产品,而是上下互相补充的产品。如PEH-124系列的耐压和容量都不大,那些大容量高压的品种都在PEH-169中出现。RIFA的产品外面都有一个比较厚的塑料绝缘套。PEH-169系列的电容是两个脚,接线要用螺丝固定。而另外两个系列的有三个脚,中间一个为正,两边各有一个为负,其外壳为负。横向引脚得就比较简单了,一个为正,一个为负。另外要注意的是PEH-169系列的电容里面有大量的电解液,摇起来哗哗响,一般来说要起来不响的,其使用寿命可能就不会太长了。

  我最先使用的RIFA电容是PEH-124的40伏1000u的电容,我用的是1995-1996年的产品。我用每组四个并联凑成4000u为CD的数模转换和运放供电。效果极佳。其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色极为优美,各音域表现异常全面,几乎无懈可击。2,速度非常快,决不拖泥带水,让你想起法拉利的赛车,该电容在小动态时优美动听,在大动态时从容不迫,轻而易举的完成爆棚,而且力度,音场让人都非常满意,你都想不明白这百万雄兵是从哪里冒出来瞬间又躲到了哪里。3,细节非常丰富,表达非常细腻,在我用过的这些名牌电容中,这款电容是最具有胆味的产品,有网友说该电容是去除数码声的利器,对此我完全赞同。思碧的电容本身胆味不浓,但可以和其他的元件配合,将胆气烘托出来。但这款电容本身就具有浓郁的胆气。该电容的好处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说明的,我个人愿意用天下第一,无懈可击来对其做出评价。如果硬要找点其弱点的话,我觉得这款电容比较挑电,和含银的线搭配效果最好,和铜线搭配效果就差些,之前的供电部分越好,电容的效果就发挥的越好。另外就是这款电容的体积较大,在石机上用还还说,但是用在胆机上就比较困难了。因为胆机滤波电容的直径一般35mm,但是rifa的胆机电容的直径太粗,很难安装。这款电容几乎不发热。此前我的CD机原配的电容为nichicon(蓝精灵)电容,是muse系列,是一款音响专用电容,但是使用半个小时后,电容就非常热了,长期使用,烘得上盖板都温温的,但是,RIFA的多款电容无论怎么使用都没有一丝热量。

  RIFA电容的品质如此之好,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了,总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好奇,忍痛拆了一个电容。很费劲的从引脚处拆开电容后,发现里面有一个很粗的纸卷,把电容里面撑的满满的,里面还有一些淡黄的液体,把纸筒挑出来后展开,发现其结构为两层纸和两条铝箔,一条铝箔为银色的,另一条为暗灰色的,纸和铝箔的宽度比135胶卷稍窄,长度约为1米左右,其中的纸带为白色,和中国的宣纸很接近,但是其质地比中国的宣纸更加细腻均一。据说该电容的音色和这种纸有很大关系,这种纸只有马来西亚生产,Cerafine系列的电容就使用了这种纸。

  我是后来拿到的拿到了PEH-169,拿到了PEH-169后,我一时竟然没有兴趣试听。因为这款电容是1982年产的,而且其外面的塑料壳磨的很厉害,显得非常旧,想想该电容的标称寿命只有10年,因此我也没有什么兴趣再试听这款电容了。偶尔有一天又看见了这几个电容,心想反正也没事干,不妨试试吧。安装后开机,其表现令人大吃一惊,其表现居然也那么出色。褒熟后再听,感觉其音场更加宏大,更加宽厚,其音色要比124系列温暖,更加宽厚和从容不迫。和思碧的薄膜电容相配,胆色过人。其低频也更有力度,在音场的营造方面,该电容做得非常好,各种声音定位准确但又不过分分离,音乐的整体感非常好,面对这该电容营造出的声音,有置身于融融月光之中的感觉。都20多年前生产的产品,现在的表现还那么好,真不知道这种电容是怎么造出来的。当然这款电容和124系列相比,在中高频部分有一些不足,解析力和通透性略差,声音也不是太细腻,不知道该电容就是如此还是时间太久的缘故。我感觉就我手上的产品来看,169系列的产品更适合在功放上使用。

  我用过的ROE的电解电容有两种。ROE电解电容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声音和银线的声音很接近,非常华丽,解析力高的惊人。其定位异常准确,高频非常顺滑。其低频下潜的很深。对于一个世界有名的电容,其低频下潜的很深,这并不出乎我的意料,但是其低频居然比RIFA下潜的还深,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其低频的力度不如RIFA控制得好,显得有些浑浊,低频得质感也不如RIFA,如果听交响乐,那么roe电容是首选,各个乐器的定位很清晰,表现的从容不迫,再复杂的音乐也可以交代的清清楚楚。roe电容是追求hifi效果的听友的首选,从技术的角度来讲,roe是难得的作品,但是其过于精确,导致其音乐性打了一定的折扣,听ROE的音乐,你很难有融到音乐中的感觉,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你和音乐之间的距离。太精确的东西就没有诗意了,哲学家狄德鲁说得一点不错。ROE和德国的WIMA都和德国人很相似,都很技术化,但是缺乏诗意。ROE的电容也基本上不发热,用很长时间后摸着还是凉的。但是ROE的电容上面不些出厂日期,这样很难判断其未来还能用多少年。

  ELNA电容我用过Silmic, ForAudio 和longlife系列。

  ELNA (参见网站http://www.elna-america.com/ptable5...菀灿辛?5年的历 史,可以说是日制电容业的老大。跟欧美一些名牌电容的外包装所不同的是ELNA喜欢在不同 型号之间,使用不同的彩色外壳封装,闪闪发亮刹是好看。ELNA的音频专用电解电容也不是 等闲之辈,在很多中、高档器材上都可以觅见他的影踪。特别是在高档日产器材上,几乎是 ELNA音响专用电容的天下,例如DENON的旗舰CD、顶班功放,SONY的顶级SACD、CD、功放, MARANTZ、金嗓子的顶班器材,欧洲的“音乐之旅”功放等等不一例举。

  在我用过的ELNA电容中,longlife系列表现一般,根本无法和欧洲货抗衡。Cerafine系列我没有用过,但从其网站大的资料来看,它采用和RIFA类似的原料和制造工艺。Silmic是一款值得一说的产品。SILMIC为为无氧铜引出脚,据说内部使用了蚕丝,该电容的介质损耗角t g &特别低,几乎达到MKP电容的数值。特别适合作级间耦合。该款电容的有些指标和rifa不相上下,甚至好于RIFA,但是蚕丝的使用注定了它的声音会稍硬一些,我觉得这款产品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和RIFA一拼的电容,但是它缺乏RIFA所具有的细腻和胆气,它的高频很顺滑,但是过于顺滑,反而缺乏一种贵气。日本可以造出最好的工业品,但是造不出最好的艺术品,这一点在电容上也可以反映出来。建议听友在找不到薄膜电容做耦合电容时,可以采用Silmic电容来做耦合电容,根据我的经验来看,用电解电容做耦合电容效果令人很不满意,这时候,如果你没有薄膜电容的话,Silmic电容应该时很好的选择。不过这款电容太贵了,甚至比RIFA还贵,不划算呀,ForAudio也不错,但我觉得不如SILMIC。其实ELNA产品从大面上讲和欧洲货差距不大,但就是在细微处显露处差距。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内的听友太认同ELNA的产品,国内正宗ELNA产品几乎难觅,假货很多。市场上所能看到买到的大多是OEM产品,国内就有厂家就在给ELNA OEM产品,能够买到台湾 立隆ELNA-SONIC 公司的产品也算幸运了。不过,在国内,投资者不久也可以见到全新的价格比较适中的RIFA产品了,RIFA在我国的已经设了厂,希望其品质不要有太多的降低。另外ELNA的产品寿命普遍不长,而且发热比较大,当然,这也很好理解,把一个电容的寿命做到30年,这肯定也不符合利润至上的日本传统。

  目前还有一个厂家的电容也很受烧友的喜爱,那就是英国Aerovox的电容,常见的标着BHC ,这家厂子的油浸电容很有名,这家企业目前已经被RIFA收购了,这家厂子的产品我一种也没有用过,有用过的听友不妨出一篇试听报告。

  目前simens的二手电容也很多,这个品牌的电容我用过一种,就是德西门子SIKOREL黑壳金字 2200u 100v电解。这款电解的 涟波电流据说比RIFA-169的还高,我也就是冲这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才找到了两枚这种电容,这款电容的外壳是黑色的硬塑料,上面刻着金字。外观非常漂亮,但是声音令人不很满意。它的中频很疏松很宽厚饱满,音乐感很优异,但是速度偏慢,高低音都欠佳,尤其是高音不太好。由于它的中频异常出色,我舍不得放弃它,费了很大的力气来调整它的声音,但高低频的声音仍不理想,只好放弃了。我还用过几款西门子的薄膜电容,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在胆机用滤波电容中,美国的cornell dubilier的效果不错,它的直径是35mm,高度要比日本货高一倍,其声音和RIFA比较接近,但各方面都要比RIFA的声音差一些,但是相同耐压的RIFA电容的直径是75mm,无法安装。cornell dubilier电容的脚是2个较粗的接线柱,通过螺丝固定,而很多日本货是四个脚,直接焊接,因此在替换的时候仍然比较麻烦,我费了很大力气才把我的胆机上的四个滤波电容换好。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4-30 16:02:36
[转帖]品牌发烧线材介绍

线材对部分Hi-Fi和AV发烧友来说,可说是一种又爱又恨的玩意儿。关于线材是否能改变声音或图像品质这点,我想大家应该是持肯定的态度;但是对于改变或改善的程度多少,则是争议之所在,同时也因为目前线材市场上的产品价格呈现两极分化的倾向,更让此议题-时间难以取得共识。如果暂时抛开一些其它因素,回归基本面,其实我们可将线材的基本要求作些简单的归纳:

    1.接触性良好,多次插拔后的耐用性好。接触性不佳,则容易造成声音或图像信号劣质化甚至断讯,这绝不是消费者所能接受的。而我们在使用各种影音器材时,不免会因保养、变更摆放位置、换机等不同原因,将线材多次拆下和插上,一条质优的线材绝不能因经过多次的插拔后即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

    2.极低的传输损耗、良好的屏蔽性能。线材的主要目的是传输信号,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应是将信号真实完整无缺地传输,不因线材本身材质和结构造成信号损耗或出现失真引致声染色。故好的线材本身的阻抗和容抗要与器材间形成良好的匹配,使信号得以百分百的传送。此外,现今社会高度发展,日常生活对电气电子设备的依赖较高,各种电器设备工作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更是充斥于我们的生活空间,若线材本身的防辐射屏蔽隔离效果不佳,这些电磁干扰、射频干扰等噪声便有可能干扰到正常的音频和视频信号,产生信噪比劣化现象,这可不是线材使用者所乐意见到的结果。

    当我们对线材的基本要求有了概略的认知后,再依据需要、用途和个人的预算来选择适合的线材,相信就不会面对数量惊人的线材品牌和型号时无所适从了。为此,本文从发烧线材的技术原理入手,力求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各样发烧线材的不同技术特点,以供发烧友了解后对发烧线材有一种较为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并希望对您选购发烧线材时有一定帮助。由于目前流行的发烧线材品牌多达数十个,型号更是数以百计,因此本文不可能一一详叙,只能从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品牌线加以介绍,相信读者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古河发烧线技术特点

    古河(Furukawa)是日本一家已有百年历史的电气制造公司,发烧线制造只是其一个很小的分支。目前,古河电工推出的发烧线材主要有三大系列,分别是PCOCC系列、μ导体系列和μ-OFC系列。和来自日本的其他线材品牌一样,古河极为重视导体的纯度及绝缘材料的光洁度,以及导线的线径、总股数;不讲究线材结构,强调以高纯度的导体材料来提升传输性能。我们知道,发烧线材最常用的是铜,其次是银,软特殊的也有用非金属材料如碳纤维来作导体材料。这里先介绍一下高纯度铜的有关常识,因为以下介绍的大部分发烧线材多以此为导体材料。

    依据不同的冶炼加工方法,可以将高纯度铜细分为OFC无氧铜、LC OFC铜、PCOCC无氧单结晶体铜、Super PCOCC铜等;依据其纯度来分则有4N、5N、6N、7N、8N等,其中N代表9(Nine),4N表示其纯度达99.99%以上,以此类推。OFC是Oxygen Free Copper的缩写,中文称之为无氧铜,这是在冶炼铜的过程中,因不加入氧化物及避免了氧化所生产出的铜线,纯度为99.995%,一般说来,这已是品质相当不错的导线材料。

    LC OFC铜则是在制造时采用特殊的抽丝工艺,将无氧铜的结晶颗粒变大,以增加导电性能,1m长的LC OFC铜线其结晶数约为20个,其纯度比OFC无氧铜略高,但仍在4N的范围内。但因LC OFC铜结晶体颗粒少,故导电特性要比OFC铜好。

    PC OCC铜是由Pure Copper by Ohno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缩写而来,指由以OCC铸造法所生产加工提炼出的高纯度结晶铜。这项由日本千叶工业大学的大野教授所研究开发的铸造技术,特点是从热溶的金属液中抽出金属丝(如将溶化的铜液抽成铜丝),经由冷却水快速冷却,同时去除杂质,进而得到单一结晶的金属。用OCC冶炼法抽丝出的高纯度铜线就是PC OCC。PC OCC的特点是单一铜结晶体大,倘若其铜线直径在0.3mm以下,其结晶体长度可达125m,整体铜纯度提升为99.996%,导电性更为优异。Super PC OCC则是将铜的纯度提高到6N,杂质含量更低,导电性当然比PC OCC铜更好。

    古河电工的PC OCC单结晶无氧铜采用连续热铸工艺,使铜结晶拉长且无间隙,2m长的PC OCC导线中的铜晶粒数只有1个,含氧杂质则在5个以下。古河所使用的μ导体,是一种把导线材料经退火工艺处理后与PC OCC复合后所得到的具有高疲劳极限的新材料,除保持原有材料的优良特性外,还增加抗拉伸、抗弯折、不易损坏的物理特性。μ导体是古河电工一种前景广阔的应用导体材料。 为了全面发挥影音器材的性能,古河特别提出了自己的"全PC OCC传输"理念,强调从电源线开始,器材之间的连线,乃至于器材内部的配线都应采用PC OCC导线。在"全PC OCC传输"理念的基础上,古河又运用"超平衡原理"(Hyper Balance,即模拟信号用平衡型导线传输,数字信号用非平衡型导线传输,在这一最佳搭配的基础上,又将隔离部分与信号传输导体部分完全分离。对于传输微弱的模拟信号,其衰减可降至极低),以及"静电容量均衡原理"(Evencap,即设法使高、中、低频率的静电容量值趋于一致,防止因低频的静电容量值上升而出现低频衰减,从而取得平衡完美的全音域传输特性)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系列发烧线材。

日立发烧线材技术特点

    日本日立(Hitachi)目前推出的产品包括有Melltone系列和量子系列发烧线材,所采用的是特殊的顶级OFC铜导线。所谓的顶级OFC铜,是指通过特殊的加工处理技术令存在于普通OFC无氧铜结晶粒内占有微小空隙的气体成分(特别是氢、氧)逸出,从而提高普通无氧铜的纯度。由于铜结晶中所内含的微小空隙会随着气体成分的排出而消失,因而这和LC结晶缝隙减少所取得的效果相同。日立将这种经过量子效果处理后生产出的顶级OFC铜做成导线,推出量子系列发烧线材。

    后来,日立公司又把原有的经量子效果处理的顶级OFC铜重新经过特殊的Melltone加热处理,一方面可保留顶级OFC铜导体内的巨大结晶构造,另一方面可减少在敷线加工时可能引起的导体内部歪曲变形。据日立公司称,即使长年使用,这种Melltone系列发烧线材的品质始终如一。

铁三角发烧线材技术特点

    日本铁三角(Audio Technica)在其发烧线材中使用了一种较为特殊的Hi-OFC铜导线材料,它是由OFC无氧铜加工而来,由于无氧铜内部的结晶体呈不规则排列,从而降低了导电性能。而Hi-OFC则是利用特殊的冶金加工法令无氧铜内部的结晶排列整齐,使电子流通更为顺畅,故导电性大幅上升。铁三角所使用的高纯度铜线材依等级和用途而有所不同,大体上包括有OFC、Hi-OFC及PC OCC,这三种铜材在导电特性的表现上虽然有等级之分,但三者都是性能极佳的导电材料。铁三角在运用这三种导电材料的方式上颇为特殊,并不象大多数的线材只使用单一导电材料,而是采用多种导电材料混合使用的方式,以撷取不同导线材料的优点,获得更均衡、准确的传输效果。

    如铁三角新推出的DVD Link系列信号线(共6款,包括AT-DV33V视频色差信号线、AT-DV38S视频专用S端子信号线、AT-DV66A音频专用的5.1声道信号线、AT-DV95D音频专用数字同轴信号线等),其信号线内的主导线为PC OCC,而其外部的编织屏蔽线为Hi-OFC。据原厂称,PC OCC导线有利于低频的传输,而Hi-OFC则擅长于中高频传输,二者合一后的优点是信号线传输频宽可达100MHz,非常适合DVD与即将商业化的DTV数字电视使用。

怪兽发烧线材技术特点

    美国怪兽(Monster)旗下的线材从中低价位到高价位,从音频、视频信号线到音箱线、数码线等都有生产,其产品可说是种类齐全、琳琅满目。其Z系列音箱线是怪兽结合自己多项专利技术制造的,其中有独家专利的Time Correct线材编织技术,这种技术能有效消除信号传输时的相位误差,让低、中、高频信号的传输速度一致,以获得较佳的音像表现。另一个Magnetic Flux Tube专利技术能将线材的电磁感应降至最低,以减少对信号的负面干扰。PEX特制绝缘体能有效隔离外界噪声,保持信号的纯净度,从而提高音表现。独家专利的Multi Twist编织结构能增加音频的清晰度,充分展现出声音细节。专利Duraflex音箱接线端子能有效防止因长期使用所遭受的化学变化及磨损,以延长线材寿命。这些专利技术都是怪兽独家研制开发的,也是其产品获得广大使用者肯定的关键所在。怪兽Z系列音箱线秉持其特有的专利线材制造技术、线材结构、导线编织方法,以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带来绝佳的搭配选择,是值得发烧友们所关注的产品。

线圣发烧线材技术特点

     美国线圣(Audio Quest)公司的信号线均采用Hyperlitz多股李兹线几何线身结构,能消除线芯与线芯之间的互扰和集肤效应;外套为聚丙烯或特富龙绝缘材料制成,其低电容值能有效防止高频损耗。线圣的数码线和视频信号线已多达10多款,其Video One视频线使用特富龙绝缘外套,镀银长晶粒铜(SP-LGC)导线,镀银同轴插头,具有非常宽的通频带。Video Pro色差视频线使用HCF硬孔泡沫塑料作绝缘外套,以FPS实心银线作为导体,以双平衡方式组合而成,这种结构和SP-LGC有相似之处。而线圣S系列中的S-Video信号线所采用的导线比一般S-Video信号线粗四倍,而长度则相对较短。如S-1采用HCF绝缘外套,以镀银的长晶粒铜为导体,通过对称方式组合而成;S-1由两条75欧电缆组成,其中一条用来传输亮度信号,另一条传输色度信号,每一条电缆都采用对称式设计,除金属箔和编织屏蔽网层外,另外再用一条和芯线完全一样的SP-LGC铜线接地。 而线圣的AC-12交流电源线是市面上唯一采用Hyperlitz构造的电源线,线芯采用OFHC无氧高导性铜,UL PVC绝缘外套,设有铁粉芯RF射频滤波器。线圣Hyperlitz系列音箱线采用Hyperlitz制线技术,不但保持了李兹线的低集肤效应特性,而且还有比李兹线更佳的免除多芯线失真的能力,所以音乐信号传输准确,音色优美。

至高发烧线材技术特点

    美国至高(XLO)公司是一家著名的发烧线材制造商,至今已推出近10款不同系列的发烧线。至高Pro系列中的主要产品是音频信号线、音箱线、交流电源线,线材所使用的导体材料是4N OFHC铜(Oxygen Free High Conductivity Copper,无氧高传导铜),绝缘材料以聚烯化合物为主,如杜邦(Dupont)、Surlyn、Elvax化合材料。至高Reference参考系列线材具有低电容量、低电感量的特点,导线材料选用4N高纯铜或6N PLGC铜(Pure Laboratory Grade Copper),绝缘材料为美国杜邦生产的Teflon特富龙材料(即聚四氟乙烯),并且采用了至高两项专利制线技术,导线结构按照至高专利最佳屏蔽几何构造设计。

    至高Standard标准系列线材采用特殊的OFHC铜导线,杜邦特富龙绝缘外套,插头采用能克服磁滞现象的"最小自电感"无磁设计,能保证传输信号的畅通无阻。其中的一款T-0.2平衡信号线采用"共模抑制"相干平衡电路传输原理制成,无屏蔽设计,在各种噪声、电磁干扰及射频干扰的场合中使用,性能依然可*。至高最高级的Signature签名系列发烧线全部采用厂家独特设计的几何排列绕线方式,可以杜绝任何噪声干扰和声染色,其线芯全部采用高纯铜,特富龙绝缘外套,高级镀金无磁性低电感插头。

蝙蝠发烧线技术特点

    美国蝙蝠(Vampire)发烧线质优价廉。所有蝙蝠信号线的外套都是在105度高温下将聚氯乙烯挤压成形的,其中SC 2 Twin Axial信号线采用两组中心导体,每组中心导体由60多股镀银无氧铜组成,采用低电容值和均匀电感量的聚乙烯泡沫绝缘外套;该信号线具有两层屏蔽,即一层编织铜网,外加一层导电PVC,有同轴和平衡插头供选择。SL Twin Axial Pure Silver信号线采用两组拉丝成形的纯银导线,每组纯银导线由7支银丝组成,聚乙烯绝缘,线身内填满控制电容量的特殊纤维,采用铜箔及银铜编织网双层屏蔽,有同轴和平衡插头供选用。蝙蝠公司采用了最新的制线技术推出了Hybrid OFS-Clad OFC系列音箱线,其中心导线采用一半OFC铜线和一半镀银OFC铜线绞合而成,其声音表现平衡,细节再现入微,没有早期镀银导线那种声音过于光泽和硬性的表现。

至尊发烧线材技术特点

    美国至尊(Magne Turbo)线材采用从澳大利亚的铜矿中冶炼出的铜,并经精细提炼后的单结晶铜制成,同时经由美国HNS实验室技术授权,使用由其开发的"磁场增压"技术才完成。据原厂资料称,HNS实验室是美国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以提供新概念和实验室高新技术为主。至于"磁场增压"的技术细节,厂家则是密而不宣,但是强调这种技术确实可以使人在听觉上发现差异。 据Magne Turbo的资料介绍,最普通最便宜的信号线,与价格高昂的发烧信号线同时以专用仪器测试,发现除了电阻及电容、电感等规格上的差异外,其频率特性在可闻音域范围内并无差别,要到200KHz以上才有较明显的差异。虽然这已超出人类听觉的可闻范围,但是其音质表现的差异在听觉上是非常明显的,亦即导线的性能除了电气规格影响电路的匹配外,还有其它影响声音的因素。导线在传输电气信号时,从物理角度看是导体中电子移动、碰撞的结果,这些电子运动会受到许多量子力学的因素影响而导致差异,而磁场增压技术就是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提高导体的导电性,改善信号传输效果。

飞谱发烧线材技术特点

    来自法国的飞谱公司(Fadel Art Products,FAP)所生产的发烧线材均采用纯手工制造而成,并且飞谱线材多会在线身某处设置有一个神秘黑盒子(具体技术原理飞谱不外传,只知功能类似滤波器),其声音纯净,节奏起伏有条有理。飞谱信号线如IC-20S采用完全对称线身结构设计,带有3组频率速度修正器,特富龙绝缘外套,以5支完全分离的单芯镀银铜线绞合成导线。音箱线如The Stream line采用李兹卷线方式将纯银和无氧铜导体组成分别独立的6组导线,带有的3组修正器能分别修正导线的阻抗特性、相位及延时,用空气绝缘方式来避免信号的声染色和其他失真。

    据飞谱资料介绍,所使用的黑盒子型号有MB-10、MB-10BW、SB-10,这种特殊的黑盒子能够修正导线传输信号的相位误差,修正导线的阻抗特性和群延时(仅对MB-10BW而言),从而再现正确的音场及强劲有力的低频。

音乐丝带发烧线材技术特点

    由美国Nordost公司生产的音乐丝带(Flatline)发烧线结构独特,其推出的音箱线均为扁平状外形,采用冲挤处理制成,特富龙绝缘外套,具有极低的偏差,电气特性佳。音乐丝带的音响导线采用4N-8N单结晶体无氧铜及纯银作为导体,以圆形单支或扁带状垂直平行排列,可有效降低集肤效应及磁场互感效应所造成的失真。每支导体均以独立绝缘处理,通过专利的特富龙(Teflon)挤压成型处理技术,使导线内部绝对真空,防止导体在制造过程中受空气或其他物质污染;同时亦可准确固定导体之间的距离,加上特富龙本身是一种能提供恒定电介质的绝缘体,令电容值处于极低值并保持不变,从而减少信号中的相位失真。此外,低电感特性亦对重播音质有益,音乐丝带音箱线的电感较传统音箱线低得多,低电感使得线对电流的改变反应更快,如果要将音箱驱动至最高潜能,这点很重要,音乐丝带音箱线能使音乐最细致的声音准确清晰地重播。

    扁平导线较同等粗度的圆导线具有携带更多电流的能力,这是因为扁平导线增加了表面面积,使散热效率高,工作温度低,导线的分子振动减少,因此携带电流能力与物理性更粗的圆导线相同。音乐丝带音箱线的信号传输速度达到光速的95%,这是因其独特的几何构造及绝缘技术才能达到以如此快的传输速度。这个优点使得其重播高频信息特别清晰、瞬态响应较佳。音乐丝带导线具有非常好的电流传输特性,在放大器和音箱之间的高电流传输可产生更佳的低音及增强整个声音的重播。这种扁平导线的上升时间快,它的"介质滞"效应较市面上的任何发烧线均低,由于介质滞性可改变导线的介质数,故当介质系数低时,电流流动更自由。由于音乐丝带导线对电流的改变迅速,故低音更胜许多Hi-End级的音箱线。

NBS发烧线材技术特点

    NBS别称蛇王线,从其英文NBS(Nothing But Signal字首缩写)可知,这家公司十分注重信号传输的真实性。据NBS原厂资料称,导线最易受到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的侵害,这些干扰是以嘶嘶声形成渗入音频声中,从而引起声失真。而市面上不少导线是通过采用某种装置来滤除各种噪声干扰,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消除噪声,但这种装置本身的"声音"亦给加进声音地台上。而NBS导线采用专利的PFIN被动式电感网络,并结合手工编织、高纯度铜导体、金、铑、铬、特富龙绝缘、银网屏蔽、银焊点等技术要点综合而成。

    NBS目前有魔幻系列、响尾蛇二代系列、经典三代系列等多款音箱线,越是高档的系列,所使用的专利被动式电感网络越精密,技术性能相应更优越。据NBS称,其旗下不少的音箱线在全音域范围内,可降低射频及电磁干扰达98%。其每款不同形式、不同长度的线材,在线身结构上是各不相同的。而NBS信号线所使用的同轴接线端子是该厂独家设计的,采用镀金、铍的纯铜材料制成,除能有效排斥电磁和射频干扰外,还具有较大的电感值。NBS大部分音箱线将两声道正负导体分离,并以一粗一细的独特线身设计而成,能取得最低干扰及加速信号传输效应,有效提高音箱中的喇叭单元的控制力和能量释放。与此同时,将放大器和音箱之间的传输阻隔彻底消除。

科技线的技术特点

    美国科技线(Harmonic Technology)的线材种类众多,涵盖同轴、平衡信号线,音箱线,电源线,色差视频信号线、数码线等。据厂家称,科技线是采用抽真空之液压慢速铸拉技术,将7N纯银或6N纯铜,在低温下以专利的单结晶(Single Crystal)OCC冶金技术铸拉线芯;配合专利全平衡式绞合编织线技术,严密周全的屏蔽处理和一丝不苟的焊接工艺制作而成。从而将音乐信息经导线全息全情地传送,全面发挥导线设计极限。

敏力线之技术特点

    德国敏力线(Monitor Cable)的历史悠久,所生产的信号线和音箱线均有标准系列、极品系列两大类,导体材料从多股无氧铜到镀银产品均有多种选择,并且全部是自行生产。敏力线的技术特点包括有:MSR磁流反射带技术,TDC时差调控技术,特富龙绝缘外套,用特殊的Ferrite Core铁线芯杜绝干扰,使用镀镭可锁式XLR插头。如极品系列信号线中的00978212(型号),采用镀银线芯及内层屏蔽网,在线身头尾各四分之一长度,线芯扣内层屏蔽会互相换位置达成对称式信号传输的全新设计,Symmetrical Response配特富龙绝缘体同轴插头,线头配Ferrite Core铁芯以杜绝干扰。极品系列音箱线中的00971130,采用黑色外套,内层红、白两条正负导线(各长3米)对称平衡设计,高纯度PC OCC无氧铜线芯,独有TDC时差调控技术,配有镀金Y插及香蕉插头。其声音品质及性能精确度同时达到一种较高的水平。

MIT发烧线材技术特点

    美国MIT发烧线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人们对其最深的印象是它每条线身上都有的那个金属盒。这个盒子是MIT令音乐重放完美的"灵魂"所在,它包含了MIT独家的线路、电阻、电容等元件,使不同频率的信号能在同一时间传输,不会产生时间上的延迟,也不会损失传输信号的电流量,保证信号及动态能原汁原味地传送。据MIT称,目前市面上仍未有一条能本身百分之百保证所传输信号没有损失的导线,不管在编织、屏蔽、接地等方面下功夫也未能达至百分之百效果,而MIT独家设计的这种线路(指金属盒内的线路)正是针对导线本身缺点而设计,所以是接加在导线中的。针对不同导线的缺点,不同型号的MIT导线采用不同的线路。

    MIT独步天下的模件式线路如CVT连结、IT输入终结者、OT输出终结者等深获好评。如其极品高级系列中的MI-330 shotgun信号线、MH-750 shotgun音箱线采用了MIT独家专利的四种线路技术:ISN阻抗匹配、OSN输出匹配、SEVO轰天炮界面、NSMNT多重噪声消除线路;其中MH-750 shotgun轰天炮音箱线设有单线、双线分音型号,MI-330 shotgun轰天炮信号线备有单端同轴及平衡端子两种接口供选择,并且分高、中、低三种阻抗款式以配合不同类型的放大器。 而其示范级系列之中的MI-350 shothun EVO信号线和MH-850 shotgun EVO音箱线,则采用了MIT独家专利的6种线路技术:SIT音像稳定线路、IT输入终结者、OT输出终结者、SEVO轰天炮界面、CVT连结及IST音像选定技术。如厂家称,SIT技术 能令结像凝聚、准确,质感强烈,JFA噪声消除技术,可提供干净无瑕的背景,令微细音乐信息和动态表现得以重现。而MIT最新的旗舰Oracle音箱线设计更独特,其中的V1音箱线的模件式设计可提供最方便及容易的接驳方式,其模件可升级,整个模件(即金属盒)采用机械震动导向式避震设计,可将震动对线材的影响降至最低。V1音箱线频宽甚阔,易于匹配各种放大器和音箱,甚至对SACD和DVD Audio的5Hz-100KHz频率亦应付自如。

超时空发烧线材技术特点

    美国超时空(Tara Labs)是一家著名的发烧线材制造商,超时空认为:一件优良的音响产品是要经过主观的试听和客观的测试互相协调之后才可得出来的,所以超时空的发烧线材都是经过数字方程式计算,精密的测试和广泛的人耳试听之后才生产面世,这样可以保证它们拥有优异的表现和适应配搭任何类型的音响系统。超时空的设计哲学有三大原则:一,一个简单且容易实践的设计才是好设计;二,产品要能够准确地重播音乐;三,产品应该要有更杰出的表现和较合理的售价。超时空选用的铜采自澳大利亚的一个铜矿,该铜矿是世界上已知纯度最高的三个铜矿之一,经过独有的退火步骤来把纯铜导体作进一步软化以加强它的导电能力。

    电介质方面,超时空采用的材料是独有的航天级聚乙烯,由于经过化学处理,所以它具有较低的电介吸收率和高电介宽容度、较佳的弹性。与其它电介质相比,航天级聚乙烯远比特富龙更低的温度便可挤压成型,所以它所包裹着的纯铜导线可以保持它的特别退火性。超时空发烧线的导体有一个特别的直径厚度,因而在信号流经时,由于集肤效应的关系,在20KHz以下有最小的直流电阻力和衰减量。这个最佳的直径厚度是由超时空独有的数学方程式计算出来,然后他们利用已知的物料电阻力和导体需要保持线性的较高频便可以决定用任何物料所制造的导体之最佳直径厚度。

    另外,超时空还和美国太空署合作,取得和谐合金(Consonant Alloy)物料之独家使用销售权。据有关实验证明,和谐合金的导电量比现今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发烧线要高,导电性能超过8N纯铜,无论是声音的空气感、超低频、音场和定位均有极明显的改善。因此超时空将和谐合金用于RSC方芯铜系列发烧线上,务求本身效果已达登峰造极的RSC方芯铜系列发烧线有如虎添翼之效。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超时空于1997年初推出其顶级的The One"天下第一线"信号线、数码线和音箱线,被誉为世界上最原音、通透和自然的线材之一。这里作重点介绍。

     The One线材的导体来自第二代方芯铜,物料为和谐合金。在进行线材挤压成形处理的过程前,所有的方芯铜导体被打磨至镜面般平滑,目的是令屏蔽层紧贴导体,防止两者之间产生缝隙或气泡导致高频失真。电介质方面,The One使用的是新一代"真空玻璃球体聚乙烯"电介质,可确保导体音染最低、无干扰。安装在The One专利吸震环上的原料,来自航空航天所用的高谐震铝合金。吸震环内里注有阻尼物,与铜合金插头紧扣时即抵消共震,令器材谐震无法干扰线材,效果如器材加上脚钉一样。试听结果试明,安装了吸震环的The One音场更阔、空气感更强,拥有更清脆的高频和更佳结像力。

    The One信号线使用2条第二代方芯铜导体以螺旋线形状运行于特富龙空气芯上,外面卷着多层条状特富龙,以使屏蔽网与导体分隔更远,有效降低电容量。纯75欧设计的The One数码线,用料与信号线相同。各型号均配备有吸震环、可锁式超时空插头,防静电单纤维辫带和ISM矩阵式全屏蔽系统。

    The One效果之佳,归功于超时空所发明的全隔离式网屏系统以及克服电磁和射频干扰的全新理念。The One信号线和数码线是世上首次使用IFS全隔离式网屏(Isolating Floating Shield)的发烧线。在这之前,一般信号线使用单端接地法来消除电磁和射频干扰,缺点是被吸收后的干扰易反馈到器材电路板上。

    The One所用的全隔离式网屏两边不接地,网屏跟器材及线材无任何接触。当这个网屏接驳上FGS地盒后,网屏所吸收的干扰从导线表面传送到独立的地盒。IFS隔离式网屏只是ISM矩阵式全屏蔽系统(Isolated Shield Matrix)的一个部分,全套ISM系统包括装有IFS的The One信号线和一个Ground Station地盒。地盒共分两类,同样采用军用级铝合金制造,此原料比一般铝合金重量超出18.23%,坚硬度更胜标准航天级铝材,可有效降低射频干扰和机械式谐震。Floating Ground Station大地盒内里装有铁化矿物质陶瓷支柱,能有效吸收干扰。当ISM矩阵式全屏蔽系统工作时,信号的背景噪声明显减少,微细信号分析力倍增,音场空间更为明显。

    The One音箱线由35条第二代方芯铜导体构成,正负排列,以螺旋线形状运行于特富龙空气芯上。跟信号线一样,The One音箱线同样使用新一代的真空玻璃球体聚乙烯电介质,采用平衡排列方法来降低导体间的电感量。这是一款在技术设计上具有突破性的音箱线。

范登豪发烧线材技术特点

    荷兰范登豪(Van Den Hul)发烧线材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它用非金属材料碳纤维制成的发烧线,不过它也有用铜、银制作的发烧线。下面来看看范登豪发烧线的技术特点。

    据范登豪多年的技术研究,认为金属导线存在交越晶体失真(Cross Crystal Distortion,简称为CCD)。大多数的金属,是由大小约为0.1-1毫米的大量晶粒组成,每个晶粒是一个单晶体。晶粒内分子、原子都是有规则地排列的,但每个晶粒的大小和形状不同,而且取向也是凌乱的,所以这种晶体没有明显的外形,也不表现各向异性,称为多晶体。如此多的不同晶体聚集在一起,数量巨大,当音频信号经其一条金属导线传输时,从微观角度看,音频信号是在晶体之间"跳跃"传输的,并且晶体还大小不一,这样的界面传输,就产生了CCD交越晶体失真。CCD易产生"假泛音"再现"平滑细节"的假音响效果。

    为尽量消除金属导线的交越晶体失真,范登豪通过机械加工方式,给纯金属导线外加一层金属套。如给纯铜导线外覆一层银或金外套,然后再用绝缘套再包覆一层,以隔绝电磁干扰和防振。另一种方法是在真空状态下,给纯铜导线真空喷涂一层金膜或银膜,范登豪的SCS系列线材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范登豪线材使用的是一种不含卤化物的优质PVC聚氯乙烯材料-Hulliflex,这是一种崭新的环保材料,能进一步防止化学性及温度性影响,具有良好的绝缘密封性能;其机械强度是常规PVC的三倍,但柔软度却比传统塑料更好;因此Hulliflex材料具有化学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最近,范登豪独家开发出"极温熔合技术"(Fusion Technology),据介绍,其处理过程是:首先把高纯度的铜、银、锌放入冶炼金属的真空烤炉里进行高温蒸发处理,蒸发过程中之强力电场令三种金属原子聚合起来,形成一条直径150微米的超合金导体;处理程序经过严格控制,保证合金处于最稳定状态。随后合金导体再通过最关键的制作程序即"极温熔合处理",令铜、银、锌三种纯金属完全熔合。当熔化的合金正处于极度高热的情况下即时作急促冷冻,降温速度为每秒钟一百万摄氏度,令合金结构变成无定形状态,处理过程必须经过精密监控。合金在瞬间极温变化下被即时凝固,令金属原子不能恢复原有的晶体结构,新原子结构不再有金属晶体间的交接面,形成不结晶合金导体,令信号能直接传输,超高频信号毫无阻隔。

    利用极温熔合技术生产的不结晶合金导体,范登豪最新制作了一款Integration Hybrid合金信号线,它采用四芯双平衡式设计,每组不结晶合金导体以LSC碳纤维(随后有介绍)层紧密地包覆,直接加强电子流通性,并且保护金属导体免受空气污染,令接线长久保持最佳状态。该线采用特制三重屏蔽,两层独立金属屏蔽以合共180支OFC铜包上纯银制成,并以螺旋式相反方向紧密地环绕覆盖着4条信号导体,而两层金属屏蔽中间是一层LSC碳纤维,以彻底消除各种干扰。该线采用Hulliflex绝缘外套,为Integration Hybrid合金信号线提供最佳保护。

    经过多年研究,范登豪最终确认可拉直成线的高纯度、高饱和度的碳纤维非金属材料来取代金属材料制作导线。范登豪通过特殊的加工技术把纯碳加工成单晶碳纤维,即让碳原子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个大的碳分子中,因此不会产生交越晶体失真。范登豪把这种碳纤维材料称之为:线性结构碳纤维(Linear Structured Carbon,简称LSC)。和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材料具有以下优点:一,每根碳纤维直径为6微米,而金属丝最细直径只有25微米,可随意弯曲而不变形;二,拉丝成形的碳纤维强度高,不会因外力作用而产生内部微观结构的位移和断层;三,耐高温,即使在2000摄氏度高温时,也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四,对各种化学反应具有较强的惰性,即使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其内部性能和特性均稳定不变。

    范登豪目前已推出3款纯LSC碳纤维发烧线材;The Frist同轴信号线,中心导体由1.2万根LSC碳纤维组成,外覆由3.8万根LSC碳纤维组成的屏蔽层,采用Hulliflex绝缘外套。The Second平衡信号线,有2条独立的1.2万根LSC碳纤维组成的导体和4层屏蔽层,具体结构是2条碳纤维导线先外覆两层铜金属屏蔽箔,然后再直接包覆2层碳纤维屏蔽,同样采用Hulliflex绝缘外套。The Third音箱线由340万根独立屏蔽的LSC碳纤维丝组成,音色自然平滑、柔顺悦耳,声音具有活生感,极为耐听。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4-30 16:03:01
CD與DVD (張文俠)

CD的發明

最早的CD (Compact Disk),係1980年由Philips與Sony所發表的,原來只是為了家電消費市場所設計的,當初並沒有想到CD將來可以用於電腦的用途,因為那時候連286的電腦都還沒有,當時電腦的資料儲存還在5.25吋的磁片階段,連3.5吋的磁碟都還沒發明呢。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類比式」的,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LP唱片、收音機,以及錄音機等,CD發明之前根本就沒有數位音響,因此CD可說是繼電晶体以來最偉大的發明。
自CD出現在音響市場之後,30公分直徑的類比式LP唱片就開始慢慢隱退(雖然到現在還有小部份死硬派的音響迷始終不放棄傳統類比唱片,但那終究只有小部份)。自CD之發明,以後所有有關CD的同類產品,包括DVD均是由此衍生的。
CD光碟機起始於1980年,由荷蘭的Philips公司與日本的Sony合作所發表的音樂光碟(Audio CD),亦稱為CD-DA (Digital Audio),從此之後,因其它媒体市場的發展而連續推出一系列的光碟規格與產品:

1.CD-DA型光碟機
  CD-DA (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即一般所稱的CD音響,也是CD系列光碟機的始祖,由Philips 與Sony公司於1980年發表,主要應用於音樂的儲存,由於其具有數位式的高品質音質,所以數年之內即風行全世界,並逐漸取代LP唱片與卡式錄音帶,現在所有的CD系列產品幾乎都是由此衍生的。

2.CD-ROM型光碟機
  由於CD光碟片有容量大、成本低的優點,很快被考慮作其他應用,於是Philips與Sony兩家公司於 1984年共同發表CD-ROM,專門用來電腦資料的儲存。

3.CD-I(Interactive)型光碟機
  1987年由Philips公司發表,此機器具有交談式(Interactive)的功能,不需要透過電腦,可直接接到電視機輸出,使用者可經由遙控器與主機溝通,主要針對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

4.Photo CD型光碟機
  Photo CD由Kodak及Philips公司共同發表,Photo CD系統中可將相片底片掃描並轉換成數位化的Photo-CD格式後存入光碟片中,在直徑12公分的Photo CD光碟片中可儲存100張以上的相片,每一張相片以五種不同的解析度儲存,最高解析度達072x2048pixels。

5.Video-CD型光碟機
  Video-CD(簡稱VCD),係由Philips、 Sony、 JVC、 Matsu**a公司共同開發的,採用MPEG-1壓縮方式儲存全銀幕(Full-Screen)、全動作成(Full-Motion)的數位視訊(Video)及音訊(Audio),在直徑12公分的光碟片中,最多可存入74分鐘上述的訊號,主要應用於電影、卡拉OK等影音播映。

6.CD-R型光碟機
  CD-R (Recordable)光碟機為僅寫一次型光碟機,不能擦拭重寫,其讀取原理屬反射式,其光碟片較唯讀型多一層有機染料(Organic Dye)構成的記錄層,供使用者作一次資料寫錄。CD-R碟片可在CD-ROM型光碟機上讀取資料,主要應用於僅須寫一次不再更改資料之儲存,目前已成為電腦很普遍的儲存設備。

7.MODD型光碟機
  亦即MO磁光碟機(Magneto-Optic Disk Drive),可以多次重寫,碟片中記錄層為磁光材料,重寫資料時須先將舊資料抹除後才能寫上新資料,目前較普及商品化的磁光型光碟片之容量為230MB/3.5英吋、640MB/3.5英吋及1.3GB/5.25英吋三種。

8.MD型光碟機
  迷你光碟(Mini-Disc)有MD-Audio及MD-Data兩種,又分唯讀型及可錄型,直徑只有2.5英吋,容量140MB,可播放74分鐘音樂,與一般12公分CD-DA碟片一樣,可錄型碟片中記錄層亦使用MO材料,可多次重寫,主要應用於電腦資料儲存。

9.DVD光碟機
碟片尺寸大小和 CD碟片一樣,直徑12 英吋,單面可記錄容量為 4.7GB,約為目前CD碟片的7倍,最初設計亦應用於影音的播映,可收錄一部133分鐘之電影,不僅其記錄容量增大,畫質及音效品質方面亦超越LD。 DVD光碟片可用於記錄影像,聲音,資料等數位訊號。
全世界的業者經過會議的通過,而定訂各種CD的規格,並以顏色來區分。
種類 全名 規格書 年代
CD-DA CD-Digital Audio 紅皮書 1982
CD-ROM CD-Read Only Memory 黃皮書 1985
CD I CD-Interactive 綠皮書 1986
CD-R CD- Recordable 橘皮書 1990
Video CD Video CD 白皮書 1993
安全:由於是唯讀Read Only,不怕被誤改,不怕病毒。
耐用:讀取採雷射光投射方式,沒有接觸,故光碟片不會損壞。
多媒体性:可存放Text、 Graphics、 Images、 Video、 Audio等媒体。
低價格:光碟片本身成本低廉,是所有儲存設備中價格最低廉者。
易於攜帶:光碟片的容量大,攜帶又方便,作為儲存資料甚至作為雜誌或書本的附件更為便利。
由於CD有以上的各種優點,因此在CD-Audio應用不久之後很快就被考慮用作其他的用途,當然第一個考慮的對象是運用在電腦,CD-ROM應用於電腦上的領域相當廣泛,用於電腦軟体資料的儲存,可記錄範圍包含文字、圖形、影像、聲音、視訊等。於是Philips與Sony兩家公司於1984年共同發表了電腦專用的CD-ROM,這時正是286與386交替的時候,但是那時電腦的運用軟体容積都很小,大多數都只要一、二片1.2MB的磁片就可以解決,因此在CD-ROM剛推出的初期並不普遍,直到486時代,隨著電腦運用軟体以及作業系統軟体的容積增大,原來1.2MB容量的5.25吋磁片與1.44MB容量的3.5吋磁片早已不敷使用,CD-ROM才開始較普遍應用在電腦上,再加上電腦多媒体的普遍流行,到了486的後期時代,CD-ROM已成為電腦的標準裝置。
CD-ROM的全名是「Read Only Memory」,即「唯讀光碟機」之意,也就是只能「讀」而不能「寫」,這是與可讀可寫的硬碟或與軟碟最大不同之處,但是CD-ROM也有硬、軟碟所不及之處,就是可以播放音樂或觀賞影片
CD光碟片的厚度僅有1.2mm,直徑12公分,我們見到CD片一面光亮如鏡面,另一面則是貼在CD片上的商標,其實一片CD片係由一片塑膠底層及一片很薄的金屬層所組成的,再加上保護膜與印刷的標簽一共有四層:

1. 透明的塑膠底層:
就是亮晶晶沒有標籤的那一面,又叫做透光層,其材質是光學級碳酸脂塑膠,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支撐整個碟片,二是讓雷射光透射到儲存資料的金屬層。

2. 金屬反射層:
也就是實際儲存資料的地方,這層金屬的厚度非常薄,它的厚度只有數百挨,大多是鋁金屬的材料,也有少數採用黃金或銅合金製成的,用於反射雷射光的訊號。

3. 保護層:
金屬反射層的上面塗抹一層硬化壓克力樹脂,保護金屬層免於氧化並有防止括傷的作用。

4. 印刷層:
一種UV油墨,以絲網或平板印刷方式將圖案印在光碟片上。
CD-ROM光碟片的直徑12公分,厚度1.2mm,中心孔徑15mm,儲存容量為650MB~682MB,其儲存資料的方式是利用較高功率的雷射光在光碟片金屬反射層的表面上燒出凹槽(Pit)與軌跡(Land)以記錄資料,凹槽長度0.83μm,軌跡間距1.6μm。雷射光波長780nm(nanometer),並以圓環狀軌道方式燒錄,被燒的地方因發生化學變化而使的這部份不反光,而沒被燒的地方則會反光。
而CD-ROM讀取資料的方法u,也是利用雷射光學讀取系統來達成的,這光學讀取系統有一組可循跡移動的低能量雷射二極体,一組光學鏡片,一個發光二極体,一個能將光能轉換成電壓的感光二極体等。雷射光束是由下往上從光碟片的透明塑膠底層(光亮面)照射到金屬反射層上,再由光學感測器接收反射光,反射層會造成反射光之波長差異,而產生「ON」或「OFF」,雷射讀取頭的光偵測器不斷地將「ON與「OFF」的訊號送到解碼電路,由解碼電路轉譯成電腦使用的「1」與「0」數位訊號。
好像只要與電腦有關的產品,都會不斷地追逐速度,CD-ROM剛開始時並沒有追逐速度,直到CD-ROM成為電腦的標準裝備後才開始,由最先的1倍速,然後2倍數(×2)、×4倍、×6倍、×8倍、×12倍、×16倍、×24倍,到現今的×32倍、×40倍、×48倍、×50倍等,進步之神速令人咋舌,而且價格卻不漲反跌。
到底CD-ROM的速度是否愈高愈好,那可就不一定了,用來聽音樂或觀賞VCD的影片,高速的CD-ROM是無用武之地,而應用軟体或電腦遊戲,太高速的CD-ROM也無義意,而且由於DVD開始愈來愈普遍,遲早將會取代CD-ROM而成為光碟機的主流,因此到目前為止,CD-ROM的製造商已停止研發更高速的CD-ROM,其實如果您已有8倍數以上的CD-ROM,並不一定需去追求更高的速度,到是如果您今天才要買CD-ROM,32倍或40倍數的CD-ROM是主流,在價格相差不多的情況下,買更高倍數的亦無妨。
(有興趣的讀者如果想要對CD有更深的瞭解可參閱本刊別冊「音響祕笈-入門篇」)
 
CD的發明原是為了家電消費市場的用途,以製作音樂唱片為主,後來為了因應CD能播映影片而推出了VCD光碟,採用MPEG-1的壓縮技術,將影像壓縮存入光碟片,讀取時需解壓縮,最長播放的時間與CD一樣,也是74分鐘。VCD用於播映影片有兩個嚴重的缺點是不能普遍流行的障礙:一是VCD最長播映時間只有74分鐘,大多數的電影若要完整的播放,必須要換兩張片子才能將一部電影完整播完,另一個障礙是VCD採用係用高壓縮比的MPEG-1方式錄製影片,因此畫質不佳,甚至比錄影帶還要差。
提到VCD就不得不提出市場上還有一種播映電影影片的光碟產品,就是LD雷射影碟片,LD的畫質雖好,但是也有兩個缺點,一是30公分直徑的体積太大,使用與收藏都不方便,二是播映較長的影片還是需要需要換片。
1994年,光碟片的有關業者包括光碟片製造商與美國好萊塢幾家大電影公司,希望能設計出一種高容量與高畫質光碟片,因為自1980年CD唱片問世以來,一張光碟片的容量始終都無法突破640GB~680MB的限制,以致於播映時間最長不能超過74分鐘,於是DVD於焉產生,VDV的發明與CD唱片一樣,也是為了家電消費市場用途。
要增大容量,体積還要維持在12公分的直徑,只有設法設計出一種能容納更高容量的光碟片,其方法不外增加光碟片的資訊密度,於是最先業界訂名為「高密度光碟片」(High Density Compact Disk簡稱HDCD),後又改為名「Digital Video Disk」(數位影音光碟),光碟片的密度一高,容量自然就會增大,不但播映的時間加長,而且可穫得更高畫質,再加上1994年正好也剛提出新型影像壓縮技術MPEG-2,經實驗效果非常好,搭配45:1的MPEG-2壓縮比例,不論是畫質或播映的時間均超過LD雷射影碟。
最初由於業界商業利益的衝突,一直沒有將規格定案,經過歐美日等數十家家電大廠幾次的協商,直到1995年12月才達成DVD統一規格之協議,並正式更改名稱為「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位多用途磁碟),將其擴展為一種多用途的光碟儲存媒体,除了影像與聲音之外,亦將用於電子資料的儲存,亦即電腦用的DVD-ROM。這種規格的光碟片容量超大,單層就可高達4.7GB的容量,是CD-ROM的7倍以上容量,儲存MPEG-2的影片可達135分鐘,幾乎所有的影片都可以裝在單一片DVD光碟片裡,最初的DVD片為單層單面的設計,後來又研發出單面雙層,雙面單層,以及雙面雙層的光碟片,單面雙層可達9.4GB,雙面單層可達8.5GB,而雙面雙層更可達17GB的超大容量。
LD雷射影碟的水平掃描線大約在400到425條的範圍,而DVD光碟的水平掃描線更高,約在480到540條的範圍;LD雷射影碟的畫面解析度為567*480,而DVD的畫面解析度為720*480,比LD高了1.3倍。
而與VCD相較又是如何呢?VCD的儲存資料650MB~680MB,採用MPEG-1亦即100:1的壓縮比例,畫面解析度只有350*240,比LD雷射影碟的567*480還要差很多,畫質當然更差。
由於DVD擁有超大的儲存空間,業者發現除了可儲存較佳畫質的影片之外,還可以儲存多聲道的聲音以及多種不同語言的字幕,更厲害的是音效部份可支援杜比數位音效的AC-3處理技術,可儲存六個分離的聲道,除了五個主要聲道:左聲道、右聲道、中聲道、左分離立體環繞聲道、右分離立體環繞聲道之外,再加入一個低頻效果聲道。因此,在環繞音效與立體音效都有絕佳的表現。又由於雙面的設計,還可支援4:3與16:9的畫面顯示比(一面儲存4:3的畫面,另一面儲存16:9的畫面),理論上可儲存8種語言與32種不同語言字幕,但理論雖如此,但實際上目前的DVD光碟並未全數儲存如此多的語言與字幕,原因有二:一是Dolby Digital音效的電影已佔用了五個聲道,因此通常都只有三種語言,二是字幕的製作是要花成本的,更何況又有區域的限制,無需儲存這麼多語言與字幕。
與CD的最初設計一樣,主要是為了家電市場,後來亦衍生為電腦用的DVD-ROM, DVD是繼CD發展後的另一個數儲存裝置的重大突破,最大容量高達17GB,相當於26張CD的容量(目前17GB容量的DVD尚不普遍),且体積與CD一樣,因此DVD光碟機的外觀也與CD-ROM完全一樣。只不過由於DVD採用波長較短的雷射光學系統,第一代的DVD-ROM是不能讀取CD或VCD的,但自第二代的DVD-ROM起,由於採用雙光學的系統設計,可相容原有的CD與VCD,也就是DVD可以讀取CD與VCD的資料,但CD-ROM卻不能讀取DVD的光碟片。
DVD-ROM的1倍速相當於CD-ROM的9倍速,目前DVD-ROM的主流已經是5、6倍速的時代,最近還有10倍數的產品堆出。
DVD的基本工作原理與CD相同,都是利用雷射光來儲存與讀取資料,差別是CD使用雷射光的波長是780nm(nm為十億分之一米),而DVD所發射的雷射光波長較短,為650/635nm,因此可以儲存與讀取軌道較小的資料塊,儲存時也是以較高功率的雷射光在光碟片金屬反射層的表面上燒出凹槽(Pit)與軌跡(Land)以記錄資料,VDV的凹槽長度僅0.4μm(μm為百萬分之一米),軌跡間距亦縮短為0.7μm,(CD-ROM的凹槽長度0.83μm,軌跡間距1.6μm),因此VDV儲存的資料要比CD高出七倍之多。也因此DVD最佔優勢之處在於它的容量,DVD碟片的製作是將二片光碟黏合在一起,於是在儲存上可以有單層單面、雙層單面、單層雙面、雙層雙面四種。光是單層單面的儲存容量就可達到4.7GB,播放時間可達133分鐘。
DVD的光碟係由兩片0.6mm的碟片合成的,雷射頭讀取動作需要改變焦聚的方式來射入第一層的位置(0.6mm)或第二層的位置(1.2mm)。而雙面單層或雙層的光碟,就需要兩組雷射光讀取頭來工作。
理論上來講,一倍速的DVD的資料傳輸率是1358KB/SEC,而一倍數的CD則是150KB/SEC,所以DVD一倍速相當於CD的大約 9.05倍,而實際上由於波長、密度與解壓縮的方式的不同,因此我們並不能以此來比較兩者的實際速度差別。
DVD-5:單層單面,容量為4.7GB,目前市場以這種規格的DVD光碟片居多。
DVD-10:單層雙面,正、反面都可儲存,容量為單層單面的二倍9.4GB。
DVD-9:雙層單面,其實是一面有兩層,一層透明,一層不透明,其法是中間夾入一個半透明的反射層,如此讀取第二層的時候就不需將光碟片反一面,但是需切換雷射讀取頭的聚焦位置,容量為8.5GB,單層雙面的容量未達4.7GB兩倍的原因是第二層為了不與第一層資料相互干擾,故第二層只能儲存3.8GB的資料,這是讀取資料時鏡頭技術上的成本考量之故。
DVD-18:雙層雙面,這種方式是將兩片光碟背對背黏合雙面的光碟,只是雙面光碟需要人工翻面或機械翻面,容量為17GB。
現在的DVD碟片已可容納八國語言、16種文字,這樣的設計,使得DVD碟片和家庭電影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將DVD用來儲存電腦的資料,其容量已能與硬碟平起平坐,前途真是無量。
目前DVD片大多都是電影片,在這四種不同規格的光碟片中,以DVD-5的單層單面最多,再來是DVD-10的單層雙面,再次為DVD-9的雙層單面光碟,有的DVD片上會註明DVD-5、DVD-10或DVD-9的規格,而DVD-18光碟片目前在市面上還看不到。
也許您聽說過DVD有區域碼的限制,也就是您到美國買回來的DVD片到台灣來卻無法觀賞,這就是區域碼(Region Code)的限制,俗稱「鎖碼」。
為什麼要限制呢?
我們知道DVD的最大用途是用來製作影片,而電影的來源以美國為主,因此業界在發展DVD的一開始,美國的八大電影公司就已擔心盜版與地區性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有全球同步上映的機會,為了避免發生某區未上映的電影因為DVD影片的流出而造成影片商的損失(通常在美國上映的電影至少半年後才會到其他國家上映,但是在這期間美國已有DVD的影片),所以才會有這種區域碼限制的產生,因此美國八大電影公司依照全球的「區域性」與「盜版性」,將DVD片共分成六個區域,這六個區域的DVD影片是不能夠互通播放的,特定區域的DVD影片播放設備只能夠播放該區域的DVD影片,在不同區域銷售的DVD光碟機都加入鎖碼指令,因此只能讀取該區的影片,而實際上全世界有 NTSC、 PAL與 SECAM 三種不同的播放系統,也無法共用相同的版本(NTSC 為美國,台灣,日本,與韓國所採用的視訊規格,每秒30張畫面;PAL 為歐洲國家所採用的視訊規格,每秒24張畫面)。
這六區域碼分別是:
第一區(Region 1):美國、加拿大、東太平洋島嶼。
第二區(Region 2):日本、西歐、北歐、埃及、南非、中東。
第三區(Region 3):台灣、香港、南韓、泰國、印尼、東南亞國家。
第四區(Region 4):澳洲、紐西蘭、中南美洲、南太平洋島嶼。
第五區(Region 5):俄羅斯、蒙古、印度半島、中亞、東歐、北韓、北非、西北亞。
第六區(Region 6):中國大陸。
但是,Region Code 並不算是 DVD Video 的規格之一,區碼限制(Region Code)這只是美商八大公司自己的保護措施,並不是每一家電影出版公司都必須遵循這種規定,所以,非美商八大公司的電影,通常都沒有加入Region Code,這種影片就稱為 「Free Region Code 」或是「全區影片」

美商八大公司是那八大?

1.華納 (Warner Bros')
2.哥倫比亞 (Colombia)
3.20 世紀福斯 (20th Century FOX)
4.派拉蒙 (Paramount)
5.環球 (Universal)
6.UA (United Artist)(007)
7.米高梅 MGM (Metro Dogwyn Mayer)
8.迪士尼 (Walt Disney)

自1995年推出DVD之後,不論是DVD-PLAYER(家用DVD播放機,或稱DVD-VIDEO)或DVD-ROM到現在都已經演進到第三代了,這兩者的演變因使用功能不同而有所差異,讓我們分別來分別說明:
第一代DVD PLAYER 只能撥放DVD片而不能播放CD片或VCD片。
二代DVD PLAYER可以撥放CD片與VCD片。
三代DVD PLAYER加入Dolby Digital的環繞音效音響。

DVD-ROM:

第一代DVD-ROM 為單倍速,最高傳輸率為1358KB/sec,但由於雷射鏡頭的波長為650/635nm,與CD-ROM的780nm不同,因此不能讀取CD-ROM的資料。

第二代DVD-ROM速度增加到2倍速,(2.7MB/sec),並由單讀寫鏡頭改成雙讀寫鏡頭,或單鏡頭雙波長,因此能讀取650/635nm與780nm兩種波長,亦即也可讀取CD的資料。

第三代的DVD-ROM速度又增加到5或6倍數,主要是引進了CAV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的「等角度」的技術。

前面曾提到CDV的影片係以100:1的壓縮方式錄製的,因此在播放時需以同比例的解壓縮來還原,這種解壓縮的方式為MPEG-1,這種壓縮係以100:1的比例來錄製的,畫質解析度只有352*240。而DVD則以45:1的壓縮方式錄製,採用的是MPEG-2解壓縮方式,畫質解析度高達720*480。
但不論是MPEG-1或MPEG-2都是一種解壓縮的方式,在電腦上播映CDV或DVD影片都需要解壓縮來還原,CDV需要用MPEG-1卡或用軟体來解壓縮,而DVD則需要用MPEG-2卡或軟体來解壓縮。那到底是用硬體DVD解壓縮卡來解壓縮好?還是用軟體解壓縮好?
其實實際上除了硬、軟兩種解壓縮之外還有一種半硬半軟的方式,這三種解壓縮的方法,分別是:1.純硬體解壓縮。2.硬體輔助軟體解壓縮。3.純軟體解壓縮。分述如下:

1. 純硬體解壓縮

在Pentium MMX 166之前,由於CPU的速度不夠快,如果不用硬体解壓縮方式的話,播映DVD光碟時就無法達到每秒30張畫面(NTSC,PAL 為每秒24張畫面),所以必需要用解壓縮卡,當時DVD解壓縮卡的價格並不便宜,每片要5000元左右,最近已降到3000元以下,也不便宜,花這麼高昂的費用只不過用來看影片。

2. 硬體輔助軟體解壓縮

也就是所謂的半軟半硬解壓縮,將MPEG 2解壓縮線路附加在顯示卡的晶片內,因此得以分擔CPU的負擔,達到全螢幕每秒30張的流暢播映效果,如果您的CPU是一、二年前的產品的話,買此類卡時需檢查說明書對CPU的最低要求。

3. 純軟體解壓縮

由於CPU的速度愈來愈快,因此最近有些顯示卡採用純軟体解壓縮方式,這類顯示卡藉由其強大的繪圖運算能力,以及大量的繪圖記憶體(8~16MB),因此多少也能降低CPU的需求,但是對CPU的速度要求仍然很高,最好在PENTIUM 350以上,其實顯示卡作純軟體解壓縮時,吃重的並不只是CPU而已,顯示卡晶片,顯示卡記憶體,L2 CACHE, RAM匯流排都受到嚴苛的考驗。
以上說了半天,好像DVD都是用於看電影,那運用在電腦上呢?
本來DVD超大的資料儲存量用於電腦是最理想不過的了,電腦業界亦認為DVD即將成為電腦的標準裝置,但偏偏採用DVD-ROM的電腦族卻不多,原因出在那兒呢?
第一是價格,兩年前一台2倍數的DVD價格超過萬元,還要另購解壓縮卡,DVD-ROM當然普遍不起來,但DVD-ROM的價格也一直快速下跌,最近5、6倍數的VDV-ROM才3,000元左右,並不算太貴,但是CD-ROM的價格也已降到1,500元以下,還是比DVD-ROM便宜一倍,這是原因之一。
其實電腦族並不是不能負擔3,000元安裝DVD-ROM的費用,還有一個原因是應用軟体的廠家還不流行用DVD來包裝,而僅有少數日本的電腦遊戲採用DVD光碟片,想當初在486時代,已有許多應用軟体與電腦游戲採用CD片包裝,讓您不得不買一台CD-ROM,而今天既然還沒有那一家軟体廠家採用DVD片包裝的,安裝DVD-ROM就沒有迫切的需要,此乃原因之二。
既然目前還沒有軟体用DVD包裝的,那電腦上安裝DVD-ROM豈非只能用來看電影?此乃原因之三。
話雖如此,其實至今還是有很多人買DVD-ROM的,除了看影片之外,還有玩3D動畫的電腦玩家,玩電腦遊戲的人一定裝有高品質的3D動畫顯示卡,而較高級的顯示卡大多都會附有DVD硬体輔助解MPEG-2的功能,不裝DVD豈非可惜?再者DVD-ROM又可向下相容CD與VCD,一台機可三用,何樂而不為?
如果您現在才要買電腦,或更換老舊的CD-ROM,更應該直接買DVD-ROM,如果買的是整套電腦,建議您要求加價將CD-ROM更換為DVD-RO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4-30 16:04:12
何谓声音的质量
      所谓声音的质量,是指经传输、处理后音频信号的保真度。目前,业界公认的声音质量标准分为4级,即数字激光唱盘cd-da质量,其信号带宽为10hz~20khz;调频广播fm质量,其信号带宽为20hz~15khz;调幅广播am质量,其信号带宽为50hz~7khz;电话的话音质量,其信号带宽为200hz~3400hz。可见,数字激光唱盘的声音质量最高,电话的话音质量最低。除了频率范围外,人们往往还用其它方法和指针来进一步描述不同用途的音质标准。
    模拟音频与数字音频
      对模拟音频来说,再现声音的频率成分越多,失真与干扰越小,声音保真度越高,音质也越好。如在通信科学中,声音质量的等级除了用音频信号的频率范围外,还用失真度、信噪比等指针来衡量。
      对数字音频来说,再现声音频率的成分越多,误码率越小,音质越好。通常用数码率阿才(或存储容量)来衡量,取样频率越高、量化比特数越大,声道数越多,存储容量越大,当然保真度就高,音质就好。
    语音的音质与音乐的音质
      声音的类别特点不同,音质要求也不一样。如,语音音质传真度主要体现在清晰、不失真、再现平面声象;乐音的传真度要求较高,营造空间声象主要体现在用多声道仿真立体环绕声,或虚拟双声道3d环绕声等方法,再现原来声源的一切声象。
    音频信号的用途不同,采用压缩的质量标准也不一样。如,电话质量的音频信号采用itu-tg711标准,8khz取样,8bit量化,码率64kbps。am广播采用itu-tg722标准,16khz取样,14bit量化,码率224kbps。高传真立体声音频压缩标准由iso和itu-t联合制订,cd11172-3mpeg音频标准为48khz、44.1khz、32khz取样,每声道数码率32kbps~448kbps,适合cd-da光盘用。
    音质评价方法
    评价再现声音的质量有以下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法。
    (一) 主客观测试技术指针
      通常,据乐音音质听感三要素,即响度、音调和愉快感的变化和组合来主观评价音质的各种属性,如低频响亮为声音丰满,高频响亮为声音明亮,低频微弱为声音平滑,高频微弱为声音清澄。下面结合声源、声场及信号特性介绍几种典型的听感。
    (一)立体感
      主要由声音的空间感(环绕感)、定位感(方向感)、层次感(厚度感)等所构成的听感,具有这些听感的声音称为立体声。自然界的各种声场本身都是富有立体感的,它是仿真声源声象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德波尔效应证明,人耳的生理特点是:人耳在两声源的对称轴上,当声压差△p=0db和时间差△t=0ms时,感觉两声源声象相同,分不出有两个声源;而当△p>15db或△t>3ms时,人耳就感觉到有两个声源,声像往声压大或导前的声源移动,每5db的声压差相当于lms的时间差。哈斯效应又进一步证明,当△t=5ms~35ms时,人耳感到有两个声源;而当近次反射声、滞后直达声或两个声源的时间差△t>50ms时,即使一次反射声(又称近次或前期反射声)或滞后声的响度比直达声或导前声的响度大许多倍,声源方位仍由直达声或导前声决定。
    根据人耳的这个生理特点,只要通过对声音的强度、延时、混响、空间效应等进行适当控制和处理,在两耳人为的制造具有一定的时间差△t、相位差△θ、声压差△p的声波状态,并使这种状态和原声源在双耳处产生的声波状态完全相同,人就能真实、完整地感受到重现声音的立体感。与单声道声音相比,立体声通常具有声象分散、各声部音量分布得当、清晰度高、背景噪声低的特点。
    (二)定位感
      若声源是以左右、上下、前后不同方位录音后发送,则接收重放的声音应能将原声场中声源的方位重现出来,这就是定位感。根据人耳的生理特点,由同一声源首先到达两耳的直达声的最大时间差为0.44ms~0.5ms,同时还有一定的声压差、相位差。生理心理学证明:20hz~200hz低音主要靠人两耳的相位差定位,300hz~4khz中音主要靠声压差定位,更高的高音主要靠时间差定位。可见,定位感主要由首先到达两耳的直达声决定,而滞后到达两耳的一次反射声和经四面八方多次反射的混响声主要仿真声象的空间环绕感。
    (三)空间感
      一次反射声和多次反射混响声虽然滞后直达声,对声音方向感影响不大,但反射声总是从四面八方到达两耳,对听觉判断周围空间大小有重要影响,使人耳有被环绕包围的感觉,这就是空间感。空间感比定位感更重要。
    (四)层次感
      声音高、中、低频频响均衡,高音谐音丰富,清澈纤细而不刺耳,中音明亮突出,丰满充实而不生硬,低音厚实而无鼻音。
    (五)厚度感
      低音沉稳有力,重厚而不浑浊,高音不缺,音量适中,有一定亮度,混响合适,失真小。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评价音质的听感,象力度感、亮度感、临场感、软硬感、松紧感、宽窄感等。
    (二)客观测试技术指针
    (一)失真度
      谐波失真,主要引起声音发硬、发炸;而稳态或瞬态互调失真主要引起声音毛糙、尖硬和混浊。二者均使音质劣化,若失真度超过3%时,音质劣化明显。音响系统的音箱失真度最大,一般最小的失真度也要超过1%。
      相位失真,主要引起1khz以下的低频声音模糊,同时影响中频声音层次和声象定位。
    抖晃失真,主要是电机转速不稳,主导轴-压带轮压力不稳,磁头拍打磁带等造成磁带震动和卷带量变化,进而使信号频率被调制,声音音调出现混浊、颤抖。抖晃通常用音调变化的均方根值表示,通常,录音机的抖晃率<0.1%,hi-fi录音机<0.005%,普通录像机<0.3%,视盘机<0.001%。
    (二)频响与瞬态响应
      频响,指音响设备的增益或灵敏度随信号频率变化的情况,用通频带宽度和带内不均匀度表示(如优质功放的频响1hz~200khz±ldb)。带宽越宽,高、低频响应越好:不均匀度越小,频率均衡性能越好。通常,30hz~150hz低频使声音有一定厚度基础,150hz~500hz中低频使声音有一定力度,300hz~500hz中低频声压过分加强时,声音浑浊,过分衰减时,声音乏力;500hz~5khz中高频使声音有一定明亮度,过分加强时,声音生硬;过分衰减时,声音散、飘;5khz~10khz高频段使声音有一定层次、色彩;过分加强时,声音尖刺;过分衰减时,声音暗淡、发闷。按此规律,可根据各种听感,定量调节音响系统的频响效果。
      瞬态响应,是指音响系统对突变信号的跟随能力。实质上它反映脉冲信号的高次谐波失真大小,严重时影响音质的透明度和层次感。瞬态响应常用转换速率v/μs表示,指针越高,谐波失真越小。如,一般放大器的转换速率>10v/μs。
    (三)信噪比
      信噪比,表示信号与噪声电平的分贝差,用s/n或snr(db)表示。噪声频率的高低,信号的强弱对人耳的影响不一样。通常,人耳对4~8khz的噪声最灵敏,弱信号比强信号受噪声影响较突出。而音响设备不同,信噪比要求也不一样,如hi-fi音响要求snr>70db,cd机要求snr>90db。
    (四)声道分离度和平衡度
      声道分离度,是指不同声道间立体声的隔离程度,用一个声道的信号电平与串入另一声道的信号电平差来表示。这个差值越大越好。一般要求hi-fi音响分离度>50db。
      声道平衡度,是指两个声道的增益、频响等特性的一致性。否则,将造成声道声象的偏移。
    结论
    世界上还没有比音还主观的东西,所以一个真正公平公正的音评人,绝对会以非常谨慎的态度去评价一套音响设备, 他们经常会分别以人声及乐器两者的表现来综合评分。
    (一)语音音质
      评定语音编码质量的方法为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目前常用的是主观评定,即以主观打分(mos)来度量,它分为以下五级:5(优),不察觉失真;4(良),刚察觉失真,但不讨厌;3(中),察觉失真,稍微讨厌;2(差),讨厌,但不令人反感;1(劣),极其讨厌,令人反感。一般再现语音频率若达7khz以上,mos可评5分。这种评价标准广泛应用于多媒体技术和通信中,如可视电话、电视会议、语音电子邮件、语音信箱等。
    (二)乐音音质
    乐音音质的优劣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声源特性(声压、频率、频谱等)、音响器材的信号特性(如失真度、频响、动态范围、信噪比、瞬态特性、立体声分离度等)、声场特性(如直达声、前期反射声、混响声、两耳间互相关系数、基准振动、吸声率等)、听觉特性(如响度曲线、可听范围、各种听感)等。所以,对音响设备再现音质的评价难度较大。通常用下列两种方法:一是使用仪器测试技术指针;二是凭主观聆听各种音效。由于乐音音质属性复杂,主观评价的个人色彩较浓,而现有的音响测试技术又只能从某些侧面反映其保真度。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真正定量反映乐音音质保真度的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但也有报导,国际电信联盟(itu-t)近期已批准一种客观评价音质的被称之为电子耳的新型测量方法,可对任何音响器材的音质进行客观听音评价,也可用于检测电话通讯语音编码系统的缺陷。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4-30 16:04:19
保存黑胶唱片正确方法

很多发烧友仍然钟爱传统的黑胶LP唱片,但LP播一次就差一次,究竟怎么样才能让LP长播长有呢?现在就介绍一下玩LP的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黑胶唱片由于面积较大,保存上亦需要特别注意。首先谈谈摆放的方法,最正确的方法是将唱片垂直放在柜内,就好象书本垂直存放在书柜上一样。倘若柜内仍有空隙,应该用一块硬纸皮,配合书靠将大量唱片固定在垂直的状态。千万不可将唱片水平横放,这种方法是最容易弄弯唱片的。若然唱片真的弄弯了,补救的方法是用几本体积相若的硬皮厚书,水平压在黑胶碟上一至两天,这样弯曲的情况应该会有所改善。

另外放置场所需通风或干燥以防止发霉,养成听完后擦拭的习惯,让灰尘无机可趁。例行的保养请用碳纤刷,此刷以不产生静电为优点。

每听完一次须等六小时后,才能听第二回.此举可防止唱针在唱片上播放时,所磨擦产生的高热,会让唱片塑料沟槽软化。
在尚未完全冷却时马上听第二回,会让沟槽造成永久性的变形而无法恢复,此时灰尘及沙砾并会溶入唱片中的塑料材料而无法清除.届时更大的杂音与失真将造成无法复原之永久性伤害。

切忌唱片未处理时播放,霉菌和灰尘将在唱针与沟槽中挤压,而使音轨受伤。在经济许可的范围下买台洗唱片机吧。

当然如果想经济点也可以,简单清洁灰尘及发霉的方法,最直接是用肥皂液加水,然后涂满整张唱片,紧记必须沿同一方向,而且最好是依照唱片上的坑纹,然后再彻底冲洗,干透后再喷上一层黑胶唱片专用的防静电**。这种**由Philips出品,早几年前在市面上很容易买到,现时则要到一些音响器材专门店才买得到。处理过的唱片必须把已脏的内套换掉,如此一般可再维持个十多年。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4-30 16:04:35
日本CD转盘结构彻底研究!

     和欧美音响厂家比较起来,我们不太容易从日本家电大厂的产品中归纳出相同的作法。这些规模大得吓人的公司,各有各的研发方式、各有各的设计理念,大从传动机械、小到各种运算集成电路,它们都能自行研发制造,将不同厂牌的日本CD唱盘拆开,讲夸张一点,可以说没有一个电路的设计方式是相同的。既然如此,我们常听到大家说「日本唱盘的声音走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些设计大不相同的器材是怎样被归纳出同一种声色走向的?老实说确实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笔者虽不敢说听遍日本CD唱盘,但我实在无法将DENON及PIONEER列为同一种音色表现,或说TEAC和SONY拥有同一走向的声音质感之类的话。但假如从日本制音响器材多使用日本零件制这点来看,那么大部分日本唱盘(甚至可以适用于所有器材)各频段量感的分布状况相似便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如此,我们该从什么角度去切入介绍这些东洋娇客呢?日本唱盘在数字/模拟转换线路方面虽然各家有各家的独门作法,但严格说起来还是不脱离 多Bits 及 1 Bit 的两大系统。而且欧美音响厂商会用到日本公司设计之数模转换电路及芯片的机会实在太小了,因此我们决定将焦点集中在使用理论各有不同、工作方式多有巧妙的传动读取系统,当然,下面介绍的系统虽然有些已有三、四年,甚至于更久以前的技术产物,但许多欧美HI-END厂商却是一直到最近才开始使用,这些看起来很先进的系统(尤其是飞利普生产CDM─12系列传动系统之后),此文应该可以提供─个参考给最近想换讯源,尤其是准备较多预算的读者(使用日本传动结构的欧美CD唱盘或转盘,几乎都没有太便宜的机种)。但值得注意的是,下面介绍的传动读取系统大多这会细分出许多等级(就像PHILIPS的CDM系统除一般型号,还有Pro等级)。
     而多数欧美公司那些贵得要命的机种,使用的等级可能还不如原厂中低价位型号呢。
TEAC VRDS系列
代表机种:TEAC VRDS-25x、Esoteric P2s,平价唱盘机种:TEAC VRDS-7其它使用此系统之欧美音响厂商: Krell、Wadia、Copland、Emsemble Resolution Audio。
这是目前最受欧美HI-END音响厂商喜爱的日制传动系统。虽然目前使用先锋倒置式传动结构的厂商数量较多,但大多集中在中低价格的产品,高级机种还是以使用VRDS系统较多。比起其它公司,TEAC的VRDS最早就因为被Wadia看中用来制造高价转盘而闻名于HI-END音响界。假如您看过飞利普CDM传动系统正在工作中的样子,除了佩服伺服系统在那样晃动不堪的环境下还能继续工作外,也很难不怀疑它到底遗漏了多少信号。而TEAC的工程师早已发现了这种情形,因此发展出这里的主角VRDS。简单的说,VRDS系统就是用一个大夹子将CD紧紧的夹住,让它不会随意晃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大夹子也可已视作一个和CD唱片一样大小的「唱片镇的作用」。不能将它完全视CD镇的原因,在于它并不是从上向下压住CD,而是让CD向上去紧紧的贴住它而随之旋转,增加传动系统和CD唱片之间的接触面积,使CD唱片的运转动作更加稳定。
马达以悬挂的方式装置于传动机械上方,则是VRDS系统的另一个特点:当然,为了支持这块大型的压片盘及马达重量,TEAC设计了加强型的支架,VRDS系统的等级分类,主要就是支架及压片盘制造材质的差异上,便宜的机种使用合成材料,高级机种使用合金材料。
 
CEC皮带传动系统
代表机种: CEC TL-O,平价唱盘机种:CEC5100,其它使用此系统之欧美音响厂商: Burmester,Parasound
CD的转速是不固定的,随着雷射头由内圈移动到外圈读取信号而改变转速,从每秒500转到200转之间不断地作变化。过去设计者们认为要让CD在最短的时间内正常转动,还要让选曲时很快的加速或者减速,所以必须使用高扭力马达。另外要抑制CD在高速旋转时的扭动,转轴上要加上重量不等的CD镇,这也使得马达需要更高扭力工作。 
为了让转速正确,降低伺服校正系统的负担,使用高扭力马达是必需的,问题在于高扭力的马达虽然可以解决问题,却也带来马达本身发生震动及产生电磁噪音的更大问题。资深的音响迷一定很清楚,以前的LP唱盘大多数都是以皮带进行驱动,这种驱动方式可以有效隔绝不当振动 ─ 包括皮带可以隔绝马达所产生的振动,边缘的抖动因为这种质量的惯性而降低。但为何后来的CD系统反而不用这种传动方式呢?原因之一在于上述的情形只在马达转速固定的情况下才存在,而CD唱盘驱动马达的转速却是不断的在变化的。原因之二则是CD系统的转速每分钟高达200至500转,传动皮带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不会断裂而还能正常工作,也着实令人担心,面这也正是CEC皮带系统一直被人怀疑其成效的原因。不过这套系统显然对上述的问题有所对策,他们发展出一套「PLL相位环锁线路」,加上高精度转轴及加重唱片镇所产生的飞轮效应(只要马达轻拉,转轴就会转个不停),让转速变化的问题降至最低,伺服系统的工作也更加容易。传动皮带也经过精选,避免长时间使用会老化的问题,雷射头以另外一具马达驱动,又减低了一种震动干扰的可能。CEC就是用如此方式彻底解决高扭力马达所带来问题。
DENON三重避震转盘系统
代表系统:DENON DCD-S1 DENON DP-S1
其它使用此系统之欧美音响厂商:无
虽然DENON公司始终不肯将这套技术外售给其它厂商使用,目前也没有将这套技术向下移植到低价格的机种,但还是应该花些篇幅来介绍它。首先是它具有代表性,少了它会让这篇介绍不够完整﹔其次是一般转盘系统的补强方式,多少都有这套系统使用方法的影子。
DENON解释这种三重浮动结构,可以把内部相外部振动都减低到难以想象的程度。第一重悬浮是以打上DENON标志的铝铸体为主的雷射读取头部分,雷射头由高精度光学玻璃制成(你可知道90%以上的雷射头都用有机玻璃镜片?),二维平行控制的线性马达驱动,这部分的主体以弹簧和油压阻尼固定在铝镶底盘上。第二重悬浮就是占全机三分之一重量的铸铝底座,它上面有很多突起的柱子。包括电源变压器、稳压线路板、传动机构、仿真放大线路板等,都是悬空的锁固在这些柱子上。第三重悬浮指的是特殊合金所措成的避震脚,它们不像美规器材一样随便装个橡胶垫聊备一格,而是真正具有非常好的阻尼作用。
在三重悬浮之外,DENON还有很多独特的设计,先说重达200公克以铜和铝合金车制的唱片镇好了。目前我看过能和DENON唱片镇「论斤秤两」比较的只有SONY、CEC和Burmaster,而后两者根本是一样的东西。这么重的唱片镇除了能真正把有弯曲的CD压平之外,它在旋转时形成的惯性作用也会大幅降低晃动。某些采用飞利普CD传动系统的器材上也加了一片唱片镇,不过飞利浦规定马达所能负载的重量很有限,因此时间一久那些「超载」的马达难保不出问题,Denon为了支撑重量级唱片镇,以高转矩的霍尔马达为基础,直接驱动一个12mm的不锈钢主轴,轴心承座使用摩擦系数低且硬度极高的红宝石。在大轴心、大扭力马达与起重唱片镇的配合下,CD片转动时服服贴贴,几乎不会有任何振动,相对的校正系统工作负担减轻,也代表了好声的开始。此外,DCD-S1的200公克唱片镇多开了三个孔,这可以让CD与唱片镇之间有更繁密的结合。
 
先锋公司超稳定性转盘结构
代表机种:先锋PD-T07HS
平价唱盘机种:先锋PD-S703,PD-S503,其它使用此系统之欧美音响商:Audio- Alchemy、Theta、EAD、Musical Desien、Wadia、Carv  
先锋此型传动装置,是本文介绍的五种传动系统中最多欧美音响厂商使用的一种。拆过一般传动结构并观察它们工作情况的读者,一定清楚夹住CD唱片旋转的唱片夹大小其实只和CD内圈相仿而已,结果当然是高速旋转的CD唱片难免东摇西晃。很多设计师都认为这是CD唱机不能正确稳定读取信号的一大原因,于是更大、更重的各型唱片镇纷纷出笼,最具代表性的有Krell八爪鱼唱片镇、超重的Denon三孔合金制唱片镇、ART的石墨镇,而TEAC的VRDS系统严格来说也可以算是这种设计理念下的一种产物。但先锋使用的却是一个完全逆向思维模式,他们将CD的印刷而朝下、读 取面朝上放在一个和CD相等大小的圆盘之上,而雷射头则以悬挂的方式向下读取信号,这种工作方式有点像是以前的LP唱盘。不用解说高超的理论,光看托住CD的旋转盘有整片CD那幺大,就可以知道这样工作的机械一定比较稳定,再加上此时CD是被整片压在托盘上工作的,旋转时能避身上下晃动的可能性。实际看过这款传动系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Pioneer还在CD承盘上面加了一层柔性的胶垫,这层胶垫也有其用途,它可以吸收外来的细微振动,使得CD唱片更稳定的旋转。从新一代◇型号开始,Pioneer也针对这款机械系统作一些细部的调整,最明显的是CD承盘材质作了一些改进,同时还加一些洞,这些洞可以让CD旋转时和承盘作更紧密的结合。
SONY的光头固定旋转系统
代表机种:SONY CDP-XA7ES,CDP-R1A
平价唱盘机种:SONY CDP-X5,SONY CDP-XA50ES,CDP-3000,CDP-XA3ES
其它使用此系统之欧美音响厂: Gryphon
SONY的Fixed Pick Upechanism,雷射头固定读取系统,是上述几种传动机构中最晚研发出来的一型,但它却也是向下移植使用得最彻底的一型。目前SONY使用此型传动读取系统的机种众多,从定价高达一百二十万日币的CDP-R10转盘,二十五万日币的中价位唱盘旗舰CDP-X7ES,十二万日币的CDP-X5000,九万八千日币的CDP-XA50ES,六万日币的CDP-X3000及六万六千日币的CDP-X30ES,甚至于四万六千曰币的CDP-XE900、三万五千日币的CDP-XE700(折台台币还不到一万元)都这使用这种最新设计的传动系统。当其它公司把眼光放在唱机中摇来晃去的CD,而想尽办法要让它稳定时,SONY却发现移动中的雷射头由于质量太小的缘故,极容易被外力干扰而产生不必要的震动,因而影响读取讯号的正确性。SONY在此运用了完全不同于其它厂商的设计方式,他们选择将质量较轻,易受外力震动影响的雷射头固定,然后让较重,可以较稳定动作的CD的承盘移动迎合雷射头的读取动作。当然,这样做还是没有解决原来马达本身振动所带来的问题。在这个部份,SONY用了类似于Denon公司的作法─使用大轴心、大扭力的马达,配合超重的唱片镇让CD的旋转动作极为平稳,不过这些作法只有在高价机种上可以见到,
SONY已于前些日子推出SACD唱盘的原型机,这种新的系统上统上仍然沿用了雷射头固定工作方式,因此说它是SONY公司跨世纪的设计,应该再适合不过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